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又是一年梨花开
又是一年梨花开。2019年春末的一天,学生刘玉贤接到师弟王永前提供跟师资料的电话后,追随柳少逸恩师学习的思绪,如电影镜头一幕幕在眼前展现。他坐在电脑前,将自己知师、识师、拜师和跟师过程,以及所闻、所见、所问和所学,记于笔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柳少逸恩师的崇敬与仰慕。
从如雷贯耳到终识师面
刘玉贤生于农村,学于山城,虽早有志于学,然问津无路,破壁无门。癸亥仲秋,莱阳梨即将丰收时节,他踏上追寻岐黄之途,时值周岁十六。
他自幼接受现代教育,虽对古典文学一往情深,肯于诵读,然于中国传统医学,几乎一无所知。入学之初,中西医学知识交替学习,两种思维模式激烈碰撞,令人如入雾里,懵懵懂懂,无所适从。开学后头几天课,如听天书,甚是迷茫。恰在此时,学校召开入学动员会,分管教学的刘明德副校长做报告。时值衡阳会议后不久,全国上下,医界内外,对建国后中医学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普遍认为“乏人乏术”为制约中医药学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刘副校长认为“中医药学既不乏人,也不乏术。”然而,中医药临床阵地为什么越来越小,中医药学的地位为什么越来越低,中医药学的作用为什么越来越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呢?刘副校长认为,其根本在于“乏有术之人”,即缺乏真正能够掌握中医药技术并能发挥其作用的临床家。“就像我的业师,莱阳中心医院柳吉忱主任中医师,年逾古稀,今春已经离休,但每天病人仍然络绎不绝,登门求诊者门庭若市。其哲嗣少逸师弟,幼承庭训,长有师承,又锐意进取,刻苦自励,年虽刚届不惑,然医名已誉满梨城。他们都是有术之人。如果我们中医人都像柳氏父子一样,何愁中医药事业不发展呢?”
这是刘玉贤第一次得闻柳少逸的大名,自此就景仰之,神往之,梦想将来能成为柳少逸的入室弟子,在他引领下走上学术康庄大道。然由于学习任务繁重,虽废寝忘食,犹感时间不够用;苦读硬背,囫囵吞枣,所学浅薄,无缘识荆。在校期间,刘玉贤只能利用和图书馆老师关系交好之利,注意搜集有关柳少逸见于报刊的公开学术资料,并一一拜读,倾心钻研,期冀能循先生足迹,步先生后尘。
乙丑初秋,莱阳梨乍黄还青之际,刘玉贤完成两年系统理论学习后,来到莱阳中心医院毕业实习。根据医院安排,他先到内科、外科、妇科等西医科室学习。有一天,该院吕院长到妇科病房查房。听说刘玉贤是学习中医的,回答问题还算条理清楚,就多交待了几句:“你应该好好跟中医科的柳少逸大夫学习,他可是我院的风云人物。我们西医科室找中医会诊,多数点名找他。市县领导有个身体不适,也经常请他调理。西医追求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而柳大夫认为中医应该首先向古人学习,有序继承好古人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然后方可谈发扬光大。”吕院长话锋一转,“不过,他的脾气有点‘怪’。一是不愿搭理那些业务差,而又不知学习的学生,再是对你们实习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不愿收徒弟。好几个领导找我,想把他们的子弟、亲戚送给他带一带,他就是不答应。弄得我都怪没面子的。哈哈!”
