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五运六气之理,不可不知也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7-22 17:02:52

    【按】柳少逸老师著《柳少逸讲习笔录》近日将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今择其部分文章先读为快!

论“五运六气之理,不可不知也”

      ――《五运六气三十二讲》结集述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帙。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汉·孔国安序《尚书》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类经·序》谓“《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极,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而清·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云:“《素问》一册,帝与俞跗、巫彭诸臣论次一堂。所详者,天人一原之旨;所明者,阴阳迭乘之机;所研者,气逆更胜之微;所稽求者,性命攻荡之本;所上穷者,寒暑日月之运行;所下极者,形气生化之成败。”尤其《素问》“运气七篇”,文字古奥,义理难明,又涉及天文、地理、气象、时辰等多学科知识,令许多医者望而却步,知难而退,这也是中医乏术、乏人的原因之一。《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注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素问》古称《素女脉诀》,《灵枢》古称《黄帝针经》、《针经》。“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故明·张介宾云:“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之所讲问,是谓《素问》;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由此可知,《黄帝内经》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了其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此不废江河万古流也”。对此,元·罗天益尝有“凡学医之道,不看《内经》,不求病源,妄意病证,又执其方,此皆背本趋末之务”之论。由于《黄帝内经》的成篇,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故后世有“医家之宗”之誉。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序》云:“医者三:贯通《灵》、《素》及仲景诸经之旨,药到病瘳,曰名医;讲究唐宋以后方书,按症施治,功多过少,曰时医;剽掠前医,套袭模棱,以文其过,迎合而得其名,曰市医。”足见《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世医的医学知识结构。“世医”,当是“名医”、“明医”、“良医”之谓。由此可见,陈修园所界定的“名医”的知识结构,当让时俗之“名医”汗颜。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乃《素问》之首篇首论之文,从上述经文可知《内经》中医学,即中国象数医学的知识结构。《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故“法于阴阳”为中医学之医道基础理论;“和于术数”为医术之运筹和谐原理;“形与神俱”为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医学终极目的。

人与外在环境的密切关系,在《黄帝内经》中阐述颇多,它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各个方面。古代医家,远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之源。如《灵枢·经别》云:“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此即高士宗所解:“人虽本天地所生,而统于天道。”故《素问·宝命全形论》尝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论述。均表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在《素问·天元纪大论》有关于五运阴阳是宇宙的一般规律的表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对此五运主四时之理,该篇尝引古文献《太始天元册》文解之: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刚曰柔,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地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以告诫医者,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须体察自然界的变化。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此即中医学中的运气学说,它是中国古代医家在观测物候、气象的基础上,将自然界气候现象和生物现象统一起来,从客观上认识时间、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由此可知,人类自古就生活在这个列星运转的太阳系里,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此即中医学术思想之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宋代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象数》中云:“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侯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有随气运盛衰。”明代张太素《太素脉诀·太素造化论》云:“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天地升降,有逆从胜复之明。天气动而变,地气静而常,乃备五行之化气,然后合其用。凡万物未有不赖天地之气而化生者也。”对此,清·徐文弼《寿世传真》有“盖医之一道,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之论。五运六气之理,乃天地运行自然之道,诚如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所云:“五运六气之理,不可不知也,亦不易知也。而况古今度数之差等,天人感召之休咎,执而泥之,刻舟而求剑者也;废而弃之,亡荃而求鱼者也。非沉潜之土,而具园机之智者,乌足以语此。”故善言运气者,当随机观变,方得古人未发之旨。

余习医之初,家父吉忱公即以黄元御“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训勉励。公认为此乃“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园平直者,必深究博览之。”从而亦形成了余“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之立品,“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之学风。1980年烟台地区卫生局举办了为期一月的中医读书班,余之课题是五运六气学说。其后,复读《黄帝内经》,对《黄帝内经》中运气学说的内容作了较详尽的研究,并调研了烟台地区的20年气候、传染病流行资料。于是秉承家学师承,参以历代文献,完成了“五运六气学说浅谈”一文。其后又有“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黄帝内经》中的地位”,“试探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试从运气学说探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规律”,及“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等学术论文。其后在教学中,以“五运六气学说浅谈”为基础,对《黄帝内经》中运气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表述,并进行学术讲座,于是逐步形成了《运气学说三十二讲》结集。

               柳少逸 

           20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