柳少逸三百余本著作捐家乡
周颖
2018年5月15日,栖霞市政府举行一个隆重的捐书仪式,感谢柳少逸为家乡捐赠自己撰写的医学著作30余种,332册。
按照柳少逸的说法,自己是栖霞东林人,是吃家乡的粮,喝栖霞的水长大的。他13岁离家外出求学,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回到栖霞,在县医院工作了7年。
他的父亲柳吉忱曾是栖东县医院院长、栖霞县医院业务院长,又是自己的老师;而栖霞县医院中医科主任牟永昌先生,是柳少逸随师6年的学师。是他们两人把终生所学尽传于柳少逸。为此,柳少逸特别感谢与感恩。
1970年,柳少逸响应毛主席6.26指示,同栖霞县医院一班人到亭口分院工作了3年,并于1972年光荣加入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时任医院党支部书记高志远、时任院长于清两位老同志。“所以说栖霞的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栖霞的党组织培养了我!这些往事一生在脑海里永不晦暗!”柳少逸说。
“走遍天下,不如老家栖霞!”这是柳少逸一直挂在嘴上、记在心头的一句话。栖霞的山青,栖霞的水甜,栖霞的人好,这种乡情他终生难忘。即使他出国讲学,国外高薪应聘,也不为所动!
1992年,山东中医界出国三人,两人留美不归,柳少逸却回来了。有人问他:“你怎么回来了?”
“回国是件很正常的事,因是国家和党培养了我。”柳少逸回答。俗话说“树往上长,根朝下扎。”“我的根在中国,尤其是中医事业的根在中国。只有扎根在祖国,才会根深叶茂。我是深有体会的。”
医生治病救人,老师教书育人。柳少逸是一个医生,又是一个老师,这是一种职责与担当的两个职业。他一生恪守家训“认真读书,老实做人”,职守“为人民服务”宗旨。著书立说,作学问,几十年来的辛勤耕耘,终于获得了收获,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他出版发行了“柳氏医学丛书”,所建立的中医学科和医学流派,被业界称为“柳氏医学流派”。这个学术体系和流派的根就在栖霞,因他的源头是父亲柳吉忱、学师牟永昌两位前辈的学术传承,和柳少逸在栖霞从事中医工作十年的学术积累。
古云:“小少离家老来回。”柳少逸说,自己是怀着感恩的心来赠书的,是想为栖霞的中医学术传承做点有益的工作而来的。他声称“我的赠书一事与家乡对我的培育来讲,是微不足道的。”
在柳少逸捐赠的医学著作中,有中医理论著作,如《<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五运六气三十二讲》《少阳之宗》《伤寒方证便览》(古籍版);有临床经验著作,如《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柳少逸医案选》;有总结名老中医成才著作,如《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至第五辑》《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柳吉忱诊籍纂论》《牟永昌诊籍纂论》《杏苑耕耘录》;有开拓创新著作,如《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中国名中医名言辑释》;有针灸、康复著作,如《经络腧穴原始》《<内经>针法针方讲记》《中医康复疗法荟萃》《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讲稿》;有非药物疗法著作,如《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有艺术著作,如《柳少逸书法陶刻集》等,涉及多个学科,多个方面。既表达了柳少逸的爱国爱家的博大胸怀,也展示其非凡的才能与厚重的中医功底。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柳少逸世医传承录》2020年12月第一版。
点击浏览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