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家传方:阳和通脉汤
柳少逸
【方剂来源】柳吉忱经验方
【药物组成】熟地黄20克,肉桂6克,麻黄3克,鹿角胶10克(烊化),白芥子6克,当归5克,川芎10克,黄芪20克,炙甘草10克。
【使用方法】以黄酒为引,水煎早晚服。
【临床应用】本方具温阳开腠,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之功,乃为脉痹而立方。可适用于现代医学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验案举例】
例一:贾某,男,43岁,栖霞人。1964年7月5月14日。
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年余,在当地公社医院治疗罔效。经人推荐来院求治。左足大趾,皮色紫红,有片状瘀血,趾端轻度感染,有小米粒大小之溃破点且流血水,二、三趾亦疼痛难忍,趺阳脉弱。舌苔白腻中心黄,脉沉而微数。
证属气滞血瘀兼湿热之候。宜温阳开腠,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佐以清利湿热之治。予阳和通脉汤调之。
处方:肉桂6g,姜炭6g,麻黄3g,鹿角胶10g(烊化), 熟地20g,黄芪20g,当归15g,红参12g,乳香珠3g,川牛膝12g,双花15g,苍术12g,黃柏10g,炙甘草10g,黄酒引,水煎服。
5月25日,服药10剂,患趾皮肤片状瘀血消退,趾端溃破口愈合。予以原方去二妙散,双花,加忍冬藤30g、鸡血藤30g,续服。
6月27日,患者欣言相告:续治月余,诸症悉除。予圣愈汤以固疗效。
处方:熟地20g,制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红参20g,黄芪20g,鸡血藤30g,水煎服。
例二:徐某,男,62岁。莱西人。1976年11月21日
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年余,在当地医院医治罔效。足趾喜暖怕凉,右足大、二趾皮色泛红,有片状瘀血,足大趾胀痛,趺阳脉弱,六脉微细。
证属血虚寒凝,气滞血瘀。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之治。予阳和通脉汤调之。
处方:熟地15 g,肉桂6g,麻黄6g,制附子10g,干姜6g,鹿角片10g,白芥子6g,当归30g,川芎12g,赤芍15g,制白芍12g,红参10g,炒白术15g。茯苓15g,白芷10g,炙甘草10g,黄酒为引,水煎服。
11月27日,服药5剂,足胀痛减。予原方加炮甲10g,川牛膝15g,苏木10g,泽兰10g,续服。
12月8日,续服10剂,足趾怕凉、胀痛、瘀斑悉除,效不更方,原方继服。又服30剂,患者来诊,欣言相告,足趾无不适。诊趺阳脉复,迟而缓,六脉虽沉,然有力。嘱每日制附子10g,红参6g,黄芪15g,水煎服,续治月余,以固疗效。
例三:倪某,男,49岁,1975年6月20日。
患者肢端畏寒,发凉,酸胀,皮色略见苍白,足大趾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血虚寒凝脉瘀。治宜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予阳和通脉汤治之。
处方:熟地30g,鹿角胶6g(烊化),麻黄3g,乳香10g,白芥子6g,肉桂3g,干姜6g,制附子10g,怀牛膝12g,鸡血藤30g,当归15g,浙贝12g,炙甘草10g,黄酒引,水煎服。
6月26日,服药5剂,趺阳脉搏动有力,趾端畏寒发凉减,予以原方附子加至30g(先煎沸30分钟),黄芪60g,水煎服。
7月18日,续服20剂,趺阳脉搏动自力,足趾皮色正常,去浙贝,制附子用常量,续服,以固疗效。
【按】方药解析见下期。
点击浏览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