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王海焱:论中医科学性与传承教育

王海焱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10-20 08:39:51

    【按】中医的科学性与中医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中医学作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医学体系,是国人赖以健康生活的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海焱教授,本科师承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接受中医学传统教育,后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研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对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有着深厚的根底,2021年加入柳少逸中医传承工作室,跻身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传承和研究,成为柳氏医派第三代传承人。王海焱教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自豪且自信,本文是他加入柳少逸中医传承工作室以来,通过对基层中医药现状的了解和当前中医药发展架构的对比后的深思,昭示了一个年青中医人的时代担当,也充分说明中医振兴不易,但中医绝不会消亡!因为中医学有着一群依赖他健康生活的“中医粉”和一群为中医而生的智者!

关于中医科学性与中医传承教育的思考

王海焱  

  【摘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艺术、儒、道、佛三家学说相互影响,交相辉映,千百年里护佑中华儿女的健康。近代一百年来,列强入侵,中华文化衰落,中医随之式微。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加强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更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卓越的成效,正是中医学复兴的时机,此时论述中医的科学性、探讨中医药的教育与传承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科学性 中医学 传统教育

   中医药以其完备的理论,卓越的临床疗效,低廉方便的药品在华夏大地久经不衰,千百年来更是中华儿女繁衍、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而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国力衰退、列强侵略、西方文化及医学强势入侵,中医药的发展颇为曲折。在五四运动中,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下及民族救亡的浪潮中,出现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做为传统文化符号的汉字和中医学自然也不能幸免。尤其是西医传入中国并在资本推动下的广泛传播之后,中医学的科学性被极大的否认,中医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污蔑[1,2]。在民国时期甚至出现了“废除中医”的闹剧,虽然在中医界强烈的反对下,闹剧草草收场,然而时至今日某些所谓的“科学主义”者仍在不遗余力地诋毁中医,聒噪之声时时不绝于耳[3,4]。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的来临,国家将中医发展提高至国计民生的议题上来,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流行的当下,中医药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民族文化全面复兴的当今时代,论证中医药科学性对中医药的传承和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1、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

     普遍认为现代西方医学基于还原论 ( Reductionism) 的哲学思想。还原论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普遍还原论思想极大影响了近代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发展[5]。在社会科学中,学者尚对还原论的观点存在争议[6]。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与还原论学相对的学术思想。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1952年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则确定了系统论的社会地位[7]。系统论[8]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突变性等特点。我们认为中医学与系统论的哲学思想有互通之处。近年来甚至有医家提出中医系统的科学概念,认为其是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从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天生人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等方面论述中医系统论[9,10]

中医学以整体的观念看问题颇具系统论的学术特点,比如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是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消长,在治疗上,中医学亦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无论在辨证思路及治疗上都具有系统论的特点。以中医治疗崩漏为例,是指妇女不规则的阴道出血。一般来势急出血多者称谓、或崩中血崩;来势缓出血少者称谓、或漏下经漏。崩、漏症状有所不同,发病机理是相同的,在疾病演变的过程中,常可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大衰,可变成漏不止;漏病不愈,病势日进,亦可变成崩。其治疗原则以控制出血,调整周期为总则,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为辨证论治三个重要环节。辨证分型论治方面,有脾虚、肾虚、气虚、血虚、肝郁、血瘀、血热、阴虚、阳虚九型;有养肝、藏血,健脾、统血,补肾、固冲、回阳、救脱;在方法论方面,有明辨开与阖、分清气与血、权衡补与清、掌握通与涩、兼顾源与流五论。由此可见,对崩漏一病的辨证论治,祖国医学如实地把病理过程视为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非浅性的、甚至是模糊的全部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集成结果,其立足于整体,考察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和正邪力量对比等生理病理状况,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寓有深刻的医学系统方法[11]

我们认为中医学是理论完备的实践医学。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医疗、艺术以及人类的全部文明。经历了几千年来,百数以万计的先辈不断实践,积累了大量医疗知识,并与天文、地理、哲学、艺术知识等相互融合,升华形成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在中华文明中孕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在不同时代医学家反复凝练,复经两三千年不断实践完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形成,并非源自某些天才的顿悟”“内证,而是与当时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沉淀的过程。这一融合过程,赋予了哲学丰富的医学内涵,它就不再是单纯的哲学、人文科学,而是中医理论的灵魂与脊梁[12]