这是刘玉贤第二次从领导那里听到对柳少逸的赞许。他回宿舍和同学们谈起此事,均认同吕院长的观点。刘玉贤虽对柳少逸高山仰止,但心怀忐忑,连学艺的念头都几乎湮灭。加之每天白昼跟师诊治,夜晚则反刍日间所遇,总觉时间流逝太快,未敢行偷艺之举。
西医科室实习结束,刘玉贤转科到中医门诊。中医科是一个大科,有六七位带教老师,每天接诊患者不少,十分忙碌。在杨老师处,见到一本铅印本内部资料《中医多学科研究(第一集)》,便提出拜读的想法。杨老师告之这是借柳少逸的,叮嘱他抓紧时间看。书中正好有柳少逸的大作四篇,主要是探讨五运六气学说的。因上班时间老师在科室里阅读,晚上刘玉贤就借回宿舍抄写,连续三个通宵达旦,终于将主要内容抄录下来,由此略微窥见柳少逸的主要学术门径,还抽暇回学校借阅了任应秋先生的《五运六气》和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等相关书籍,拟以此奠定初步基础,留待以后做为扣门之砖。
刚刚抄写完毕的一天下午,一位身材高大的人来找杨老师。见人不在,他就写下请还书的纸条让刘玉贤转交,落款是“柳少逸”。刘玉贤不由深深打量了一下柳少逸,亦喜亦惊。高兴的是,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懊恼的是,先生是一米九的大高个,而自己刚过一米六,是个二等残废,相差太大,高不可攀啊!
从不敢高攀到开山弟子
可命运之神就是爱作祟,非要让刘玉贤这个二等残废来衬托恩师的伟岸。
丙寅春节过后一上班,刘玉贤就到中医科病房实习,被分配到柳少逸的治疗组。当时中医病房在一个独立的平房小区,有五十多张床位,除了医护办公室外,柳少逸、蔡锡英夫妻等作为一个治疗组,另有一间独立的学习室。学习室就像一个书法展厅,挂满了柳少逸用钟鼎文和篆字书写的《桃花源记》:“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等长幅、短章,扑面而来的浓厚文化气息,使刘玉贤一踏入其中,顿觉精神振奋,心旌荡漾,颇有似曾相识、游子归家之感。
除了交接班、查房以外,学生们就在柳少逸的办公室里写病历、学习,有时还就某些中医学问题随意漫谈,他们后来称之为“学术沙龙”。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老师果然经常“为难”学生,给他们出过许多“难题”。刘玉贤因其前已接过同学的忠告,开始十分拘谨,循规蹈矩,只管洗耳恭听,甚少发表意见。时间稍长,见柳少逸平素虽比较严肃,腹富口俭,然一旦谈起中医药学术问题来,则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有些有争议和疑难的问题,则首先让学生谈意见,然后再给予纠正和点拨。对此,刘玉贤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每每踊跃回答,有时难免会流露出个人的看法和意见,有的甚至和老师的答案并不完全一致。可柳少逸并不像有些老师一样对学生的意见不屑一顾,而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对学生回答有误的,往往不是严厉的批评,而是谆谆善诱,循序渐进,抽丝剖茧,直入肯綮;对回答不完善的,则旁征博引,条缕分析,力求完备;而对有些与自己有差异的,则不耻下听,详加辨析,直达一是,然后让学生回去查阅某书某卷。三十多年过去了,有些“沙龙”内容已经模糊,但有关“阴阳平衡”观点的谈论,至今深深镂刻在刘玉贤的脑海。
阴阳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灵魂和实践基础。古人言阴阳,重在说明阴阳之变动,强调阴阳之燮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医学界逐渐形成“阴阳平衡论”学说,即将阴阳解释为“动态平衡”,人体的生理态是阴阳的动态平衡态,病理态是平衡被打破的“盛”、“衰”状态,疾病的治疗根本在于平衡阴阳。
柳少逸从1983年就开始对“阴阳平衡论”进行研究,从五个方面对阴阳平衡论进行了批评,认为“阴阳平衡”是阴阳学说的退步。刘玉贤则认为,“阴阳平衡论”之所以引起诟病和质疑,不在于阴阳思想自身,而在于它混淆了阴阳的属性层次。因系讨论,再加上少年意气,过于执着,刘玉贤的声调自然比平日高了许多,柳少逸善意调侃道:“真是‘人矬高腔’啊!”
