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谈系统方法在崩漏证治中的应用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10-10 08:49:31

浅谈系统方法在崩漏证治中的应用

 

崩漏,是指妇女不规则的阴道出血。一般来势急出血多者称谓“崩”、或“崩中”、“血崩”;来势缓出血少者称谓“漏”、或“漏下”、“经漏”。崩与漏虽症状有所不同,但其发病机理是相同的,在疾病演变的过程中,常可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大衰,可变成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可变成崩,此即“崩者漏之甚,漏者崩之渐也”之意。

其治疗则以控制出血,调整周期为总则,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为辩证论治三个重要环节。及至具体的施治方法,历代医籍论述甚详。近代在辩证分型论治方面,黄宣能在《崩漏的证治进展》一文中,列举脾虚、肾虚、气虚、血虚、肝郁、血瘀、血热、阴虚、阳虚、九型;陈诏舞汇萃养肝藏血,健脾统血,补肾固冲、回阳救脱八法;在方法论方面,陈源生有明辨开与阖、分清气与血、权衡补与清、掌握通与涩、兼顾源与流五论。

由此可见,对崩漏一病的辩证论治,祖国医学如实地把病理过程视为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非浅性的、甚至是模糊的全部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集成结果,其立足于整体,考察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和正邪力量对比等生理病理状况,作为辩证论治的依据。故目前对崩漏的治疗,已寓有深刻的医学系统方法。

医学系统方法,就是指系统方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所谓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进一步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方式,论系统所特有的基础,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确立系统的结构和发展有规律性。本文试以系统论思想,浅谈系统方法在崩漏证治中的应用。

一、  月经生理上的系统结构

崩漏的含义比较广泛,过去以非其时而阴道大量出血,称谓崩漏。目前包括所有子宫不正常出血的病变。总之,崩漏是经血不调的一个症候。故谈崩漏的证治,必先从月经的生理、及其与脏腑经脉的关系谈起。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充,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出”。说明了肾气盛、天癸至、冲任二脉通盛,月经才能按时而至。故此,肾气、天癸、冲任二脉的盛衰,是决定月经正常与否的主要条件。同时,月经的正常、及促孕功能的泰否,又与督脉、带脉及五脏的功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而血的生成、统摄、运行和调节又有赖于气,气血来源于脏腑。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与胃同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冲脉隶属于阳明,为血海;肾藏精,精为气血生成之本,且肾藏的精气,又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

不难看出,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具有深刻的等级秩序原则。围绕月经产生的机理,以脏腑经络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以及从整体功能动态中来认识,展现出一个以肾为核心,以肾——冲任——天癸为轴的立体网络系统,来维持月经正常的生理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月经以时下”的等级秩序,同时亦看出“系统模式”在肯定部分对整体的基础决定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这产生“系统质”的真正根源。这正是“系统模式”的灵魂,它科学地回答了生命的有机性的来源。

天癸:天者,天真之气;癸者,壬癸之水也。马玄合云:“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说明天癸属水液,阴液类物质。张介宾云:“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生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由此可见,天癸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体现,是月经如期来潮的物质基础。故有人认为天癸相当于垂体、卵巢、睾丸等性腺的内分泌的作用。可以肯定的一点,天癸是受肾气的强弱、肾精的盈亏的影响,崩漏当是天癸异常的表现。

奇经八脉:《难经二十三难》云:“经脉者,行气血通阳明,以荣于身者也”。就是说经脉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协调阴阳,对机体各部分直到信息联系的作用,它是人体系统的网。由于八脉交叉贯穿于十二正经之间,在经络系统中起着分类、组合的作用。不但加强经脉间相互联系,而且调节了十二正经的气血阴阳。所以《难经》比喻十二经为“江河”,奇经八脉为“湖泊”。正如图解所云:诸经满盈流入奇经。

下焦属肝肾之地,又为奇经八脉汇聚之处。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与足少阴肾相通,故有“一源而三岐”之说;带脉为三脉所络,约束诸经于下焦;阳维、阳蹻通足太阳;阴维、阴蹻通足少阴。八脉都与肾相系,所以又有“八脉隶乎肝肾”之说。

中焦为脾胃所居,气血生化之源,胃脉下行与冲脉会于气街,“而阳明谓之长”,故又有“冲脉隶属于阳明”之说。基于肾为“先天之本”、“冲任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就出现了“和脾胃就是固冲任”,“养肝肾就是固冲任”的因果关系。

