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蔡锡英:从柳氏医学流派的形成,谈世医传承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1)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9-11 09:14:29

从柳氏医学流派的形成,谈世医传承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蔡锡英

一、从柳氏医学流派谈世医传承的规迹

柳少逸,出生于栖霞东林一耕读世家。其父吉忱公,六岁入本族私塾,至民国接受现代教育,先后毕业于天津于稼谦国医班、上海恽铁樵国医班。后拜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先生为师,走上了济世活人之路,从而成为一代名医。1954年,莱阳地区专员公署派遣吉忱公负责胶东地区的中医培训工作,曾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自编讲义,亲自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神农本草经》、《中国医学史》,和西医《人体解剖学》、《诊断学》。所培养的学员,一部分成为创办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成为组建半岛地、县级医院的中医骨干。吉忱公一生教子课徒数人,故山东诸多名医出自其门下。公课徒先从中医典籍起,宗清·黄元御“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论,强调必须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方可言医,从而造就了少逸大夫一生学以致用之根基。及至负笈山城栖霞,从师世医牟永昌公,凡六易寒暑,为永昌公唯一传人。永昌公结合临床而广征博引,解难释疑,少逸大夫循以得牟氏家传之秘。公并以家传本《伤寒第一书》治分九州之全书授之,书中有永昌公之父、晚清秀才儒医牟熙光公之眉批钩玄,为永昌公家传仲景之秘。夜间,永昌公常领少逸大夫夜观天象,指点九野列宿。“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于是,屈原《天问》又引出了众多的话题。于是少逸大夫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内经》中医学,即后来被其名之为“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的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3年烟台地区卫生局将少逸大夫调回莱阳中心医院工作,意在系统地继承其父吉忱公之学术思想,并整理其临床经验。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少逸大夫在其父吉忱公的指导下,关注了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学说。1980年完成了“五运六气学说浅谈”一文,文中在介绍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之后,又从物候节律、气象变化、发病情况和临床治疗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运气学说的科学价值。认为“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对“天人合一”宏观世界的观察后产生的,它源于阴阳五行学说,集大成于《黄帝内经》中。于是萌发了复归《内经》时代广义中医学的想法。有了思想的萌芽,使他以后的研究方显得深刻和条理化。1983年有“试谈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一文,其时则完成了“天人相应的系统整体观,是《内经》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的认识。1983年通过对莱阳中心医院1974~1980年,住院的381例中风病人发病时间进行观察,从发病与岁运,发病与节气等方面加以分析,发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岁运节气等有密切的关系,不但可预测每年内发病的大概情况,同时还能进一步掌握其转归。从而有“试从运气学说探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规律”一文。1985年又运用子午流注规律,对莱阳中心医院1979~1981年三年间,具有完整资料的645例住院病死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病人死亡时间规律,与时辰、日期、季节等均有着密切联系。撰有“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一文,从而表述了源于《内经》的“经脉流注”、“脏气法时”、“五脏传移”、“五脏逆转”及“阴阳应象”等规律的子午流注学说,在有意识地运用“中国钟”的节律,以探索各种“人体钟”的“应象点”和“最佳时”,为人们提供了祛病健身的参考。

19861月,少逸大夫参加了江苏省中医学会承办的“全国阴阳五行学说讲习班”,该班由陈维辉先生主讲《中国数术学纲要》。陈先生在卫生部郭子化副部长及中医司吕炳奎司长支持下,于1959年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及祖国医学研究所,并任副主任。师从中医教研室主任徐养浩先生。徐先生为一代中医大师,又兼通天文、历法、星占、地理、阴阳、五行、音律、数术诸学科,集中国数术学之大成,著有《子午流注图谱》、《五运六气图谱》及《难易寻源》。陈维辉先生在历史学家顾颉刚及数术学家徐养浩先生的指点下,完成《中国数术学纲要》一书。1973年八十岁高龄的顾颉刚先生亲自为该书作序,赞其著“务蕲达于贯通之境,以供作中国科学史之准备,此固时代之迫切要求,非徒矜夸我先民之造诣也。”