也许正是这次的“交锋”,柳少逸开始青睐于刘玉贤,让其专门跟他学习,有时就让刘玉贤帮他抄写论文稿件。在刘玉贤的一再建议下,柳少逸还专门举办了小柴胡汤和阳和汤的临床应用、《伤寒论》五个泻心汤的区别、元气论与气元论的差异等专题讲座。刘玉贤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次,当然是为学生讲授五运六气学说了。柳少逸特地让他邀约包括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等专业全体实习学员参加,全面系统地为他们讲解了五运六气学说。直至今日,“老师用柳体亲手绘制的五运六气学说及运气甲子推演简表等图版,仍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柳少逸师道尊严,除中医学方面上的事情,平素甚少谈及其他。在一次以古代学医途径为题进行“学术沙龙”时,柳少逸道:自古中医成才有三途,曰家传,曰拜师,曰自学。家学渊源和拜名师可奠定较好的根基,而坚持不懈的自学更为成才的关键。“确实,老师子承父业,克绍祖裘,又从师于栖霞名医牟永昌先生,刚刚又拜著名中国术数学家陈维辉先生为师,转益多师,皆有所获,得其径而识其妙,详其术而见其理,撷众长于胸臆,集众美于一身,正悄然隆立为一方学术重镇。”于是,刘玉贤趁机将埋藏心中已久的夙愿战战兢兢地提了出来:“老师,您就收我为徒吧。”柳少逸笑而未答。刘玉贤暗愧自己唐突冒昧,对拜师学徒则是不敢奢望了。
五一节前夕,莱阳梨花盛开的时候,刘玉贤交班查房完毕,柳少逸将他叫到跟前。柳少逸拿出三方莱州玉的刻印递给他,“这是我昨天没有午休给你雕刻的印章。”刘玉贤双手接过印章,只见两个方体印上,一方刻有阳文篆字“刘”,一方为阴文篆字“玉贤”;而另一张长方形印上刻有“五莲山人”。刘玉贤怀着激动的心情,深深向柳少逸鞠了一躬,并恭恭敬敬献茶一杯。柳少逸接过茶杯说:“《内经·气交变大论》云:‘得其人不传,是为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表述的择师难,择徒更难。你既然有拜师之念,说明你具上进之心。你来院实习,我是你的带教老师,这已是师生关系了,然而作为传人,不在名头,主要看你今后的修为了。”柳少逸浅浅地吮吸了一口茶水,又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为徒的前提;尊医道,重医德,精医术,是你为徒的基本标准;立德,立功,立言,将是你永恒的追求。”然后就此开始给刘玉贤独自上了一堂入门课,以《周礼•三行》“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而训,以《左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勉,以“学医要矢志不移,志不坚则智不达;读书要精勤不倦,熟读深思义自明”而励。从此,刘玉贤立雪柳门三十余春秋,未敢有一日少懈也。
从三甲名医到布衣郎中
莱阳中心医院是烟台地区两所地区级综合医院之一,条件一流,医疗技术力量雄厚。中医科病房虽是综合病房,而实际上就是干部病房,故有“高干病房”之雅称。而柳少逸以其独特的治疗经验和良好效果,经常为各级领导诊治疾病,因此才有了吕院长那段评说。但柳少逸以为至善至乐莫过救人一命,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多次拒绝了对之中医科主任、支部委员等委任,一心一意当一名中医大夫。
虽然医院对柳少逸的工作十分支持,但有些问题,如诊查、用药、辅助检查与价格等体制、制度上的原因,影响了中医学简便廉验的特点发挥。在诊断上,一些疾病通过望闻问切就可以明确,而制度规定和患者期盼做辅助检查。在治疗上,有些慢性疾病可以通过健康指导或针灸、推拿就可以达到满意效果,但患者希望多开药物,尤其是享受公费医疗的领导干部更是指使多开好药、贵药。柳少逸常常为此而苦恼,一是体制内不能充分完全发挥自己所长,二是不能更多、更好地服务于百姓,逐渐萌生辞职“单干”的念头。
刘玉贤亲身见证了恩师从三甲医院的一位名医到“布衣郎中”的全部过程。在一次查房后的谈论中,谈及体制的弊端与个人愿景的矛盾和冲突,柳少逸慷慨激昂地说:“我真想辞职,成立个中医药研究所,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来设置研究方向和科室分布,按照老百姓的愿望建立各项服务制度。”闻此,刘玉贤紧接着说:“那我就去研究所继续跟老师们学习,争取把老师的经验传承下来。”
果然,柳少逸第二年就成立了“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和“齐鲁中青年中医读书会”两个民间学术组织,开始按照自己的设计推行各种研究事业。成立协会门诊部,实现科研、医疗的结合,更实现了能够自行决定给患者减免费用、不计报酬、施诊赠药、服务百姓的理想。后又于1987年创建了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实现了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全面结合。更于1993年辞去公职,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国有医院医生到“布衣郎中”的靓丽转身,使柳少逸终于成就了自己的大事业。尽管,这个过程十分曲折,曾经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尽管,柳少逸的这次转身,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如职称不能按时评聘,如体制内的各种待遇不能享受,如传承工作室的设立一波三折,等等。但他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去。
