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氏医学流派的形成,谈世医传承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蔡锡英
一、从柳氏医学流派谈世医传承的规迹(略)
二、世医的知识结构与名医文化(略)
三、世医传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渊薮
少逸大夫认为: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中医药人才,都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可惜,建国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冲击,人们普遍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忽略了世医传承育才模式的实施,遂导致当前中医药学乏人乏术的严重局面。因此,中医文化研究和世医传承文化的研究,就自然成为亟待发掘的一个巨大课题,也自然成为当前有识之士研究的热点。
为了彰显中医名人文化,少逸大夫编辑了《中国名中医名言辑释》一书,在其跋语中写道:“《吕氏春秋·劝学》云:‘不疾学而能为天下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高诱注:‘名人,名德之人。’此乃‘名人’一词之语源。”又云:“《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为“文化”一词之语源。人文,为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化,即教化。所以广义‘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且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法律等。从‘人文教化’的角度看,‘名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易》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乃中华民族之精神也。于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炎黄子孙之美德,人称‘中国魂’。它如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有《伤寒杂病论》传世;唐·王冰‘拯黎元於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之论;唐·孙思邈之‘大医精诚论’;明·李中梓之‘不失人情论’,均为中医药文化之精粹。故‘大医精诚’被中医界称为‘中医魂’。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医疗卫生根本目的的迷失,和医道尊严的丢弃问题,及中医乏人的局面,故弘扬优秀华夏文化,廓清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是《中国名中医名言辑释》结集之初衷。”其所表述的是名医文化与名人文化、儒家文化之渊源。“跋”中又云:“余习医之初,家父吉忱公即以‘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语训之;以‘认真读书,老实做人’家训导之,意在造就后学‘至重唯人命,最难却是医’之立品;‘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之学风。”此语所彰显的是家族文化,与世医文化的渊薮。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所以中医文化可以用儒家文化的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仁”:孔子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纳为“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言于礼,成于乐。”其核心思想是“仁”,其将“仁”视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在于行仁道。《论语》有云:“仁以为己任。”即以坚持和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孟子称“仁者无敌”。何为“仁”?《中庸》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原道》中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的精论。可见“仁义之道”,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医学理论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医者仁心”、“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医学伦理观;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是“大医无晦”、“大公无我”的医学伦理学思想。“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的健康观,补偏救弊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尚书》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它如明·孙一奎云:“古之医也,以救死扶生为心,其业专而用方也慎,专则精而造诣入室,慎则审而投药奏功。”故,“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恪守“大医精诚论”、“不失人情论”,充分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于外,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以诚笃端方,戒以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院训,是医院办院之宗旨,是医院文化的核心。是要求全体员工时刻奉行的道德准则。一个医院,一名医者,其医疗目的应当只有一个,即“救死扶伤,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其道德修养一定要做到“对人仁慈博爱,对己自尊自爱”,全体员工在“救人”的同时,首先做到“正己”,不要做有失医者形象和尊严的事情。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所云:“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著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因此,时任莱阳复健医院理事长的少逸大夫在建院之初,针对当前医药卫生界存在的“医疗目的迷失、医道尊严丢失”的不良现象,提出以“明确医疗目的,恪守医道尊严”作为院训。意在告诫员工,医乃仁术,从事这项工作就要做到“医疗目的明确,医道尊严谨守。”(未完待续)
【注】本文选自《柳氏医学续焰》202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