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王月松:《伤寒论》中的易学思想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3-02 11:19:41

《伤寒论》中的易学思想

王月松

《周易》这本囊括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哲学巨著,其中易理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医各家学派亦产生过许多影响。汉·张仲景所作《伤寒论》一书,亦不乏易学思想之痕迹,兹笔者不避识拙学,浅试从几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易学思想。

一、爻的变化与六经传变

易经中每一卦中的各爻或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正如《易·系辞>所说“爻者,言乎变也”,是以动为通、为用的。爻,作为卦的基本单位,它有规律地变化必然使每个卦或六十四卦随之消长变易,“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再如八卦的排列次序,《周易》中亦有说明“帝出乎震,齐乎巽…成言平艮”,为从一点阳气生成、渐盛、盛极、转衰、消亡的一个演变过程的反映。

《伤寒论》中伤寒外邪的六经传变也是有类似规律的。一般来说,外感伤寒的传变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体正气的盛衰。初感外邪,正气盛,抗邪有力,临床上多表现为热、实、表具有“阳”性的系列症状,如发热、口渴、脉数等。这一阶段正是传经三阳经时的一些表现,若此时不能驱邪外出,正气必日渐耗减,随邪入里,表现于外的又多是寒、虚、里具有“阴”性的一些症状,如“吐利食不下,脉弱”等。当然,伤寒为病直中三阴经的情况张仲景也有论述,但无论是顺经传变,还是越经直中,莫不循由外及里,由实到虚,由阳至阴的规律。这与易经卦象中阴阳爻的变化规律有相同之处。

二、卦象的消息转复与疾病的转归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提出“××经病,X日愈”的预断,如《太阳病脉证并治》“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为历代医家所不尽解。书中也有对部分数字作出解释的。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尽其经故也。”笔者认为书中的具体数字与易理中的数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易经数术中的数值的大小及其变化都有严格的规律性和衡动性,易理与大自然万物相合,以六十四卦中的十二消息卦最能体现出这个道理。

从此十二消息卦的卦象上,不难看出,这是阴阳消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自《复卦》的“九一”爻的一阳生至《临卦》“九二”爻的二阳生,以此理到《乾卦》的“上九”爻,这一个过程是阳气始生、渐长、盛极的过程,属量的变化,同时也表现出阳性升上的特点。之后,物极必反,由《乾》至《姤》的“六一”爻的一阴生产生了质的改变,如此到《坤卦》的纯阴爻转至《复卦》的“九一”爻,则是阴气由量到质的转变过程。万物阴阳两气的变化如卦中之爻变,遵循着周而复始的圆动循环形式。

人体做为一个有机体,除与大自然统一和谐外,自身也保持着良好的自我调节状态,不同的个体,疾病痊愈的概念也有所不同,只能概括地说,恢复到病前状态即可称之为“愈”了。十二消息卦中各卦爻之“病”者,按阴阳消长规律变化,转复到该爻得以恢复的“环境”即可称爻“病”之“愈”时了。

“发于阳七日愈”,《剥卦》中的“九一”爻为孤阳到下一卦《坤卦》阳气内藏,期间力薄势弱,故“病”,历《坤》《复》《临》《泰》《大壮》至阳气旺盛的《夬》《乾》时,历数为七,可谓之“病愈”。宋·程颐《易传》中“而卦之才有无疾之义,乃复道之善也,一阳始生至微,固未能胜群阴而发生万物,必待诸阳之来,然后能成生物之功无差忒”。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说明。

阴阳消息的道理可寓之于广大万物,亦可寓之于细微。阴阳消息的这种转复道理在每一卦上表现也是相同的《剥卦》经《坤卦》至《复卦》历爻数亦为七,《复卦》的《彖》象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至于除病变自身外其他外界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易传》中亦有议论“阳之当复,虽有疾之,固不能止其复也,但为阻碍耳。”终不能阻止阳气(在此指病体中之正气)的恢复。《垢卦》“阳之始消也,七变而成《复》,故云七日,谓七更也。”宋·朱熹《周易本义》“又自五月《垢》卦一阴始生至七爻而一阳来复,乃天运之自然。”

“发于阴六日愈”《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杨上善云“阴气右行,阳气左行”。从图二看,再以阴弱之《夬卦》为例,右行历经《大壮卦》《泰卦》《临卦》《复卦》至阴盛之《坤卦》,计六卦之气,其理与阳气七日来复同。

三、乾坤之阖辟对仲景组方用药的影响

《易经》中“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即言:乾坤乃阴阳出入之门户(阴阳量变之极限),一开一合成阴阳变易之枢机,以疏利通达内外为要。三阳经中太阳敷布阳气于外为“开”,阳明受纳阳气以润内脏为“合”,少阳为三阳之枢机,居半表半里,亦以疏通内外,开合有序为顺。

《伤寒论》中,仲景用药无不以疏通传变之路为原则,兹以小柴胡方的组方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小柴胡汤方是少阳病之主方,被历代医家称为“枢机之剂”,其和解少阳,辛开苦降的药理与易理之阖辟同。

柴胡、黄芩,味苦,降逆,除少阳正中胸胁苦满、寒热往来之内患为“降”。

半夏、生姜,味辛,开散,除少阳证中心烦喜呕等证,并辛散在外之邪,为“开”。

人参、甘草、大枣,味甘,扶正固本,助苦援辛以通内外。

如此组方则如程应旌在《名人医方论》中所云“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沉浮则顺之也。”

《伤寒论》以六经传变之症状为基础,首创“六经辨证”,其遣方用药自成特点,自古成“经方”一派,其中之指导思想与方法论同汉代盛行之易学关系密切,且借以喻理的地方很多。文中议理粗浅,望诸贤达垂正。本文承柳少逸老师指导,特致以谢忱!

【注】本文选自山海书社柳少逸主编《中国象数医学研究荟萃》1993年10月第一版。


 点击浏览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