从疗效追求到大家熔铸
柳少逸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缘于对自己的“严苛”,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一以贯之。如谨遵启蒙时父亲“必读书至子时,方可入睡”之训,黄灯青卷,夜坐五更,朝读鸡鸣,日久成习。正由于持而不息的临证、读书、写作,才使他收获了如此丰厚成果。得柳少逸青睐,刘玉贤也亲历了他是如何从一位妙手回春的名医熔铸成一代卓著的医学大家的。
柳少逸常言:中医学的优势和奥秘在于临床,中医学能够延绵五千年而不衰的谜底在于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在强大的现代医学激烈冲击下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而要有好的疗效,不断提高疗效,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活于学习。
治学首先是苦学,他认为此外无捷径。苦学养成习惯,并乐在其中。同时他还讲究方法,无论是由源及流、先学后术还是由流及源、先术后学,最终都需落实到临证,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又要活学,“善读书斯善治病,非读死书之谓也;用古法须用今方,非执板方之谓也。”柳少逸上溯《内经》《难经》《本草》,下贯《伤寒》《金匮》,旁及后世医籍,比较研究,取法乎上,高屋建瓴;辨其精微,融会贯通。临证以十全计上律己,不以九折称良;常以“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自况,明其医理,详辨证候,详慎组方,每每药到病除,屡起沉疴。柳少逸以提高临床疗效为追求目的,故而在而立之年即医名远播。
继承是创新之源。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社会、思维等科学知识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欲使疗效更上一层楼,就必须探求中医学的原理及其理论来源,由此柳少逸开始中医学学术研究之路。通过对古今52位名医成才之路发现,皆从“三坟之学”“三圣之道”到“三世之书”“三世之医”,普遍具有医学(狭义)、医术和医道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文是基础医是楼”,文理不通则医理难明,治医必须首先掌握文字学、训诂学、天文历法学等古文化知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则须明阴阳,通三才,解术数,识博物,精通医理,勘破医道。柳少逸疏解完此义后,又详谈撰写学术论文对读书和临证以及提高疗效的重要作用,言其乙丑一岁就有八篇学术论文或正式发表,或参加学术会议,或收入论文集,并以此激励学生要有立言之果敢,要有商榷之勇气,要有立说之雄心。
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当知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当中医药研究到一定水平后,厚积而薄发,层累而突变,就有可能突破传统而产生新的学说,进而形成新的学术流派。经过三十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临证求索,十余年贯穿错综、磅礴会通的追根溯源,特别是受陈维辉先生中国术数学的启迪和触发,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学术理论体系——中国象数医学,终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言其古老,是指中医学在形成之初就是以此建立起理论体系的,这在现存最早的医典《内经》中记载明确,班班可考;言其崭新,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古今医家都依此治学临证,但却囿于成见,闇于惯性思维,熟视无睹,而未能总结、归纳、提炼出来。