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
系统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从研究生命机体的系统规律开始的,把生命机体当作典型的系统。因此对于生命科学和医学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和方法论价值。今天,用系统论观点认识和估价祖国医学的理论和治疗原则,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发生关系的各部分组成的总体”。他开始所谓理论生物学的研究,是从生物的整体把生物整体及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研究。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的机体与外在环境具有对立统一性,特别是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尤深。祖国医学中的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在观测物候、气候的基础上演变过来而被应用到医学上来,它将自然界气候现象和生物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气候和人体发病统一起来,从而提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同步变化这一客观规律。本文试从“人类──环境系统”这一医学系统思想内容,谈一下运气学说所反映的系统论思想。
基于现代系统论的许多重要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几乎都可以在运气学说里找到某种原始思想,兹从以下几点作一浅谈。
一、从“太虚廖廓,肇基化元”,谈运气学说所反应的系统论思想
系统论的等级秩序原则,把宇宙看作一个巨大的等级系统,从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细胞、机体、生物圈、生态环境、地球、太阳系到星系等,每个层次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又是构成更大系统的子系统。运气学认为:宇宙辽阔远大,它开始的根原,是元气。由于元气的化生,万物才开始成长,天地相互感召,运行不已,终而复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由两仪而四象,由四象而五行。四象既分,五行以出。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以应之;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以应之;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度数;一万三千五百息,以通昼夜之潮汐。故《太始天元册文》云:“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刚曰柔,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由于五运六气各有规律,所以才有春、夏、秋、冬四时。由于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地气生长,才形成有阴阳、有刚柔的天地之道。由于阴阳的定位,才分出寒暑往来,昼夜相移。如此生化不息,万物才有繁育茂盛。
由此可见,运气学说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等级系统,把人体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里面去。寓有“人类──环境系统”这一概念。同时可以看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既寓有“等级秩序”思想,又具有系统质的概念。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整体性原则
人类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和适应能力,只要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超出人类的适应能力,不破坏人的调节机制,人和环境的稳态就可以维持。运气学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概念,是大自然和人体变化规律的调节法则。《素问·天元纪大论》有”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记载。说明了要保持健康的身体,人的一切起居行动要处处以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为准则。只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方可有“形与神俱”的健康体魄。
人类为什么和环境有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呢?从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人是一开放的系统,之所以得以生存,就是能够经常不断的和环境进行着能量传递和物质转换。对于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同步变化这一客观规律,运气学说有详尽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拢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的记载。基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古人概括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要诀。
三、从“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相关性原则
环境是由各个圈层和各生态系统构成,各圈层和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非平衡稳态。人类生存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中,大气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构成了气温、气压、气湿、空气流动、降水、日照和大气电等气象因素,而气候则是各种气象因素的总和,人类的生存是受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的,故《内经》中有“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的论述。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电磁波形式向地球辐射太阳能,这就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一般是随着纬度的改变,纬度的高低决定了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昼夜的长短,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就长,太阳辐射总量就多;反之日照时间就短,太阳辐射总量就少。如夏至,是一年中的白天最长,正午时太阳最高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的白天最短,正午时太阳最低的一天;春分、秋分是一年中白天和黑夜平分的两天。
地球周围的大气不停地运动着,这种在一定范围内气流运动的情况,简称大气环流。对大气运动的原因,《素问·六微旨大论》有“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和“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胜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的记载。说明了空间因素与地面因素相互作用,上升运动与下降运动互为因果。六气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则酿成了云块生消,刮风下雨,降雪落雹,闪电雷鸣等不同天气。六气分配到春、夏、秋、冬四时,共得二十四节气,这就是《内经》将一回归年分为风、火、暑、湿、燥、寒六个气候性季节。六季便是所谓“六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医疗实践中,根据黄河中下游常年气候运动的平均状态,所归纳出的一个规律性总结。这个六季的划分,在超长期天气预报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黄河流域,一向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之说。通过实测表明,大寒前后气温最低,大暑前后气温最高。大寒时期正是黄河流域气温最冷的阶段中心。《内经》中六季,取大寒为起点,就气温变化而言,大寒既有“极”的含义,也有“微”的含义,按阴阳的概念,这一时期正有着阴的极点和阳的始点的含义。
