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十二经别
经别,乃别行之正经。张志聪注云:“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非支络也。”“此论十二经脉,十五大络之外,而又有经别也。”十二经别的早期文献,首见于《灵枢·经别》,其分布特点,都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表里两经并行,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阴阳离合乃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合而言之,阴阳为一气(太极、气一元论),分而言之,则有十、百、千、万,乃至无穷无尽之数,即“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之理。人身经脉亦然,分而言之谓之离,三阴经有太阴、厥阴、少阴和三阳经有太阳、阳明、少阳之分;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于一气。而《素问》则有“阴阳离合论”专篇。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这种表里经别的组合,源自《素问·血气形志》:“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由于十二经别的循行部位有些是十二经脉循行所不及之处,因而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它一定的重要作用。主要的功能如下:
(1)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并在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合入阳经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这样,就加强了相为表里两个经脉的内在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由于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别出,进入体内后又都是向心性的循行,这对于扩大经络的联系(如內络系统与外络系统的沟通)和由外而内(或由内而外)地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十二经脉循行于头面部的主要是六条阳经,十二经别则不仅六条阳经的经别循行于头部,而且六条阴经的经别亦上达于头部。足三阴经的经别,在合入阳经经别之后上达头部;手三阴经经别,均经喉咙而合于头面部。这就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由于十二经别的分布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到之处,因而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例如,足太阳经脉并不到达肛门,但该经的经别“别入于肛”,所以足太阳经的承山、承筋等穴,可取以治肛门病。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足三阴、足三阳的经别上行经过腹、胸,除加强了腹腔内脏腑的表里联系之外,又都与胸腔内的心脏相联系。因此,十二经别对于分析腹腔内脏腑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十二经别对“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注】本文摘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经络腧穴原始》2015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