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氏红陶作品欣赏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1-27 05:48:32

柳氏红陶作品欣赏

【按】本文用图均为柳少逸先生原创作品实拍。














        陶器,乃用粘土烧制的器皿,最早的文字记载,首见于《礼记·月令》:“陶器必良,火齐必得”。陶器代替石器,始于新石器时代,对陶器产生的重大意义,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赞誉“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现”。

陶器,在中国发展史中有一个很盛行时期,大约相当于传说中的帝尧陶唐氏。古代中国东方有一个很大的部族叫夷,夷字就是一人带一弓,故东夷为古代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简称。古代众多的发明,如弓箭、陶、铁的制造,均源自东夷部族。史传黄帝后裔,放勋为一方诸侯,先封于陶,后封于唐,史称陶唐氏,其后被各部落推为共主,即帝尧。此时,为陶器制作的鼎盛时期。

陶器当产生于帝尧以前久远的时代。著名的“大汶口文化”,为始于公元前4500年的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除石器外,尚发现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等器皿。“龙山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属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故又称黑陶文化。

胶东半岛为东夷文化发祥地之一。莱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唐虞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候国地;东周及秦时为齐郡东境;西汉时为挺、邹芦、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治辖今莱阳、莱西、栖霞、海阳、牟平等域。自古即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1956年发现了莱阳于家店古文化遗址,经鉴定上部土层造物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下部土层造物年代近似大汶口文化时期。它如杨家疃、泉水头、西富山、韶格庄、胡城、中古城、昌山、前河前、蒿埠头均为古文化遗址。韶格庄文化遗址年代与栖霞杨家圈遗址相似,属龙山文化时期;杨家疃文化遗址,陶器有鼎、罐、鬲、觚和大口翁残片,年代包括邱家庄和大汶口两个类型;胡城佛岩山遗址之陶器之陶器残片,以手制大沙丘陶为主,次为轮制熏陶(黑陶),年代为岳石文化时期。故“轮制熏陶”当为黑陶文化之源。在胶东地区古文化遗址中尚有龙口市邵家遗址黑皮陶;文登市石羊、沙里店遗址有新石器时代之红陶与黑陶;长岛县大钦岛北村遗址有变体雷纹黑陶残片。由此可见,莱阳及胶东陶文化源远流长,为东夷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柳少逸先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在其父柳吉忱先生的指导下,即开始涉猎古文学,并从事甲骨文、钟鼎文、陶文、石鼓文的学习和书法创作。并从事陶器刻字艺术的研究。70~80年代与王树春先生一起,对莱阳古文化遗址中陶文化的考据于研究。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08年,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院长柳少逸教授秉承东夷古陶文化之精髓,与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鲁东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王树春先生一起创建“圣惠陶艺苑”。并于2013年又成立了“莱阳市圣惠陶文化研究所”。先期作品,主要是复制东夷古陶,有红、黄、灰、白、黑五种;后期的作品,力求创新,陶器有红、黑、白、彩四种。并结合雕塑艺术,以陶器动物、人物造型为门类,将陶制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同时,王树春先生真、草、隶、篆之书作雕刻于陶器之上,柳少逸先生将甲骨、钟鼎、石鼓、陶文亲手雕于器上,意在以陶器与陶刻文字相结合,构建陶刻文化艺术新园地。


点击往期浏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