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绿裹金粟话桂香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9-21 08:34:26

绿裹金粟话桂香

柳少逸

       戊寅冬迁新居,择一室为“书房”。欣喜之余,自书清·李渔诗悬壁: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翌年春,于叶舟小院植桂数株。未几,窗前一片绿荫,春色浓浓,颇具生机。及至八月,绿裹金粟,桂花盛开,幽芳四溢。金桂花色橙黄,香气浓郁;银桂花色淡黄,香气文雅;丹桂花色橙红,味亦醉人;四季桂花色乳白,略带清香……小小居院虽似一叶扁舟,一阵微风拂面,好似处于香海之中。耳闻、目睹、身受,甚是惬意,大有超凡入仙之感。几株桂树,春叶秋花,洇洇一幅春秋并收的风景画。于是作句自娱:“济世悬壶,君臣佐使,情系万般草木;研经读史,拙痴聋哑,心存一部春秋。”此时又可谓抛仙入凡”了。

  诸桂之中,尤喜月桂(四季桂)。其色素淡,其味清香,然四季常开,于平淡之中见真情。故尔喜读宋·朱松《月桂花》诗:“窗前小桂丛,著花无旷月。月行晦朔周,一再开复歇。初如醉肌红,忽作绛裙色。谁人相料理,耿耿自开落。有如贫家女,信美乏风格。春风木芍药,秾艳倾一国。芳根维无恙,岁晚但枯枿。”

  桂花原产中国喜马拉雅山东段一带,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亦有分布,中国四川、云南、两广、湖北亦均有野生,全国皆有栽培,据考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史了。据明·范周《客座新闻》的记载,在衡山神祠前,松桂相间,夹道合抱,约有1.7万株。出现“长达四十里,连云遮日,人行空翠中,秋来香飘十里”的盛景。据传陕西南郑圣水寺,有一株汉桂,为汉·肖何所植。主干径周232厘米,树冠覆地400多平方米。另在贵州锦屏地区亦有一株千年老桂,胸径247厘米,高达11米,枝繁叶茂,蔚为壮观。几日前见《花鸟世界报》载有福建浦城县临江镇水东村,有一株千年古桂。树高15.6米,主干树围4.6米,冠幅15.8米,覆盖面积230.68平方米,每年产新鲜桂花二、三百公斤。树有九个各1.5米长的主干枝,形似九龙,故称“九龙桂”。九个主枝又各出两个分枝,形成由18个分枝组成的冠高13米的巨大树冠。每值金秋,花香飘数里,满树盛挂红色桂花,远眺象一大红绣球,形成“九龙戏珠的佳景。

  桂花又名木犀、岩桂、金粟、九里香、桂树等。亦有名曰“桂华”者,如《汉书·礼乐志》有“都荔遂芳,宣穴桂华”的记载。桂树为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数米,树皮灰白色。树叶对生,草质,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叶长38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金绿或有锐细锯齿,叶柄短,花簇生于叶腋或顶生。虽貌不惊人,然盛开时,点点金黄,宛若金粟,芳香馥溢,沁人肺腑。故宋·范大成有“纤纤绿裹排金粟,何处能容九里香”的佳句;宋·洪适有“风流直欲占秋意,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干乡”的美赞。    历代文人墨客,对桂花钟爱有加,多有题咏。以其叶凌冬不调,故《楚辞·远游》有“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之句;《史记·司马相如传》有“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桂椒木兰”的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则有“桂林八树,在番隅东”的记述。唐宋以后,咏桂之诗,枚不胜收。北周·庾信《山中诗》“洞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唐·白居易《东亭闲望》诗“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唐·许浑《送宋处士归山》诗“卖药修琴归去迟,山风吹尽桂花枝”;宋·梅尧臣《和韩子华桂花》“空山桂花多,艳色灿然发”,均为咏桂佳句。宋·柳永《望海潮》词中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所讲三秋桂子,乃泛指结子之莲子桂。尚有唐·白居易的《庐山桂》、南朝·范云的《咏桂》、唐·李德裕的《红桂》、宋·洪适的《次韵蔡瞻木犀八绝句》、明·王慎中的《访空同先生故居》诗,及清·唐孙华的《咏桂》,皆为颂桂花之佳咏。

而以桂花入典亦不绝于书。如屈原《九歌》的“奠桂酒兮椒浆”,“援北斗兮酌桂”;《史记·司马相如传》的“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桂椒木兰”;《汉书·礼乐志》的“尊桂酒,宾入乡”等记述,则成为后世的“桂酒椒浆”喻美酒的用典。而南宋·杨万里一首“不是人间种,移自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及毛泽东一首《蝶恋花》词,则导出“月桂”、吴刚”的传说。《淮南子》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太平御览》有“月中仙人桂树”的记述。而唐·段成式《酉阳杂记》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此即“仙种原从月中来”及唐人小说“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而《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乙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歌辞八·东乙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月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北周·庾信《终南山义谷铭》:“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及其《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唐·韩愈《明水赋》:“桂花吐耀,兔影腾精。”范大成《好事近》词:“何待桂花相照,有人人如月。”神话月中一棵五百丈的桂枝的传说,则称月为桂月、桂花、桂华。尚有月为桂宫、桂魄、桂轮、桂影的用典。如南朝·梁沈约《登台望秋月》诗:“桂宫袅袅落桂枝,早寒凄凄凝白露。”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方干《月》诗:“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宋·黄庭坚《念奴娇》词:“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桂花尚有称桂子者,如宋·柳永《望海潮》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唐·宋之问《灵隐寺》词:“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张子韶对策有‘桂子飘香’”之语。李清照嘲之日:“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中秋桂花盛开,浓香四溢,则有“桂子飘香”之典出。古乡试在金秋八月,考中称“折桂”;会试在农历三月,考中为“探杏”,故尔有“桂林杏苑”、“桂折一枝”、“桂林一枝”、“桂林片玉”等用典。以赞美人才难得可贵。它如“桂子兰孙”,是对人子孙的美称。

桂花其香馥郁,属名贵观赏花木,倍受人们青睐。其不但入文、入诗、入典,尚可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屈原的“奠桂酒”、“酌桂浆”,指的是以桂花酿成的桂花酒;以桂花入蜜浸成的桂花浆。它如用花制成的桂花茶、桂花露、桂花糕等。桂花除有保健作用外尚有疗病祛疾之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桂花“辛温、无毒”。《本草汇言》有“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的论述;而《陆川本草》则有“治疾饮喘咳”的记载。柱化子为桂花的干燥果实,据《江苏药材志》载,具“暖胃、平肝、益肾、散寒、止哕”之功。桂根为桂花树之根或根皮,有治胃痛、牙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之效。

桂花既宜地植,又宜盆栽。喜暖、喜光照、耐寒,可植于公园及旅游胜地,亦可植于街头绿地。人们欲见“绿裹金粟”、“桂子飘香”,可于庭院植桂数株。

补记:

客入庭院,问余植桂之道,对曰:抗尘走俗非我愿,仁者静居是吾心。”又问论桂之道,对曰:“道心在悟,道心在微,道心在坚,道心在危。知危则安。”此即植桂、咏桂与养生之道也。

【注】选自《最美莱阳》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