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枝膏治哮喘
蔡锡英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喘有声,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征。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发。哮喘呈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较多见,发作前有鼻喉作痒,喷嚏,鼻塞流涕,呼吸不畅,胸中不适等先驱症状,继则咽塞胸闷,微咳干呛,以致呼吸困难,痰鸣有声,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端坐俯伏稍舒,烦躁不安,唇甲青紫,情绪不宁。若倾吐大量粘痰,则痰鸣气促随之缓解,如似常人,或感疲劳,纳差。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身体衰弱,可常有轻度哮证。
临床运用“五枝膏”贴敷治疗哮证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达95%以上。兹将方药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生川乌36克、生草乌36克、当归12克、马钱子48克、老鹳草48克、鲜桑枝30克、鲜枣枝30克、鲜桃枝30克、鲜槐枝30克、鲜柳枝30克、白芥子24克、吴茱萸12克。
〔用法〕上药放入铜锅内,用菜油3000克浸泡3天,熬后去渣。当熬到滴水不散时,将广丹(炒如麦色)1000克,徐徐撒入,并以桃、柳粗枝二根不停地搅匀至滴水成珠为度,再加入乳香、没药细粉各24克,搅匀冷却后即成膏药,用较薄的牛皮纸摊成3.2厘米直径的圆形即可。贴于督脉的身柱穴。一般在春季、深秋、冬季贴敷,成人3昼夜为宜,儿童酌减。
〔证治探讨〕哮证临床常见,历代医籍论述亦多。《内经》所言“喘鸣”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曰:“……起则熏肿,使人喘鸣。”《金匮要略》将之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如《痰饮咳嗽病》篇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并指出哮喘发作时的证治,其《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隋唐宋代,又有“呷嗽”、“哮吼”、“齁䶎” 等名。至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其病理因素“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主”的治疗原则。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将哮与喘进行明确区别。后世医家更多论述,认为哮症的发生,为宿痰因伏于肺,因于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发,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成。
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朱丹溪语)
“五枝膏”为一治本之方,以扶正为主。《景岳全书·喘促》曰:“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方中以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白芥子、吴茱萸等辛温助阳,以补肺、脾、肾之阳虚,以“五枝”、老鹤草、当归等滋阴养血,以补日久阴血之不足,兼及清除虚热之功。全方合用,穴位敷贴,通过腧穴经络的作用,可用于一切哮证的缓解期。但其中以温补为主,故用于阳虚之哮喘,疗效尤佳。
【注】本文选自山海书社柳少逸主编《中医外治法荟萃》1992年5月第一版。
蔡锡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