中医学是绚烂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历经千百年经久不衰,为什么当今社会时有对中医科学性产生质疑的声音呢?关键在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断层,民族文化式微。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多以物理、化学、数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为主,相对缺少中国传统文史,传统哲学等教育。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逐渐形成以西方科学为唯一的科学依据的局面,而不承认科学的多元性。宇宙是大而无限,大千世界是及其复杂的,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层次、视角是多元的,现成的科学认知体系也是多元的。真理无终极,不同的科学体系只能从某一侧面,某一层次去认识客观世界真理。以还原分析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是科学;以综合演绎的方法从宏观角度认识世界的同样是科学。中医学以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完备的理论体系下以实践为其指导原则,就是在实践中接触大量病人,在实践中运用药物治疗病人,归纳总结规律而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去,即自己感官所接受的各种信息条理化,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找规律,并且进而从逻辑上把握世界本质规律,此即。它超越有限的个人经验,超越有限的药理知识,超越个人思维的局限性,从而凌驾于有形之物之上。这种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上的中医理论体系起点非常高,是建立在富有唯物主义内涵的哲学高度的理论体系,所以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又有可无限延伸的外延,因此虽经历两三千年,却依然未间断进步与深化,至今仍有效的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由于近代西方还原科学的体系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唯西方科学为科学的的思想,惯于以西方科学为尺度衡量诠释一切学术,于是再以西方医学为标准条件下,中医被冠以所谓的不科学称谓。中医的不科学论调根于科学的一元论思想[13] 

2. 科学一元论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

科学一元论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屈辱史,激发了爱国仁人志士奋起拯救中华之危亡,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等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洋务运动、革新派等思潮。尤其是在五四学生运动中更进一步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到孔家店等口号,与传统文化决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对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起了重要作用,但全盘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潮下,中医学自然难以免受冲击。五四运动中曾提出,一是从思想上摧毁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二是日常生活上废止中医。陈独秀曾提出:传统生活的存在必定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余云岫更是抛出废止旧医案,企图坚决消灭中医,更是认为如不消灭中医,不但妨碍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虽然在中医界及群众的反对下,这场废除中医的闹剧草草收场,但中医界也做出了所谓科学化的承诺,包括逐步进行实验,使用生化的方法进行药理学分析,以标准化的方法进行疗效判断,规范病名及诊断指标等。虽然一百年过去了,中医的科学化争论从未息止[14]。在当时对传统文化近乎全面否定批判的历史环境下,汉字也受到猛烈的抨击。在大力推行白话文的同时,对汉字也诋毁污蔑至极,更有甚者提出实行像西方一样的拉丁文。钱玄同: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 蔡元培提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陈独秀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瞿秋白甚至直接对汉字谩骂: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钱玄同建议: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鲁迅也认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启蒙运动,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但是又带有强烈的民族救亡色彩,在西方文化与传统东方文化,西方现代科学与中国古代传统科学的激烈碰撞下,在革命进化接受新思想冲激的同时,也伴随了一些激进鲁莽及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抨击[15]。而回顾当年猛烈抨击中医基本观点不科学,病因病理不确切,药理解读不清楚及无明确的疗效标准的傅斯年等人,却并无医学背景。胡适对傅斯年废除中医药的观点表示明确反对,他曾在《在君传记》说:我颇讥弹在君对中医、中药的武断态度。我指出,所谓西医,所谓新医学,也有高下之别,也有人的区别,有设备的区别,人的性情、道德等等区别。” 另一位为废除中医摇旗呐喊者俞樾,他在晚年病弱,多位至亲病逝的情况下,求医无果的情况下,郁愤而反对中医,反对情绪中饱含对命运多舛和亲人离世的痛苦。但他仍然十分肯定中药的价值,他列举了许多古代文献,肯定古代流传下来的丸、散、丹、膏类药物的成效,自己也对成药的配置有很大兴趣。而提出废止中医案的余云岫晚年致力于整理中医古籍,著有《说文解字病疏》《广雅病疏》《十三经病疏》等。其中《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以考证病名与证候为主,内容严谨,引经据典,力求寻找古代中医病证与现代医学共通之处,堪称中医病证考释的经典著作。另外余云岫还担任过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中医进修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位,极力促进中国近代卫生体系的建立。

