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蔡锡英:论柳少逸对医经学派的研究及其传承轨迹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12-22 09:06:40

论柳少逸独医经学派的研究及其传承轨迹
蔡锡英

      柳少逸先生,为名医柳吉忱之子,世医牟永昌之高徒。柳少逸其父、其师,均具雄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为方药大家。而柳氏父子尚熟谙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走的是一条“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的从医之路。少逸先生幼承庭训,长有师承,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山东医学院成人教育专科班,但更属“名师带高徒”政策实施下成才的一名中医师。其兼习律吕、历法、数术,及诸子之学。学术研究注重“沟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内经》中医学思想、方法和概念,立足于中医学自身的学术主体而发展的观点,故学有所成。尤对医经学派的研究颇丰,如其文有《读史记论扁鹊》,学研《内经》,其著有《内经中的古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经络腧穴原始》、《五运六气三十三讲》、《<内经>针法针方讲记》、《成人推拿讲稿——医经学派传承录》结集。今就其关于《内经》及针灸、推拿等诸非药物疗法的传承作一介绍。

明·宋谦尝云:“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了其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故元·罗天益有“凡学医之道,不看《内经》,不求病源,妄意病证,又执其方,此皆背本趋末之务”之论。由于《内经》是集先秦医学之大成者,概含了《扁鹊内外经》、《黄帝内外经》、《白氏内外经》及《旁经》的内容。正是由于《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故后世有“医家之宗”之誉。柳少逸先生习医之初,其父吉忱公即以清·黄元御“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训勉之,认为此乃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园平直者,必深究博览之。

在20世纪60年代,柳少逸先生在其父吉忱公的指导下,关注了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并于1980年完成了《五运六气学说浅谈》一文,该文在简要介绍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后,又从物侯节律、气候变化、疾病流行情况和临床治疗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运气学说的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而钩沉其渊源,撰有《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一文。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少逸先生发现现代系统论的许多重要原则,几乎都可以在运气学说中找到其原始思想,于是撰有《浅谈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一文。其时有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内经》中医学的重要思想”的认识,有了萌发复归《内经》时代中医学,即后来被其名为“中国象数医学”的想法。关于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的临床研究,1983年有《试从运气学说探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规律》,1985年有《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等文,从而表述了《内经》中的“脏气法时”“阴阳应象”“经脉流注”“五脏传移”“五脏逆转”等规律,就是在有意地运用“中国钟”的节律,以探索各种“人体钟”的“危象点”和“最佳值,”为人们提供了祛病健身的知识。在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教学中,曾进行了“五运六气”的讲座,于是有了《五运六气三十二讲》的讲稿。此书是其从医几十年的心血结晶,也是其学研《内经》秉承家学之作。

1986年1月,柳少逸先生参加了江苏省中医学会承办的全国阴阳五行学说讲习班,该班由陈维辉先生主讲《中国数术学纲要》,聆听着陈维辉公睿智之谈吐,柳少逸先生对近几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几个问题顿感豁然开朗,此时方悟景岳《类经图翼·医易义》之言:“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可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要;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陈维辉公对柳少逸先生所从事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也极为关注,并被陈维辉公纳为入室弟子及传人。陈维辉公对少逸先生寄以很大的希望,信中语云:“我愿把终生学问传给你,”“以后数术学由你主讲,后继有人啊!”“我想你一定会得到真传,《黄帝内经素问》说:‘得其人不传,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你会有很大发展。”“发掘千年之谜,有待于君!”柳少逸先生不负陈维辉公所望,将从师所学,研验于医学,在中国数术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研《内经》,有了构建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的思路。

