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刘玉贤:文是基础医是楼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10-08 16:13:17

文是基础医是楼

  ——柳少逸中医文化思想概述

刘玉贤 

业师柳少逸先生,山东栖霞人,1943年生。现为全国唯象中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理事长,齐鲁中青年中医读书会会长,山东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心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多学科研究会委员、烟台市中医药学会理事、莱阳市周易研究会会长。先生弘扬“人类——环境系统”这一系统论思想,主张建立天人合一中医流派,创建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提出了疑难病病机四论。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先生雄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基础,甚至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都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底而阐发的。中医文化思想,构筑了先生中医药学的研究思路,也是中医学振兴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战略。本文试围绕先生的中医文化思想加以概述。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化,明显地与其它体系的文化有区别。但文化本身总是各自独立发展而又相互渗透。中国天文学、中国历法学、中国农学乃至中国文学、艺术都有其民族特色。中国的国有医学,我们叫中医。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决定了中医药学的泛文化性和我们今天探讨中医文化的意义。先生认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的《黄帝内经》,其构筑的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就是在充分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集医学、哲学、数学、气象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于一体,从而形成以医学为主的百科全书。先生以五运六气学说为例,探讨了医学的文化学意义。在《五运六气学说浅谈》一文中论述了运气学说的现实意义、基本内容、科学价值及研究概况等方面之后,又在《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一文中认为,运气学说将物候学、气象学、天文、地理学等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气象学、时辰治疗学,就其内容而论,横跨专业的界河,纵横捭阖于不同领域,涉猎到医学、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乃集百家之长,汇千古之思,集大成于《黄帝内经》中;就其渊源来说,它源于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客观世界中创立的,是在古代各个学科的边缘地带产生出来的,其特点是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

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内经》原定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影响下,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上,造就了大批中医人才。先生在《从古今名医简析谈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一文中,以《医部全录》、《历代名医传选注》、《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医学史讲义》、《中医各家学说讲义》及《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为素材,选出54名有影响的医学家作了简要分析,由此提出中医学结构和中医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结论。中医学的结构包括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阶段。历代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名医,都有文史哲的雄厚基础而精通医学(广义),故有“文是基础医为楼”的说法,这实际最形象地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的知识结构。医学鼻祖岐伯,不但精通医学(广义),而且是“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尔正尔考,无有差贷”的通才,当认为是古代中医人才的模式,故中医学又称“岐黄之学”。该文所列举的54名古今名医,尤其从春秋战国至晚清时期著名的29名医家的知识结构,横跨专业的界河,纵横捭阖于不同领域,涉猎到医学、哲学、数学、天文、地理、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医人才分临床型、研究型,学者及理论工作者型三种不同的实践类型,其共同特点即必须具备医学和与医学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方法论知识。所以,从人才开发来看,不管从事什么实践,当从通才考虑。

      在对历代名医的知识结构进行简析以后,先生将视野投向清代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又被人非议的名医——黄元御的知识结构的详尽审视中,由群体到个体,由共性到个性地分析古代医家的知识结构和成才道路。在《从中医学的结构谈黄元御的医学成就》一文中,通过对黄元御的生平、知识结构、医学成就、成才基础和道路的探索,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学的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阶段的结构,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深刻影响和中医药学的文化学意义,形象在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文是基础医是楼”的知识结构。

      中医药学是在中传统文化的浓郁的氛围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这其中,尤以中国数术学对中医药的影响最为巨大和深刻。中国数术学,是“从宇宙最基本的真理大道为基础,以太极模型、阴阳、三五之道的五行为运筹和协原理,把音律、历法、星象、气候、地理、医学各个学科统一成伟大的整体观学问”,它由三个精微理论组成:一、太极论的道论;二、(从道产生的)三五论的数论;三、(从数产生的)形神论的象论。先生在客观地对中国数术学和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以后,发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与中国数术学密切相关,《内经》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就是在广泛地吸收了同时代的科学文化精华尤其是中国数术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伴随着与中国数术学的不断深化而发展,成熟、丰富的,它也始终以中国数术学的道——阴阳——三才——五行学说为思想律。先生由此而提出中国象数医学学的理论体系,并建立起以医学(狭义的医学)——医术——医道为核心的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型。这无疑是对中医文化学的一种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扬。

  中医药学不仅广泛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以巨大的包含性融涵了许多外域乃至现代科学知识,甚至早在其形成时期就蕴有了许多现代先进理论的萌芽。先生在深刻地探讨了中医药学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将犀利的笔触论述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比较研究。如在从《古今名医简析谈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从中医学的结构谈黄元御的医学成就》等文中,就将中医药学与结构学密切地结合起来加以论述;“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构学家认为: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有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及明清崛起的温病学派的著作,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就其理论体系而言,基本上可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学和方剂学三个方面”;就其结构而言,有“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附层”。又如《浅谈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一文中,主要从如下五个方面:一从“太虚廖廓,肇基化元”,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系统论思想;二、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整体性原则;三、从“高不相召,升降相因”,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相关性原则;四、从“甲子相合,命曰岁立”,谈运气学说反映的有序性原则;五、从“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动态性原则,系统地探讨了运气学说所反映的系统性思想,认为现代系统论的许多重要原则如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几乎都可以在运气学说中寻找出其原始思想。当然,这并不是说历史悠久的运气学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经运用了,直到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形成的系统方法。这正好说明,系统理论相互联系的原则是客观的,普遍的,它可应用于一切科学领域。

正是在对《内经》的广义中医学结构,历代名医的知识结构的不懈探索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数术学)、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三论”)的比较研究中,先生才能够创建广义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中医文化思想。概括先生的中医文化思想,其要点如下:

一、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文化是中医医疗保健方式及其相关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中医文化指中医文献及与中医有关的古典文学和医案医话。

三、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疗保健事业相结合的具体文化。中医药学依赖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般理论体系,天人合一、三才同物就是实证;同时,中医药学的某些独特发现和发明,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

    四、只有在中医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医疗活动,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中医药学要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复归到辩证论治的轨道上去。

    五、中国象数医学,是当前中医学术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点”。中国象数医学及其相关的中医多学科研究,必须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术氛围中研究,中医药学才能崛起,才能真正尽快地振兴和全面发展。

  总之,先生认为,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境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中医药人才,都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可惜,建国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冲击,人们普遍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遂导致当前中医药学乏人乏术的严重局面。因此,中医文化研究就自然成为亟待发掘的一个巨大课题,也自然成为当前有识之士们研究的热潮。

  【注】本文原载于蔡锡英主编《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