柳少逸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中医学的内在规律,结合中国数术学中三大精微理论,由对《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构建了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为核心的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并在太极思维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医学实践,建立了病机四论体系: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疾病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该体系一经提出,犹如石破天惊,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激赏,而且登上国际医坛,引起巨大反响。以该理论为核心,一个新的中医流派——柳氏医学流派呱呱落地,迅速巍然耸立于杏林,并通过弟子们的继承和传播而开枝散叶。
柳少逸以医术立世。作为一代苍生大医,侧身杏林已是甲子之多,理论精湛,学验俱丰,医术名重齐鲁,著作遍行天下,卓然自成一家;作为一代医学教育家,先后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勤俭办学,成就斐然,2005年被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记二等功;作为科技工作者,创立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后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齐鲁中青年中医读书会(后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学会中青年中医读书会),举办了十二次学术例会和十余次山东中医药学会专题学术会议以及全国中国象数医学研讨会,建立了成熟系统的中国象数医学及病机四论体系,真正实现了医教研和管理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不可多见的中医学大家。
柳少逸可谓功成。拯危济厄,冰心玉壶,临证惟危,态度谦和,活人无算,德艺双馨,专题片《名医柳少逸》记录其一代名医风采,《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山东文学》有其济世救人、教书育人之传记,《胶东文学》以《大医无悔,大爱无限——记名医柳少逸》为题,介绍其助残事迹。2009年被邀出任莱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创办莱阳复健医院,开展对小儿脑瘫、中风偏瘫、车祸截瘫和残障病人的救治和康复。柳少逸可谓德著。教书育人,诱掖后进,亲自担纲授课,授人以渔,诲人不倦,学员遍及神州大地。柳少逸可谓言立。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编撰学术专著近40部,学术思想惠及千万人家,观柳少逸之德著、功成、言立,则较单纯良医又开拓出许多,诚《左传》所谓“不朽也”。
《伤寒类证•序》云:“窃闻天地师道以覆载,圣人立医以济物,道德医学皆原于一。医不通道,无以知造物之机;道不通医,无以尽养生之理。然欲学此道者,必先立其志,志立则格物,格物则学专,学虽专也,必得师匠,则可入其门矣。更能敏惠爱物,公正无私,方合其道。”岳美中先生说:“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整个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柳少逸悃幅无华,坚韧不拔,深研古代典籍,饱览牙签玉轴,儒书、医书合炉共冶,文理、医理精纯入微,明《说文》,精《周易》,熟兵法,晓韬略,兼通天文、历法、气象、数术及诸子之学,儒释道三家了然于心,文史哲三学精通明达,世事洞洞,性情高古,养到功深而境界升华,专精于医而博学于文,足称大儒。
柳少逸宗“人生处万类,知识为最贤”,精书法,工诗文,通律吕,谙丹青,常以文为戏,书法为娱,吟诗于朝,学术于午,出版《中国名中医名言辑释》《柳少逸书法集》《柳少逸陶刻文集》等艺术著作,曾为莫高窟编辑出版26册画册和60册故宫画册的香港商务印书馆的资深编辑田村先生,盛赞“现在研究甲骨文和钟鼎文的人很少很少,能将钟鼎甲骨刻在陶器上的人绝无仅有,柳先生的陶刻文足可以与希腊迈锡尼文明的泥板文字相媲美。”
正因为柳少逸之修为造诣堪当大医、大儒、大师之称谓,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主任所赠书法题曰:“大医鸿儒”。然柳少逸总以“布衣郎中”自居,诚《易》所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从医学传承到处世立业