肾:肾与冲任、天癸构画出月经的生理基轴,而肾又是其核心。虽说心主血、肺主气、脾统血、肝藏血,与产生月经关系甚密,但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从中可以看出:君火相火同气相求;肺金肾水金水相滋;水足肝柔;炎旺脾健。故肾虚则五脏六腑失养,冲任失调,而发生月经病。且《难经·三十九难》尚云:“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或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张介宾称“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此即“五脏之真,惟肾为根”之意。

肾生骨髓,脑为髓海,部分脑神经中枢作用亦归肾所司,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综上所述,在月经产生的系统结构层次上,肾、天癸、冲任二脉构成了一个轴,彼此互相影响,形成了妇女周期调节的核心。又因天癸为阴精属肾,冲任之本在肾,故肾又是这个轴的核心。

二、    崩漏的病理机制内函

系统论认为:正常人体与有病的或死亡的机体之间,在系统的实体结构上的有序性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问题在于系统运动的有序性破坏了。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的所有活动是同步的、统一的。任何一部分的动作,都要包括许多部分,甚至全身的协同动作,包含着为数惊人的理化反映。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病理性变化,必然导致人体运动的有序性破坏,这就是崩漏产生的病理机制。既然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上灌诸阳,下渗诸阴,是经脉气血的要冲;任脉系任诸阴,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有主导系任诸阴经和调节其气血的功能,若冲任失调,必然波及天癸,造成阴道大量出血,遂成崩漏。

导致冲任不固的病理因素很多,但其内函是人体系统运动的有序性遭到破坏。

   由于受月经系统的等级秩序的影响,所以在探求崩漏的病因病机时,都要放到系统的背境上,以肾——冲任——天癸这个轴上,及纵横的层次,注意其“向上”和“向下”的两个方向的关系,以把握脏腑经络的传变规律。从中可以看出崩漏一病的标本因果关系,由于肾为先天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五脏六腑之本,故肾虚(肾阴或肾阳不足)则五脏六腑失养(水不涵木、水火不济、火不生土、金水失滋等),导致冲任不固;青春期崩漏,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不充,而冲任不固;生育期崩漏,多缘房劳太过,产育不节,伤及肾气;更年期崩漏,多系肾气虚衰,封藏失司,冲任失守,故崩漏之由,其本在肾。临证中,要把握病因病机,围绕系统层次中的这个轴,能考虑到向下的方向(标),更重要地要考虑到向上的方向(本),这种系统方法,即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论治观。

三、  运用系统方法治疗崩漏

由于月经产生的生理结构及脏腑经络功能所具有的系统质,及崩漏的病理变化在一系统运动的有序性破坏,故在治疗中,要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论治的特点,建立系统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实现对系统的最佳控制。

根据月经系统的轴及层次,及治疗上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血脱则益其气”的原则,把握“塞流”、“澄源”、“复旧”三个环节,以求理、法、方、药朗然。 

“塞流”,就是止血,此法主要在辩证的基础上,于主方中,加用相当的止血药物进行治疗。不可专事止涩。如寒者宜温而止之;热者宜清而止之;虚者宜补而止之;实者宜泻而止之。

“澄源”,即于出血将止或明显减少之后,根据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治疗。如血热者,清热凉血;虚寒宜温经补血;气虚宜补中益气;气郁宜行气舒郁;血瘀宜活血化瘀。

为了很好掌握这个环节,临床上应对出血、瘀血、血虚、血热的相互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血热迫血妄行,往往引起出血,而出血的结果,又会产生血虚。另外,血不循经,外溢到一定的部位,停滞下来,也会发生瘀血,严重的血虚,久之便产生虚热,也会加重或诱发出血。临床必须运用系统方法,掌握出血、瘀血、血虚、血热的相互因果关系之后,方可澄清本源。

“复旧”,又名“端本”。即补虚固本。就是调理善后的方法。主要有养肝肾、调脾胃、养气血、固冲任。虽说“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崩漏之由,其本在肾”,故益肾培元,当是本中之本。

四、  简赅结语

    “系统模式”的核心是系统方法,系统方法要求把系统论当作方法来使用,制定研究系统对象的概念手段,建立系统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实现对系统的最佳控制。因此,“系统模式”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应当以医学系统论为基础,建立医学系统工程。基于此,把产生月经的各若干要素组成一个系统,运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思想,从系统的整体规律和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作用中,揭示崩漏的发病、治疗规律。

  【注】本文原载于柳少逸等《杏苑耕耘录》1992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