少逸大夫聆听陈维辉先生睿智之谈,其多年来百思不解的几个问题顿觉豁然开朗,而先生对少逸大夫从事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也极为关注,被陈先生纳为入室弟子和传人,曾引用《黄帝内经》之语:“得其人不传,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以示寄望。自此,鱼雁往来,亲叩面授,问道授业,竟成杏林一大佳话。少逸大夫亦在陈先生中国数术学基础上,根据数术学三大核心理论,结合中医学自身的学术特点,由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该体系由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组成。其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及其科学价值而言,均闪耀着华夏文化的灿烂光辉,并被长期的医疗实践所验证。19922月应邀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同年10月,中华中医学会召开了“中国象数医学学术研讨会”。大会肯定了少逸大夫中国象数医学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系在中医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其关于《黄帝内经》及“中国象数医学”的研究,著有《中国象数医学研究荟萃》、《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五运六气三十二讲》、《经络腧穴原始》。

《内经》病机十九条,是从“六气”的变化加以分析归纳,由博返约地提出了一种随证求因、分析病位和病理的方法。然少逸大夫认为其尚不能概括内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于是在《内经》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性疾病的病机体系,即内伤病病机四论体系: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疾病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病机四论体系是其解释慢性、顽固性疑难病证和各科杂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和治疗慢性内伤性疾病的思辨纲领。故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作有《少阳之宗》、《伤寒方证便览》、《金匮要略讲稿》等。综观病机四论体系,并非各树一帜,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枢机不利,不仅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日久尚可导致气化异常,脏腑器官会出现器质性改变;气化失司,人体功能活动无序,物质转换和再生不利,日久会出现精津气血亏虚而导致虚损;若因枢机不利,气滞血瘀,气化失司,津停湿聚,痰瘀留聚,日久均可成痼疾;五脏虚损,气机不畅,气化无力,痰瘀阻滞则影响气机气化。四论中蕴含着丝丝相扣,环环相接,相互消长的太极模式。

少逸大夫宗《素问》“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调气之法,必别阴阳”,及明·张景岳之“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之理,在太极思维方法指引下,结合中国象数医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医学系统方法,广验于临床,从而形成了太极思维临床辨证论治体系。例如其著作《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就是以太极中的阴阳变化,分别推演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强弱、主客等矛盾的对峙转化关系,以计之哲理及所阐述的矛盾法则指导肿瘤的防治,并立三十六用药式。它如“浅谈系统方法在崩漏证治中的应用”一文,以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肾为一小太极,即中医学中的命门说。表述了肾与冲任、天癸构画出月经生理基轴,又因君火相火之同气相求,肺与肾之金水相滋,肾与肝之水足肝柔,肾与脾之火旺土健,故肾虚而五藏失养,则心主血、肺主气、脾统血、肝藏血等功能失调,必导致冲任失养而生月经病,认为张景岳“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为元气之根。五藏之阴气,非此不能厥;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语,表述的是“五脏之惟肾为根”的临床太极思维方法,并以此基轴及其与脏腑纵横层次,把握脏腑经络的传变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崩漏等月经病的证治。

唐·孙思邈尝云“知针知药,固是良医。”而清·陆清洁又有“学不明针灸脉理者,不足以言医;术不兼通内外科者,亦不足以言医”的论述。故而少逸大夫认为:一名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大夫,必须学识广博,技术全面,具有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既精于方药,又熟谙针灸、推拿诸非药物疗法。脑性瘫痪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残障,在临床上实为难愈痼疾。此类疾病,吉忱公、永昌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是少逸大夫的一个临床研究课题,例如对脑血管意外的病人,在秉承家学师承的基础上,又结合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学说广验于临床,形成有效方药的复健内治法,和独具柳氏特色的针法、灸法、推拿法、罐治法、刮痧法、膏摩法、药浴法、食疗法、音乐导引法、情志疗法,以及现代康复手段的复健技术。于是,在病机四论体系、太极思维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指导下,形成了柳氏复健内治法和柳氏复健技术外治法,内外结合而形成了柳氏复健医学。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台湾多名研修生,师从柳少逸先生,来华学习柳氏复健技术。作为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少逸先生先后主持召开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的“中医外治法”、“中医非药物疗法”、“中医康复疗法”、“中医复健医学”等学术会议;著有《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外治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脑瘫的中医复健技术讲记》等,从而确立了柳氏中医复健医学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地位。

上述文字泛泛谈到了柳少逸大夫的从医轨迹,是想从柳吉忱、牟永昌、陈维辉三位先生的师承脉络及学术渊源,及柳氏医学的形成渊薮,谈一下世医传承模式在中医药学继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强调的是只有中医学术的有序传承,才是中医学事业发展的方向。(未完待续)

     【注】本文选自《柳氏医学续焰》202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