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氏医学流派的形成,谈世医传承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蔡锡英
一、从柳氏医学流派谈世医传承的规迹(略)
二、世医的知识结构与名医文化(略)
三、世医传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渊薮(略)
四、家族文化与医学启蒙教育为世医形成之根基
唐·柳宗元有“养树得养人术”之论,意谓从培养树木中悟出培养人材的法则。少逸大夫虽为单传,然其父母从不溺爱,“父母威严而有慈,然子女畏慎而生孝”。常以《周礼·三行》“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戒之,而其祖父恒宝公则明示“认真读书,老实做人”,乃柳氏家训。其父按其意愿从小就对其进行国学及医学启蒙教育,动辄从文字源流谈《说文》,从数字组合说“河洛”,从古人结绳记事讲八卦及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上世纪50至60年代,中小学的学习环境比较宽松,故少逸大夫有暇背诵《药性赋》等医学启蒙书籍。十几岁时,就对人体经络模型产生了兴趣,对上面标出的经脉循行线和多如繁星的穴位,百看不厌。假日耳濡目染其父为病人诊病,其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博得世人的敬重,亦坚定了其继承父业的志向。习医之初,其父以清·程芝田《医法心传·读书先要根》语训之:“书宜多读,谓博览群书,可以长识见也。第要有根底,根底者何?即《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金匮》、仲景《伤寒论》是也。”在其熟读中医典籍以后,又指点选读后世医家之著,并以清·刘奎“无岐黄而根底不植,无仲景而法方不立,无诸名家而千病万端药症不备”语戒之。每晚授课后,示其必读书于子时,方可入睡,至今已成其习惯。
历代医籍,多系古文,就字音字义而言,又涉及文字学、训诂学、天文历法学等古文化知识。其父亲吉忱公以清·柯琴语训之:“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者,不可以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而且要求其“凡书理有未彻者,须昼夜追思,方可有悟。”并告云此即“心悟”也。一些古籍,若周诰殷盤,佶屈聱牙,泛泛而学,可谓苦也。故其亦有“定力”欠佳时。其父见状语云:“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谓学功精深故也。汝读书无笃志,仍不明为学之道。”又以朱子语训之:“‘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在于读书。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必有功耳。’汝当熟知:博览群书,穷理格物,此医中之体也;临症看病,用药立方,此医中之用也。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症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体与用,二者不可偏废也。又当明清·顾仪卿《医中一得》之语:‘凡读古人书,应先胸中有识见,引申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待汝临证时,方可悟苏轼‘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之意也。”又谓:“昔吾师兰逊公曾以元·王好古‘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明·龚信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等语为训,此兰逊公赐吾号‘济生’之谓也。”在随其父习医时,庭训多在旁征广引说理间。这些话语,深深地印在少逸大夫的脑海中,永不晦暗,从而造就了其“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之立品,“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之学风。
从少逸大夫的业医规迹及学术成就,可窥见柳氏医学体系的全貌;从少逸大夫之父吉忱公师承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先生、学师牟永昌公得其父儒医牟熙光先生、学师陈维辉公师承儒医徐养浩先生师承脉络,可领悟世医形成的学术渊源。本文试以此为切入点,以期表述世医传承文化、中医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药学术之根基,中医药学必须在有序传承的基础上方可得以继承与发展。(完)
【注】本文选自《柳氏医学续焰》202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