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9-06 16:34:43

   【按】昨日深夜,微信铃声响起,知是柳老师又有信息发来,“我翻阅案头《回春集录》(编者注:1994年版),浏览到1989年那篇‘教化之夲,出于学校’一文,感到晚年不经意见又被拉上了二次创业的战车,我就是这‘苦行僧’的宿命。”

   寥寥数语,可想见其当年办学创业之艰辛。今分享之,也许对柳氏门人及同道们有所裨益。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在山东扁鹊国医学校第三届新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

中医药学为华夏之瑰宝。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術昌盛,全赖于此。然而,当前中医药人才缺乏,学术水平低下,临床疗效下降,科研停滞不前,远远不能满足形势的要求,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故而,扭转中医药的衰退局势,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宋·苏询《议法》中有“教化之本,出于学校”之言,此乃我们办学的宗旨。在各级教育、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申办了“山东扁鹊国医学校”,此即“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宋·胡瑷《松滋县学记》)。

我校首届学生已由理论学习转入临床实习,第三届新生今天又入学了,这使我想起了唐·刘禹锡的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表现了我们学校的盎然生机。同时又使我领悟了“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的现实意义。中医事业的发达兴旺,寄托在你们新一代的身上。《三国志》有言“功以成才,业由才广”,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为振兴中医之根本。“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培养中医药人才为我一生之追求。学校首届学员已在各地实习,受到好评,学校育才受到社会赞誉,而二届学员刻苦学习也蔚然成风。三届学员又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踏进校门,“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之情顿生心底!

同学们,汉朝大学者刘向《语苑·建本》中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望同学们要珍惜大好时光,要象古人所说的那样,“人之学如渴而敛河海,大敛则大盈,小敛则小盈”,此即要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之理。

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学习风气,学校有校训和严格的校规。《周礼》有“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此为做人之根本,做医必须先做人,故以此为我校之校训,望同学们努力自勉。《礼记》尚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又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而民知敬学。”所以,宋·欧阳修云:“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此即俗语所谓“严师出高徒”之说也。我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望同学们自觉遵守,在学习中悟化此理,而首届学员不是已学有所成,深有体会了吗?学校创建两年,建校历史短,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就开创第二代中医院校模式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国内是深具影响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科学,当然我们的校舍简陋,经费严重不足,但这不影响全校师生振兴中医事业之热忱。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泰,《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望同学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努力,奋发图进,用你们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来谱写校史。


最后,让我用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诗来结束我的讲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人影共徘徊。

问津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柳少逸

一九八九年九年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