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先生论“刺络泻血法”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2-24 05:30:00

    【按】方者,方术;法者,法术。泛指技术,技巧。针刺方法,系指针刺的手法和技法。医经学派针灸术针刺方法有刺络泻血法、缪刺法、三部刺法、三变刺法、应脏五刺法、应变九刺法、十二节刺法、五节刺法、异位刺法之分,柳少逸老师在其著《<黄帝内经>针法针方》一书中有详细论述。今择“刺络泻血法”而分享之。

柳少逸:刺络泻血法

《灵枢·血络论》篇云:“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此段经文表述了刺血络而其应异者之义。“奇邪”,不正之邪。奇邪不在于经,故云在血络也。何为血络?张志聪注云:“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见于皮肤之间,血气有留积,则失其外内出入之机矣。”

血络实为机体浅表的细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三棱针疗法,是刺血络的重要方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可用于实证和热证,亦可用治虚证和寒证。尤其对发热、昏厥、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麦粒肿、肢端肿痛麻木、头痛、眩晕、高血压、顽痹、疖痈初起、急性吐泻、小儿疳积、扭挫伤、痔疾、丹毒、蛇咬伤等疾病疗效显著。临床上常作诊断和刺血治病。

“刺血络”,是由古代砭石刺络法发展而来。传说最早用砭石治病源于伏羲氏。在《内经》中称为“锋针”。如《灵枢·官针》篇记云:“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之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它如《灵枢·九针论》云:“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针其末,令可以泻热血而痼病竭。”今名“刺络泻血针方”,属三棱针疗法范畴,是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常用的刺法有如下几种:

    1、点刺法:手持三棱针,对准所刺部位,或穴位,或络脉,迅速刺入0.3厘米左右深,立即出针,挤压针孔周围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止血。今名“三棱针点刺方”。

    2、刺络法:手持三棱针,缓慢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挤压出血。今名“三棱针刺络方”。

    3、散刺法:又叫豹纹刺,用三棱针在病变局部的周围散刺出血。今名“三棱针散刺方”。

     4、挑刺法:包括挑刺腧穴(或反应点)法、挑络法和挑脂法三种。今名“三棱针挑刺方”。

    5、丛刺法:用三棱针集中到一个较小的部位上点刺,使之微微出血。今名“三棱针丛刺方”。

    6、泻血法:以压脉带结扎于针刺部位上端,令局部静脉充盈,左手拇指按压于被刺部位下端,局部消毒后,以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迅速刺入0.3厘米左右深,即将针迅速退出,使血液流出。亦可轻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今名“三棱针泻血刺方”。

    【注】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2017年8月第一版。

点击浏览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