3. 中医的学术思想特点

  中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蕴含着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智慧,它主张医易相通,情理交融,顺应自然,契合天道。中医学中蕴含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构成了中医学术思想的主体。以中医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中充分体现了这一学术特点。综观整部《黄帝内经》其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擅长对医学整体性和宏观性的把握。这种整体观是气(道)的本体论思想的体现。这里的气指的是宇宙生命,是一种流荡广远(太虚)而又包含广远整体性(太极)的存在,容不得分割和阻断,这种气,化解着主客观的界限,也模糊了人与自然的鸿沟,是“天人合一”老子哲学派生的概念。故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完全融为一体,成为“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的主体思想。《黄帝内经》所代表的广义中医学思想体系,是由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组成,此即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医学理论构筑之初,即广泛地吸收了数术学之太极理论,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以“太极思维”为核心,由“太极思维”营建了中医学之精微理论。《内经》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无不深刻地启示了这一点。鉴于太极为万物生化之本始,即太极——宇宙——万物——生物为一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生生不息,故“太极思维”的辨证观是中医核心学术思想之一。人类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一种连续发展的不可逆过程,自然界存在春、夏、长夏、秋、冬变化,万物有生、长、壮、老、已的始终,显示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的大小决定质变的程度,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年龄时间成正比,一旦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状态出现异常或退化,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比例失调而成虚损,是老年退行性疾病的病因、病机所在,亦与太极理论极为相合。人体健康的标准是“形与神俱”。而在中医对疾病的治疗亦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以中医又一重要经典《金匮要略》为例,统观《金匮要略》原著,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理法方药都有详略不同的论述,阐明了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祖国医学奠定治疗杂病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颇具整体论特点的中医学诚然也具有模糊性、混沌性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代表低端、原始、粗陋。宇宙广袤无垠,星空浩瀚,模糊和混沌代表我们对真理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一定范围内。医者易也,说的是医学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这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要求要求医者具有一定的灵性思维即“悟性”。医学与其他学科,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并没有很强的地域差别不同。医学与种群、文化背景、地理位置、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因此即便在西方医学实现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不能以西方医学为唯一标尺彻底消灭各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4. 对中医传承教育的看法

4.1 文是基础医是楼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密不可分。中医理论体系更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等学说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对中医文化影响深远。佛、道、儒家作为我国古典哲学的三大支柱更是与中医密切相关。佛学、道教中修身养性、无欲无求的思想是中医养生的主导思想之一,与中医养生要求“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少欲心安”一脉相乘。《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内经》中亦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阴阳观。晋代名医葛洪也是知名的道学家。在《易经》中六十四卦均是由阴爻与阳爻变化而成,卦象中充满了阴阳消长的变化,这种有序的阴阳变化规律被运用于中医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和“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观点。历代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都有文史哲的雄厚基础,而精通于医学(广义),故有“文是基础医是楼”之说。这实际上是最形象地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的知识结构。以清代名医大儒黄元御为例,黄元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他对人体奥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的真理大道为基础,以太极模型、阴阳、三五之道的五行为运筹和协原理,把气候、地理、医术各学科统一成整体观的学问,从而把人体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联系起来。黄氏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天人相应”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的论述。同时,他用象数易的哲理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空窍、精神等都赋以阴阳的属性,并解释的透彻入微。

4.2 重视传统的师带徒模式

自古以来师徒手传口授是中医重要的传承方式。中医药人才成长,必须坚持走“读书、从师、临证、再读书、再从师、再临证”的途径。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主要是拜师学艺的传承方式,师承教育是在“师傅”指导下,徒弟自学中医基本理论和文献经典并跟师进行学习临床具体运用为主,通过口传心授将中医特色、临床经验传承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逐渐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方法,在学习中悟出新意不断创新。师徒相授,有利于临证用药经验和传统操作技术的传授。恩师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及恩师胶东名医柳少逸教授均非常注重指导临证。两位恩师经常在笔者侍诊的时当面指导如何辨证施治。恩师李士懋教授更是提出师承带教“六结合”:激发兴趣与关爱徒弟相结合、系统讲授与随时讲解相结合、口传笔授与执手施教相结合、长期培养与分段实施相结合、师徒互动与徒弟互学相结合、临床实践与总结研究相结合。“名师带高徒”从古至今都是造就名医的重要因素。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黄帝问淳于意有哪些官吏和百姓跟随你学习你的方技,是否能学会?仓公均一一回答之。并讲述了众弟子的学习内容。先后有“临淄人宋邑,……教以五诊”。“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顺逆,以宜镵石,定砭灸处……”等。金元时期著名的易水学派更是师承授受及学术演变的杰出典范。易水学派是以探讨脏腑病机及其辨证治疗为研究课题的一个医学流派。以易州名义张元素为代表,张元素继承了前人的理论,而倡导脏腑辨证之说,有《医学启源》《洁古家诊》传世。李杲捐千金师从张元素习医,从而继承了张元素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其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是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和“补土”派的开创者。王好古曾同李杲学医于张元素,又跟从李杲学习,是金元著名的医家之一。王氏有《阴症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传世。罗天益师从李杲。《卫生宝鉴·序》云:“十数年间,虽祁寒盛暑,亲炙不少辍,真积力久,尽传其私淑不传之妙。”罗天益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其“发言造诣,酷类其师,有裨于前人之未备。”故独得李杲之正传,成为当时一代名医,著有《卫生宝鉴》传世。由此可见,从中国医学发展史来看,师徒传授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代前言中所述:要学好中医,除了靠自己辛勤努力外,还必须要经过名师的指教,传道、授业、解惑,只有这样,才能使世代相传的中国医药学永盛不衰[11]