六气亦称“六元”,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无害的。若四时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情况,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引起疾病的发生,是谓六气淫胜,简称六淫。六淫为病,每与季节有关。近代人们发现在寒冷季节里,高血压患者常会出现自觉症状不良。据统计冠心病发作以冬季为多,春夏季次之,秋季较少。而心肌梗塞患者常死于冬春季,因“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随着气温下降,四肢皮肤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加大,动脉压增高,使心肌耗氧量增多,故冠心病患者可诱发心绞痛,亦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讲的“五气更立,各有所失,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四、从“甲子相合,命日岁立”,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有序性原则
一般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生物和生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有序因为只有这样才使系统结构稳定;有目的因为系统要走向最稳定的系统结构。物候有节律,运气有周期,人和自然的同步变化说明了运气学说的有序性。干支甲子是古人纪年、月、日、时和演绎五运六气的工具。古人最早用“干”纪日,用“支”纪月,从阴阳属性上看:日为阳,月为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干”又称“天干”,“支”又称为“地支”。干支的次第先后,并不是随便排列的,亦非止于数字符号,根据《说文》、《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的解释,它是内含生机,育有生物的生、长、化、收、藏,再生长之义,决非数字的胪列。而应用到医学上,就与季节、方位、脏腑功能、治疗方法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了。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合,就叫甲子,是以天干一干“甲”,地支一支“子”命名的。天干往复轮周六次,地支往复轮周五次,而构成了六十年一个周期。甲子中的天干,主五运的胜衰;甲子中的地支,司六气的变化。讲五运六气,就离不开天干地支所组成的六十年甲子。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甲子相合,命日岁立”说明了运气的有序性。就五运而论,大运是说明一年之中气候的变化;主运是推算一年中五个季节的正常气候变化;客运是推算一年中五个季节的异常气候变化。六气是指六种气候类型,分属一年六个阶段。以主气说明一年六个阶段中气候的常规;用客气说明各年气候的变律;用客主加临来分析各年气候的变化。以运与气的相互关系来推演各年气候与病候的复杂关系。于是“天道可见,民令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人和自然的这一同步变化,说明了运气学说寓有深刻的有序性原则。
五、从“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动态性原则
运气学说以大自然气候的变动类型,及其周期的综合情况为研究前提,联系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从而说明人体健康受到气候变动有胜复的影响关系,考虑到人在天地“气交之中”,在机体感受气候有正常与异常变动下所产生的机理,作为外在致病因素,说明了中医关于邪气与正气变化的理论。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示人们要“谨候气宜,无失病机”。
四时气候的变化,各不相同,而人体的发病亦因之而异,《黄帝内经》认为这是人体的阳气受四时不同气候影响的结果。一日之内,气温不同,疾病也有轻重的区别。如多数疾病在早晨轻,白天安静,太阳落时渐渐加重,半夜以后就更加厉害。但疾病之起,也有和四时之气不相应的,这是因为“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之故。就是说,病者不和四时阴阳升降相应的,是属于五脏的病变,发病的脏气受到相胜十气的克制,如脾病不能胜旦之木;肺病不能胜昼之火;肝病不能胜夕之金;心病不能胜夜之水,故病必然加剧。若人之脏气能胜时之气,如肺气能胜旦之木,肾气能胜昼之火,心气能胜夕之金,脾气能胜夜之水就可以好些。因此治疗疾病时,应“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运气学说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非常注意天时地理及节令的变化,若治疗不本四时之规,不审地宜之律,不明标本之理,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如《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视因天时而施治,其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该篇还详述了要根据天的阴晴、月的圆缺的不同天时,而决定针刺准则。再如春夏气候由温渐热,人体腠理开泄,温燥药物不宜多用,以免耗津伤阴;秋冬气候由凉渐寒,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寒凉药物不宜多施,以免伤阳耗气。所谓“必先岁气,勿伐天和”之理,就是在治疗上结合值年岁气和四时秩序对人体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法。象我区少阴君火司天,阴阳燥金在泉的病毒性肝炎流行高峰年,其发病高峰月份均在下半年。因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在治疗上则宗“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温,其治以辛甘”的原则,主以辛开苦降之剂,佐以甘味健脾之药,于是郁火得清,湿热得除,中州枢转,病臻愈可。这种阐明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及五运六气的配合原则,在《内经》“诸气在泉”、“司天之气”的治疗论述中已有规范。通过这种医疗手段,促进了机体有序稳态的恢复。由此可见,这一指导思想寓有深刻的系统方法的动态原则。
结语
五运六气学说属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且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悠久历史。它是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宏观世界里发现的,从疾病发生的外在因素上,探求疾病的发生规律,以预见未来疾病的发病规律。运气学说寓有系统论的许多重要原则,当然这决不是说历史悠久的运气学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经运用了直到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形成的系统方法。然而这正好说明系统理论相互联系的原则是客观的、普遍的,它可应用于一切科学领域。
我们认为,运气学说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尽管有它的局限性,但就其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及其科学价值而言,仍堪称祖国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运气学说无论在理论上、或是方法上都有着我们祖国医学自己的特点,它闪烁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这一学说能从古代沿用至今,足以说明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被历代文献和长期的医疗实践所印证,无可否认它在我国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今后对五运六气的研究,就其寓有的“人类——环境系统”这一医学系统思想内容而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相信广大医学、哲学、天文、气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会给运气学说这一祖国医学瑰宝增添光辉。
1990年7月
【注】本文原载于柳少逸等《杏苑耕耘录》1992年第一版,后被收入《柳少逸象数医学研究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