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因您而精彩”
2018年11月25日,在中医学术研究论坛群里,大家对师徒、弟子名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山东名中医谢在佩谈到,“学生,我教的也不少,但不能说是弟子,师从还勉强可以。收徒是有讲究的,我看中了你,你不一定愿意,你看上了我,我还得掂量掂量你是不是块料。所以都是双向的。只有获得真传,且有造诣的才算真弟子,其他只能称学生。”这段话很中肯,也切中要害,这也许就是柳少逸经常感叹的“择师难,择徒更难”的原因吧。
同是在这个论坛上,2018年教师节那天,柳少逸学生王永前转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一段话:“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对好老师的定义是,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论坛上的这两段话,引起柳少逸另一位学生王爱荣的思考:师生也罢,师徒也好,不但靠境遇,还要靠缘分。“老师,认识您是缘分,更是我的福分。”王爱荣既幸运又感激地说。
初识 告之“坐得住背得会”两功
时间要追溯到1991年的8月29日中午。王爱荣中考后的一天。正值她们一家人吃午饭时,王爱荣收到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入学通知书。后来王爱荣才知道,当年莱阳的初中毕业生是1.4万人,而扁鹊国医学校在莱阳的招生是30人,而自己幸运地成为这30人中的一员。
第二天一早,在二姐的陪同下,王爱荣去学校报到。负责报到接待的是徐国光老师。那天很凑巧,柳少逸也在。也许是大多数同学都是父母陪同,而王爱荣是姐姐陪着的原因,柳少逸就关注到了她。
柳少逸问:“你在学校学习怎么样?”“有没有偏科?”“家里经济来源是什么?”王爱荣一一作答。柳少逸一口浓郁的家乡话,当时的王爱荣还真听不太明白。柳少逸鼓励她,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并告诉学好中医要有两个功法:一是“坐功”,就是要坐得住,二是“背功”,就是要背得会。
交谈中,王爱荣也办完了报名手续,只觉得这个大个子老师很有威严,也很亲切。当时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学好中医要有两个功”,她是记下了,以至于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很少出去玩,“坐得住背得会”就成了王爱荣的座右铭。
柳少逸在管理上很严格,以致学生们都很惧怕他。王爱荣记得,有好几次课间休息时间柳少逸来到学校,本来大家都在操场上玩得兴浓,看见柳少逸来了,嗖嗖嗖都跑进教室里。那时的学生对老师的畏远远大于敬,只知道柳老师很厉害,谁不好好学习,柳老师就会训他。
很快三年学习结束了,王爱荣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工作,从此她有了两个身份,老师的学生,学生的老师。
刚毕业,王爱荣不会讲课备课,柳少逸亲自听她试讲,并给予点评。他告诉王爱荣:“教学相长,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慢慢的,王爱荣开始走上讲台,主讲《中医诊断学》。2004年,她的课作为全市职教系统公开课,还获得全市优质课奖。以至于到今天,在临床工作中,课堂教学的经历使王爱荣受益无穷。她感到,毕业后留在学校工作的是少数,受柳老师亲自指导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这也是“缘分”吧!
