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指要
柳吉忱
切脉即脉诊。脉分三种类型:脉位(指脉在皮肤的位置)、脉息(指脉搏的至数)、脉象(指脉的病象)。脉位包括“浮、沉、伏”三种。脉息包括“迟、缓、濡、结、代、数、促、动、疾”九种。脉象包括“洪、虚、散、实、芤、濡、微、牢、弱、细、滑、紧、弦、长、短十六种。另外还有七怪脉,是指病势重危阶段所出现的脉象,亦即临终时所能见到的脉象。即“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釜沸等”,这七怪脉有一套歌诀,必须熟记。即“雀啄连连止而有作,屋漏水流半时一落,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密乍疏乱如解索,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釜沸空浮绝无根脚,七怪一形医休下药。”
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即为病脉。除了正常生理变化以外的脉象,都属病脉。自古以来,医者的切脉体会不同,对脉的命名亦各有所异。《脉经》提出了二十四脉,《景岳全书》提出的最少,只有十六种。《濒湖脉学》提出了二十七种,后世用之较为普遍。《诊家正眼》又增加了“疾脉”一种,故近代多以二十八种脉象论述。最简明的要算仲景脉法,只有浮、沉、迟、数、滑、动、弦、紧、促、结、弱、代十二种。而柯韵伯诊脉则更见扼要,以浮、大、滑、动、数为阳,沉、弱、迟、涩、弦为阴。其实脉的分类越多,就越显得渺茫,有些象形的字眼多有重复,而形成了华而不实。切脉的主要作用,是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测疾病的变化,识别寒热虚实的真假。但在临床上,又要同望问闻三诊结合起来,相互参酌,绝对不能把切脉看成是神秘化的伎俩,而居于其它三诊之上。盲目夸大,自视高明,哗众取宠,缺乏事实求是的作风,这不是真正做中医的态度。
【注】语出《柳吉忱临证经验汇辑》1982年9月。柳公时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