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候节律看五运六气的周期
柳少逸
当人们翻开日历,就会发现日历上除了写明某年某月某日外,还注有农历“已未年”、或“庚申年”等。这已未、庚申就是一种“干支纪年法”,也叫“甲子纪年法”。“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这就是古人总结了长期的气象、物候节律知识,定六十年为一周。也就是六十年一甲子。“甲子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历法中的一个重要创造,是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合起来,用以记载和推算时间的。若用干支纪日就叫“干支纪日法”,也叫“甲子纪日法”。据历史学家从甲骨文的研究,在春秋以后,至少在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76年)十月辛卯日起到现在,从没有错乱或间断过,共有二千七百多年的记载了。这是世界最悠久的纪日法,是推算我国几千年来的历法或考古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考证运气学说周期规律的重要依据。就我国历纪干支仪表上以干支为周天刻度之读数,反映了地球绕日运转的时间和空间的标志,以干支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岁时表号和实测是完全一致的。故古人六十年的周期变化是可信的。首先60这个自然数是天体岁月中的一个常数,如一年三百六十天(阴历,为六个六十:一年十二个月为六十的五分之一;每季三个月(90天)为六十的倍数;每月三十天(朔望日)为六十的二分之一;每年二十四节气,每天二十四小时,为六的四倍;每小时六十分,每分钟六十秒;六十是十天干的六倍。十二地支的五倍;三阴三阳合为六经,十二经脉为六的二倍。
竺可桢所著《物候学》中的引证说明了:物候是有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年;物候迟早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关。太阳表面上的黑子的数目以十一年半为一个盛衰的周期,这个规律是德国天文学家施瓦贝在1843年首先发现的。而运气学说的气候六十年周期变化又恰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五倍,而地支本身又恰为十二年周期。天津医学院主编的《流行病学》中,已说明了肝炎的发病率历年是有起伏的,高峰年是有周期的,峰与峰之间约6~7年。而烟台地区1962年~1979 年肝炎发病高峰年份间隔周期也恰为六,此即《内经》所讲“六期而环会”。这个六年的小周期似乎与司天周期有关。
对于运气周期的规律,我们认为是可信的,由此而带来的天灾、虫灾及流行病等同样具有节律性周期。但上述例证总是大海汹涌澎湃波涛上的一涟漪,更多的例证有待于今后大家继续探讨和验证。
【注】本文原载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五运六气三十二讲》2015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