“蔡老师是我中医路上的领路人。”在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临床实践,教学水平难有提高,王爱荣又被安排在学校门诊,跟随柳少逸夫人蔡锡英临床侍诊学习。那时她刚毕业,虽然知道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书本讲的是什么,但是真正遇到病人,不会辨证用药,开不出正确的药方来。“是蔡老师把我当孩子一样,忙里偷闲的挤出时间,给我一点一点的讲,结合当天的病例给我讲,我才慢慢的有了头绪。”
就这样,王爱荣从1996年到2010年,侍诊蔡锡英整整15年。自2010年至今,还跟蔡锡英每周一天查房。
侍诊 传授“唱戏的有戏眼,辨证要抓要点”
从2007年起,王爱荣又跟柳少逸侍诊学习。这也是她近距离接触柳少逸的开始。柳少逸诊病时,要求诊室安静,不准闲谈,不准接打电话,诊病处方全神贯注。
找柳少逸看病的病人多数是疑难病,辗转多地不愈者。王爱荣最初见柳少逸看病很快,问主诉,看面色、舌象,切脉数分钟即可。问诊注重既往史和治疗经过,问完就下笔开方。王爱荣总感觉老师看病真简单,看似很复杂的病情,寥寥数语就抓住病机,理、法、方、药就出来了。更让人佩服的是病人复诊时,效果都很明显。
柳少逸告诉王爱荣说:“唱戏的有戏眼,辨证要抓要点,否则眉毛胡子一大把是理不出头绪来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后来王爱荣读了林洪宾写的《神医柳少逸》才知道,柳少逸出访日本学术交流期间,就是凭着过硬的望诊,明确诊断出日本某新闻社社长故意不提供病情而患胰腺癌,被日本人誉为“神医”。
“十余年来,我虽不才,老师从没有嫌弃我,依然视若己出的提携和指导。”王爱荣深情地说。
王爱荣回忆,柳少逸的病人很多是两代人、三代人。就在前几天,还有一位老母亲带着她的女儿来找柳少逸看不孕症。
见到柳少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柳主任,您老了。”
柳少逸问:“你认识我?”
这位母亲说:“当然认识,我当年不孕,就是您给看好了,有了我这个女儿。现在她又不孕了,所以我带她来找您给治治。”
柳少逸哈哈一笑说:“是啊,这代人都该当妈妈了。一代人的时间,我还不该老吗?”
边上的另一位候诊的患者说,“柳校长为我们家四代人看过病。从我父母到我的孙子,有病了就找柳校长。”
临床 指导柴胡牵正汤治愈面瘫
最近几年,在柳少逸的耳提面命下,王爱荣也能熟练运用柳氏病机四论于临床,对师祖柳吉忱、牟永昌的病案也仔细研读,临床工作也有了一些进步。柳少逸经常敲打她说,“年龄不小了,该写写文章了。要多动笔,写一写,能说出来写出来,才是真正掌握了。不然治好了不知道怎么好的,治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好,当医生不能稀里糊涂的。”
是的,王爱荣已届不惑之年,再不能得过且过了。她试着把临床病案总结成文,请柳少逸批改。他还告诉王爱荣写论文的要点,怎么样引用经典。在柳少逸的精心指导下,王爱荣不再打怵写东西了。
柳少逸迫切的希望学生能快速成长起来,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和条件。他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学术会议,见世面长见识。为了帮学生补上经典知识薄弱这一课,有意识的让他们校对书稿,尤其是经典内容。通过这几年的学习,王爱荣感到收获很大。
她还记得第一篇文章是“柴胡牵正汤配合针灸治疗面瘫”。说起学用柴胡牵正汤治疗面瘫,还有一段难忘的小故事。
柴胡牵正汤是柳少逸承传其蒙师牟永昌的家传方,临床中柳少逸用其治面瘫无不效者。王爱荣第一次学用柴胡牵正汤,是治疗一青年女性的面瘫。
一位32岁并且形体肥胖的女性,患面瘫3天来诊,王爱荣予以柴胡牵正汤治疗。她用柴胡20g,黄芩10g,喝5服汤药效果不理想,于是请教柳少逸。
柳少逸看了药方后说:“方对,量不对。把柴胡、黄芩药量都加到30g吧,再以黄酒为引。”调方后,效果一天一个样,三服药服完,面瘫痊愈,效果堪称神奇。
柳少逸讲,“柴胡用量不同,作用不同。小剂柴胡(1-2钱)功效以升阳举陷为主,也做引经药用,引药入少阳经;中剂(3-4钱)柴胡功效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主;大剂(10钱以上)柴胡作用以和解少阳,疏散邪热为主。”
他分析,“此患者发病时间不长,邪气侵入半表半里,致使枢机不利,开合失司,口眼歪斜,非大剂柴胡不足以驱邪外出,故调整药量效如桴鼓。”关于自古有“传方不传量”之说,柳少逸认为,“古谓师传传方不传量,是隐密。非也,盖因剂量象收音机一样,是微调,要根据病情而细化。”柳少逸就是这样,每一味药,每一个方,都能讲出精彩。
