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制陶及陶刻文技艺传承人柳少逸
柳少逸(1943-),山东栖霞东林人,柳氏制陶及陶刻文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为名医柳吉忱之子,世医牟永昌之高徒,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中医学家,更是一位通晓金石学、文字学及书法、陶刻艺术的民族文化大家。
柳少逸现为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院长、教授,莱阳复健医院院长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专业委员会首届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心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二等功获得者;烟台市名老中医,莱阳市梨乡名医。
柳少逸承传的柳氏制陶及陶刻文技艺,源于康熙年间的栖霞臧家庄东林的民间制陶,历经柳彦、柳文礼、柳任、柳风翥、柳崇德、柳恒宝、孙经堂等数代人三百余年的传承,上世纪六十年代,经第五代传承人柳恒宝、柳吉忱,传到柳少逸手中。
柳少逸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制陶艺术,在其父柳吉忱公的指导下,临帖、治印,及文房陶物制作。其书法艺术启蒙于其父柳吉忱公,而其钟鼎文书法艺术的提高,则源自于龙口名宿山之南先生的指导。柳少逸酷爱汉字源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推甲骨,辨钟鼎,诊务之暇临写钟鼎铭文,追寻商周书法古风,其名曰“静以养心”。
柳少逸受郑板桥“乱石铺街”书体的启发,将真、草、隶、篆众书体融于笔下,追求通篇文字如山林一般的错落有致,业界称其为“山林体”,其自谓“喜怒哀乐尽落笔端”,为养生之道也!
柳少逸少年时制陶心结未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得暇便往当地窑厂里跑,在陶坯上刻字、画画、制陶。莱阳、栖霞两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柳少逸所制器物多为仿古陶。2000年,自建窑炉制陶,在陶器刻字的基础上,将书法、篆刻、制陶艺术融为一体。2004年柳少逸成立“柳氏制陶及陶刻文工作室”成立,作为莱阳市圣惠职业中专学校的校长,他亲自推动设立“制陶工艺”专业,有力的促进了柳氏制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014年,创建“莱阳市圣惠陶文化研究所”,并出任所长,致力于民间工艺向文化艺术的提升。他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创新了刀法,拓展了陶器品类,将刻文内容引领到金石古文领域。
柳少逸的陶书追求商周文字古朴典雅之风,通过陶器制作、毛坯刻书、器物烧制、拓片装帧形成了独特的柳氏陶刻文艺术。柳少逸亲手陶刻钟鼎铭文百余篇,如“毛公鼎”、“散氏盘”、“白盘”、“秦公敦”、“大盂鼎”等,刻字陶器三百余件,陶刻钟鼎文拓片装帧百余幅。其书法集《中国名中医名医辑释》《柳少逸书法集》和陶文书集《柳少逸陶刻文集》,先后由华夏文艺出版社和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柳少逸的书法、制陶及陶刻文艺术成就收录于《栖霞文旅》一书中。
柳少逸集柳氏制陶艺术及柳氏陶刻文艺术之大成,将柳氏家族最初单一的黑陶治砚工艺,拓展到制作、陶刻文研究、陶文拓片等技术精湛的系列工艺,极大的丰富了祖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宝库。柳少逸的制陶艺术无论造型还是色泽,都保持了民间艺术特色,集中体现了陶制艺术、文字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等多元化艺术,促进了柳氏制陶及陶刻文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点击浏览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