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肾主水液
柳少逸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了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气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入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经文说明了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津液的气化,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至全身,经过气化后的残废的,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浊气排出体外。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气化的全过程,因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功能,均赖于肾中真元的蒸腾气化功能。
水分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中有浊,浊中有清。说明了水液气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反映了水液运行全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气化功能系统,人体寓有一个有条不紊的水液运行构造。
脾“为胃行其津液”,是指脾胃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此即脾的散精功能。同时,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与尿液的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由此可见,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是脾胃升降功能的具体表现。故此,饮入于胃,在中焦脾胃及小肠的作用下,将水中之精上输上焦达肺,水中之浊通过下焦而达肾。此即:“中焦如沤”、“中焦主化”之意。
清中有清,清中有浊。肺主宣发和肃降,具有调节腠理、司开合之功。在肺主气、司开发的作用下,将清中之清(水中精微物质),外达肌表,“熏肌、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即“上焦如雾”、“上焦主纳”之意。而残废的水液或为浊气呼出体外,或化为汗液通过“玄府”排出体外。而清中之浊者,又在肺主肃降、通过三焦的通道而达肾,故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浊中有清,浊中有浊。通过三焦通道归肾之水,在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下,将浊中之清通过三焦的通路,重新上输于肺;而浊中之浊,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说明了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又全赖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的气化,实际上是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下焦残废的水液排出体外全赖于此,此即“下焦如渎”,“下焦主出”之意。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疏通之意;渎,即沟渠之形,决渎即通调之道。鉴于三焦在经络属少阳,内联三阴,外联二阳,具有沟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经路。且全身水液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其特点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灵枢·营卫生气》篇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则概括了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故三焦气化功能在水液气化过程中起重要的协调作用。
鉴于“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功能。它主宰着整个水液运行的代谢活动。而三焦又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即三焦是气化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元气是人体的最根本之气,又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难经·三十一难》有“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有“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宗气、营气、卫气),经历五脏六腑”之说。故而,整个水液气化过程,是以“肾主水液”为核心,以三焦气化为内容构成一个系统。
由此可见“肾主水液”的核心是三焦气化与水道出焉功能的正常与否。《中藏经》云:“三焦者”“领五脏之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此即三焦在经络上属少阳,内联三阴,外联二阳,入病之道路,出病之门户。且“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为“水谷之道路”,故水液气化过程中,三焦起重要的协调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统而言之,若水湿之邪,浸渍肌肤,郁于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失司,水道壅滞,而证见往来寒热,胸协苦满,心烦喜呕,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治宜调达枢机,化气利湿,予以柴苓汤主之。此乃柴苓正治之法。约而言之,证有上、中、下焦之分。
在水液气化中,达肺中之水为水中之清和浊中之清,故有"肺为水之上源"说。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时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导和调节作用。若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发为全身水肿者,此为“上焦主纳”失司的证结。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说明了胃阳不足,脾阳不振,“中焦气化”失司,“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功能障碍,以致水饮溢于肌肤,则为痰饮、水肿,并伴有恶心呕吐,胸脘痞满等证,此乃“中焦主化”失司的证结。
“肾主水液”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运行呈稳定状态,即肾的气化作用。而“下焦主出”,是“肾主水液”功能的组成部分,是狭义的“肾主水液”的功能,即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以三焦通道而归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复经三焦通道上升,归肺而散布于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往复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的正常。若肾气衰微,阳不化气,则易发面目浮肿,腰肢沉重,四肢不温,尿少之证。此即“下焦主出”失司的证结。
【注】本文节选自柳少逸著《柳少逸肾病研究发微》“柴苓汤在肾病中的应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