在柳少逸的精心指导下,王爱荣现在也能自如运用柴胡牵正汤了。但她学到的已不仅仅是方的运用了。
柳少逸教导学生:“在基层从事医疗,一个中医师,要‘知针灸、知推拿’、知膏贴膏敷外治,不是只会开中药方,除《外治法》《非药物疗法》《康复疗法》三荟萃外,有近版的针灸推拿书,是有根底的柳氏医学读物。而柳氏病机四论,是针对疑难杂病而创立的,高度概括其病机理论体系,又是活的运用体系。”
对于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柳老师告诫学生:“传承是循序渐进的事。柳氏医学体系内容较广,是几代人的知识积累,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不是人为造成的。所以你们要有选向,或选一门、一学科,或从一书、一病、一法入手,细化之,不是朝夕就领会的,要动脑动手去领悟,千万不要浮躁!《西游记》中,孙猴子学艺的故事公然于世,那虽是编的故事,但他从老师的诸多法术中,不就学了两手吗!”王爱荣等学生耳濡目染,特别在柳少逸的传帮带下,进步很快。
做人 寄语“要务正业,行好医,修好行”
关于做人,他寄语同学们:“要务正业,行好医,修好行;‘认真读书,老实做人’是人生之本。”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一个深圳的女孩带上自己的母亲从湖北来求诊于柳少逸,不曾想柳少逸居然连挂号费、诊费都不收时,这个女孩感叹,“先生70多岁了,仍然坚持为人坐诊;在《伤寒方证便览》中大胆写出自己误诊的事情,很是钦佩。在我阅读的书里,有很多名医的处方经验,但唯独最信赖柳先生。”
对此,柳少逸说,“明代王绍隆《医灯续焰》有云,‘学问之道,虚己者多助,自恃者罔功。况岐伯之传,义精理奥,岂一人之私智所能洞测者乎?’说明了医理博大精深,当穷极一生精力学研之,方可成为一个‘明医’。而我辈,非有岐伯之才之万一,岂可以一技之长而自恃呢?故当虚己矣。连古名医歧伯尚称自己对医道‘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呢?何况我輩呢?人贵要有自知之明啊!就中医学术而论,博大精深,即是好学一生,也只能知其一二。我可没那么‘玄’!连个感冒我也从未说吃几剂药就能好的。论及癌症,我只能说有一定的经验,决非‘治癌专家’。”
柳少逸时常教导学生:“古《周礼》三行有云,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䝨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亲父母,乃孝为先也。尊敬有人品、有德行而善良的人,是人之重要修为。尊师重道,也是人之修为。故父、母、䝨、良、师、长六者。現在一些人只重后者一一长字,如厂长、校长、县长、市长,还有更大的厅长、省长、部长。而尤应孝为先之亲父母,给淡化了,这是传统文化的丢失,是人性德行丧失!说的严肃些,大凡不亲父母的人,不值得敬重和交往的。乌鸦尚知孝啊!”为报答父亲、老师的养育和教诲之情,他编纂了《柳吉忱诊籍纂论》和《牟永昌诊籍纂论》出版。
柳少逸不但医术高明,心地仁慈,老百姓来看病,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能用便宜的药他绝不用贵重药,病人自己能上山采集到的药,他就建议病家去采药配方。
他见不得病人的艰难,他常告诫学生,“生活上可以有贫富差距,有钱的可以吃海参鲍鱼,没钱的地瓜馒头也可以生活。但是病人不行,有钱没钱都要治病用药,病人花钱买苦水喝,医生治不好病人的病,良心会受到谴责的。”
王爱荣看到,有的患者为了表达谢意,从家里带点礼品送给柳少逸。当时他先收下,随后就会帮病人交部分药费。他总感觉老百姓不容易,自己能月月发工资,怎么样也比老百姓的日子好过。
“柳老师的学识、人品、胸怀、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我为有幸工作在老师跟前而庆幸。”王爱荣感到,时间过得真快,入学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当初一起上学的同学那么多,唯有自己最幸运,得到了柳少逸夫妻多年的提携和指导,使她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医生,并且得到百姓的认可。
“我的人生因您而精彩!”这是王爱荣发自内心的声音。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2020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