唐·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语云:“且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故而柳少逸先生根据中国数术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精微理论,与《内经》所代表的中医学理论相结合,加上自己从医数十年对中医理论、临床的独立思考与探索,于1987年正式提出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知识结构,及其学术思想,并有《<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结集付梓。认为《内经》中的中医理论体系就是在广泛地吸收了同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国数术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伴随着与中国数术学的结合,不断深化而发展、成熟。中国象数医学是以《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理论基础,以“形与神俱”为治病健身之医学终极目的,是《内经》时代所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是根据中国数术学的太极论的道论、三五论的数论、形神论的象论三大核心理论,结合《内经》中已经基本成熟的气(道)-阴阳-三才-五行的本体论思想。中国象数医学分为医道、医术、医学(狭义医学)三个层次。其学术思想是由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组成。其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由经脉流注规律、脏气法时规律、阴阳应象规律、五脏法象规律、五脏传移规律、五脏逆传规律组成。关于中国象数医学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1992年2月应邀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受中华中医药学会委托,1992年10月山东中医药学会承办了全国性的中国象数医学学术研讨会。大会肯定了柳少逸先生关于中国象数医学概念及以医道、医术、医学(狭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中国象数医学是《内经》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医传统理论,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的一种复归。会后柳少逸先生主编了《中国象数医学研究荟萃》一书出版。

对中医学之传承,柳吉忱公要求其子少逸先生,不但要精通药物疗法,尝须精研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公在教子课徒中强调:“针灸推拿诸术,乃医经学派主流医技,一定要提高到学科发展的层面上来!”于是少逸先生重视对《内经》的研究,并践行“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之庭训。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络学说的论述,首载于《内经》,且以《灵枢》为详。它不仅是针灸、推拿、药物外治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宋·窦材《扁鹊心书·当明经络》篇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症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之论,所以柳少逸先生重视《内经》及《难经》中关于经络的内容的学习和研究,潜心于临床实践,且多有发挥,而有《经络腧穴原始》结集。该著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提出了在经络系统中,存有内、外两大络脉系统。鉴于隋唐时期,针法失传,故《千金方》、《外治秘要》只有灸法,而无针法,于是柳少逸先生学研《内经》,破译《内经》针法,而立针方。诚如张奇文教授在《经络腧穴原始》序言中所云:“自此书付梓,则针灸学有方了﹗”柳少逸先生继而钧沉其源渊,结合临床实践,并有《<内经>针法针方讲记》结集,此亦医经学派传录之实录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少逸先生曾在“赤脚医生培训班”,“西医学习中医班”中,讲授中医学。鉴于《内经》针方具有取穴少而精的特点,故而在针灸学教学中,对《内经》的针法,针方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而在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针灸学教学中,亦贯穿这一内容。正是基于这一临床和科研思路,方有其后的《经络腧穴原始》和《<内经>针法针方讲记》的成篇。清·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云:“诸穴手法至妙至精。苟缺一穴,而诸穴不灵;稍少一法,而妙法不真。医家必深思其义藴,而详究其指归,乃为有济。”故而在推拿学的教学中,对推拿的手法,及施术的部位,穴位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此即“深思其义藴”,“详究其指归”,以达其临床“有济”。同时,将“针方”内容作为“摩方”,应用于临床中去,于是形成“针方”、“灸方”、“摩方”的医经学派学术特点。其后,整理其讲稿,而有《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成人推拿讲稿——医经学派传承录》、《扁鹊心书灸法集解》结集。

柳少逸先生长期在综合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中医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均有所成。除上述著作外,尝有《伤寒方证便览》、《金匮方证便览》、《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柳少逸医案选》、《柳少逸医论医话选》、《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杏苑耕耘录》、《柳吉忱诊籍纂论》、《牟永昌诊籍繤论》、《口腔病中医临床讲记》、及《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讲稿》等著作。为了弘扬优秀华夏文化,廓清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而有《中国名中医名言辑释》付梓。为了弘扬中医,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应张奇文厅长之邀,共同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现出版了辑)。正是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底蕴和坚实的临床基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医文化学”的探讨,主持召开了“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学学术研究会”,并当选为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理事。作为学科带头人,尝为首届山东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心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主持召开了十二次学术例会;自1988年起,曾先后主持召开了“山东省中医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中医外治法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中医康复疗法学术研讨会”,会后主编了《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外治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尚主持召开了十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对国家和山东省中医学术的发展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中医学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问及“何谓有序传承”时,柳少逸先生用一句谚语形象地作了回答:“根朝下扎,树往上长。”从柳少逸先生对医经学派学术体系的结构和学术特点阐发,及其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足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对《内经》等经典著作研究程度的厚重,彰显的是一条世医的传承轨迹。

【注】本文摘选自蔡锡英著“医经学派学术体系的结构和学术特点——浅述柳少逸的研究及其传承轨迹”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