4.3 守正创新、思维开阔、兼容并蓄。

  纵观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始终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与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的学科相互交融,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创新。在当今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中医药坚持守正创新、开阔思维、兼容并蓄更显重要。守正意味着坚持中医药传统理论,坚持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创新意味着摒除发展的瓶颈,破除发展的壁垒,坚持发展完善中医药。中医药发展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如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很多有效中药并未纳入医保体系;中药监管系统并不十分完善,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很多珍贵方剂、疗法失传,中医药传承人才断档、中医药存在严重“西化”趋势,以致中医药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等。2019.10.2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国家在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六个方面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指明发展方向。在未来的中医发展中,国家会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加快基层中医药建设,更有望实现通过建立方证数据库、远程医疗等实现中医药的信息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加快现代中药的研制生产,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等。中医学本身更并非是封闭系统,千百年来不停的和其他学科汇通交融,任何科学都是在当代科学结构中循环加速前进的。在学习经典理论,以传统中医思维诊断治疗疾病的同时,也需要学习西方医学知识,丰富个人知识结构。近代知名医家恽铁樵、张锡纯等均是学贯中西的大家。西医的诊断可以做为中医诊断参考,西医的检查更可作为四诊的延伸。笔者曾诊治一名十七岁发热头痛患者,患者不明原因引起发热、头痛三年,晨起最高温度达38.2℃,下午体温为37.8℃。血常规、风湿因子、血沉头颅CT等均无异常,抗生素、激素、退烧药等治疗无效,某市三甲医院给出疑似垂体瘤的诊断。笔者在详细观察患者头颅CT与MRI片后认为患者垂体并无异常。以发热作为中医诊断,以清热养阴活血等治疗无效。后考虑患者有发热头痛症状,要求患者检查鼻窦CT,CT显示患者患有副鼻窦炎,予柴胡苍耳子散合血府逐瘀血汤数剂而瘥。 

5.结语

在上一个世纪,在中华民族危亡伴随中华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的时代,中医也毫无疑问的出现了停滞退化,甚至遭遇了生死存亡的危机。而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中医药正面临巨大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危急时刻,中医药发挥了在急性疫情方面的巨大优势,让人们又一次正视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中医在代谢性疾病,肿瘤,老年疾病的调治方面均匀非常明显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极度扩张,过度营养与糖分的摄入,慢病时代、老龄化时代随之而来,中医药在这个时代具有极大优势。屠呦呦更是直言“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藏”。幼稚的科学主义者,以现代医学全球化为借口,打压消灭本土医学,更要本土传统医学以西医的标准衡量解读甚至融入是极其幼稚的观点。事实上,“中医”与“西医”之争并无意义,人类需要的仅仅是治疗疾病、解除痛苦、延长生命的医学而已。

参考文献:

[1] 海天,易肖炜.中医劫: 百年中医存废之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 1-21,138-145.

[2] 李虹.中医的科学性与中医存废之争[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2) : 1092-1094.

[3] 何祚庥.为什么必须批评和揭露伪科学[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26( 1) : 36-46.

[4] 方舟子. 我为什么说中医是伪科学[EB /OL],( 2011 -10 -15) [2018 -01 -10] .http: / /tieba. Baidu. com/p/1246181827

[5] 欧.内格尔《科学的结构》徐向东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 Alex Rosenberg.  Reductionism in historical science[J].  Philosophsy of science, 2001, (68): 135-136

[7] 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C]//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 钱学森. 创建系统学[M]. 太原:山西科学技出版社,1990:14

[9] 祝世讷.论中医系统论[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14(6):8-13.

[10] 祝世讷. 系统中医学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l-6

[11] 柳少逸. 柳少逸医论医话[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27-129

[12] 李士懋,田淑宵。李士懋田淑宵医学全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47-349.

[13] 谢小兰.警惕伪科学对中医的侵害[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10):717-719.

[14] 徐亚洲. 民国时期一个荒唐的提案:废除中医[J]. 金陵瞭望,2005,(6): 1.

[15] 郜元宝.2002.母语的陷落[J]. 书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