修业期满,因高堂年迈,体弱多病,刘玉贤不得不婉谢恩师提携惠意,执意返回家乡。临别,柳少逸以《周礼·三行》之“孝行”为训,言“百善莫若孝”,嘱孝敬双亲,服务桑梓;又以“书即师也”为喻,言“朱子尝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在于读书。’‘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必有功耳。’。”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命多读书、多临证、多作文,若有读书未解其义、临证不得要领处,可随时就问。从此师徒天各一方,但如今信息畅通,两人鸿雁往来,不时给予面叩亲授,过从密切。
刘玉贤但凡临证、读书,就会遇到思而不解之惑,攻而不破之谜,经常怀揣难题,返回梨城,问难请业。柳少逸不辞辛劳,释疑解难,从无厌倦之色。某些学术上的疑点、难点、精微之处,一经柳少逸指点,便如点石成金,刘玉贤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若谈至兴奋处,柳少逸经典名句,至理哲言,如行云流水,出口成诵。刘玉贤闻之热血澎湃,荡气回肠。“学生授受之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确有非可言喻者。”
1991年,由山东中医药学会借调,刘玉贤襄赞柳少逸筹备全国中国象数医学学术研讨会期间,曾寓居梨城大半年。他几乎每天与柳少逸朝夕相处,商讨过《齐鲁杏苑》丛书的编纂计划,完成了《中医外治法荟萃》《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和《中国象数医学研究荟萃》等初稿。“柳、蔡二师伉俪对我关爱有加。恩师的家,既是我的教室,又是我的旅馆、饭店。曾住过恩师的平房、楼房,睡过火炕、木板床、席梦思,也住过学校的厢房、旅店、宾馆。喝过师母亲手熬好的粥饭,也吃过恩师精心选购的点心。”
刘玉贤每亲聆恩师诲导,如沐春风,深受教益,永志不忘,奢望日日侍诊师侧,时时得师耳提面命。然近来因琐事耽阻,柳少逸“从医五十五周年座谈会”和“名医传承工作室”成立活动,刘玉贤未能参加而感到愧疚难抑。
若刘玉贤日久未能赴梨城请业,柳少逸就会专程来五莲看望,并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领略其壮丽山河和人文美景。他曾和王树春一起凭吊过战国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两城的丹土遗址,也一起考察过丹土产生之因的日照黑陶的铸制;曾和徐寿长一起调查过五莲山、九仙山漫山遍野、品种丰富的道地药材,又一起品尝过南茶北引最早产地的乡间茶茗……每一次见面,都会是柳少逸一个新的学术课题开拓的前奏;每一次教诲,都是刘玉贤岐黄之旅的助力器、加油站;师徒每一次会面,都会留下无尽的学术话题和醇厚的人生况味。譬如,掌握了北方茶叶种植、炒制技术后,柳少逸回梨城引种北方绿茶成功,并发明了一系列养生保健茶;熟悉了黑陶铸制工艺后,柳少逸将其特有的柳体书法娴熟地刻于陶器,制作成高品位的工艺品……
柳少逸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每有新作问世,总在第一时间赠送给刘玉贤。如《<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所题“‘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形与神俱’,是医学追求的终极目的”,揭示的是中医药学学问之道和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柳吉忱诊籍纂论》所题“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草》,此乃‘三世之医’之知识结构也!”是勉励学生要有根柢之学,且须完善中医药学知识结构;《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所题“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方称得是一个名医、良医”,是督促刘玉贤全面掌握中医药诊疗技术;《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所提“‘医者仁术’,此书之成篇,或许有益于世也”,则可揆柳少逸的谦逊之德。在一次招待刘玉贤的饭桌上,手中有笔,身边无纸,柳少逸竟用餐巾书其五秩时集句“医理之极微务精,博学之,不尚名医;天下之至重惟命,慎思之,当为明医。”殷殷之情,跃然笔端;栽培之望,凝于心底。
得睹柳少逸鞭策之语,刘玉贤谨遵师命,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般努力,集腋成裘,完成过随师一鳞半爪的心得体会,披露过读书精思深处寸积铢累的杏苑呓语,且至今也不敢脱离临床。“然术业不能够专攻,平生少有建树。正如恩师在《牟永昌诊籍纂论》扉页上为吾所题:‘天宝不泄于非人,圣道须传于贤者。’此乃牟师择徒之谓也。非贤者不收徒,然无能者,则污师名也。余此者,仅传其术之一二也,非师所望也!”
“恩师是自谦,而对我来说则是真实写照。期盼天假我年,老骥奋蹄,奋起直追吧!”刘玉贤写道。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2020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