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医话》阳和饮治哮喘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6-26 15:57:07

《医话》阳和饮治哮喘

柳少逸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其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或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相似,为常见杂病之一,且属难愈之疾。因患者时发时止,淹缠不已,医者临证处方,常感棘手,若治失其要,每易误人,故俗有“名医不治喘,一治就丢脸”之说。

哮喘一证,古今医籍论述颇多,治法各异。验诸临床,属肾阳虚弱,肾精不足,痰涎壅滞者,必借以真火以煦和,真水以濡养,同时佐以化痰逐饮、平喘止咳之品。前人有“久病及肾”“标在肺,本在肾”之说,虽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然肾司蒸化开阖,固藏摄纳,实居于首位。吉枕公告云:“清·蒋宝素《问斋医案》有‘医话阳和饮’传世,而用于上证,每收卓功。”今就吉忱公之授,及己之验,兹就其方药、功效及部分案例作一简介。

药物组成

熟地、炙麻黄、制附子、怀山药、山萸肉、白芥子、人参、鹿茸、肉桂、赤茯苓、菟丝子、胡桃肉,水煎服。

方药功效

肾居下而属水,主藏精,又主纳气,肺为司气之官,肾为生气之源,故气出于肺而本于肾。若肾水不足,则虚火上扰,气逆上冲于肺而作喘。肾中真阳不足,则真火不能生土,土衰则无以生金。故肺、脾、肾三脏俱虚,皆可致喘。

阳和饮由阳和汤合右归饮加减组成,方中熟地益肾填精,大补阴血,俾化气有源,摄纳有机,任为主药。“诸角皆凉,惟鹿独温。”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乃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补髓,养血助阳,有阴阳双补之能;附子峻补下焦元阳,具助阳化气之功;肉桂补火助阳,有引火归原之效。三药为辅,则补肾益元之功倍增。菟丝子禀气中和,平补足之三阴;山萸肉涩温质润,补益肝肾;核桃肉甘润温涩,补益肺肾。三药既可补阳又可滋阴,为阴阳双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品。人参补益脾肺,茯苓健脾和中,以杜生痰之源,麻黄宣肺平喘,白芥子豁痰化饮,则标证可疗,共为佐使。于是,主、辅、佐、使朗然,俾肾中之元阳得温,散失之元阴得收,于是肾充、肺肃、脾健、痰除,则哮喘得瘳。盖因肾寄元阴元阳,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命门之火赖其敷者,脏腑得以温煦,痰浊得以温化。此即“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谓,故名“阳和饮”。

病案举例

案例1

李某,女,36岁,社员。1974年11月2日。

自幼病喘,届时己三十余年,嗽而痰多,清稀有泡沫,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纳呆脘痞,腰膝酸软,动则心悸,脑转耳鸣,诸药鲜效,舌质淡,苔薄白,舌体浮胖,边有齿痕,脉沉细。X线透视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辨证:肺肾阳虚,痰浊壅滞。

治法:温肺益肾,化痰平喘。

处方:熟地30g,肉桂3g,鹿角胶10g(烊化),炙麻黄1.5g,白芥子6g,党参15g,茯苓12g,胡桃仁30g,白果仁10g,海浮石10g,炙甘草10g。水煎服。

上方连进5剂后,喘咳大减,痰声渐息,续进10剂,喘咳平,诸症瘥,嘱服肾气丸缓补,以资巩固。

按:《东医宝鉴》云:“肾虚为病,不能纳气以归原,故气逆而上,咳嗽痰盛,或喘或胀,髓虚多唾,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制。”故本案借以阳和饮,纳气归原,喘咳悉除,病瑧痊愈。

案例2

李某,女,31岁,工人。1978年8月17日。

患者胸闷短气,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每于半夜后加剧,形疲神惫,兼有痰嗽,肢冷面青,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X线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         辨证:肾虚气不归原,肺损气无依附,孤阳浮泛作喘。    

治法:补肾益肺养肝,纳气定喘止咳。    

处方:熟地30g,肉桂6g,白芥子6g,炙麻黄6g,阿胶10g(烊化),山药15g,云苓12g,党参15g,菟丝子15g,五味子10g,女贞子15g,附子6g,核桃仁4个。水煎服。

8月28日:连进10剂,喘促渐平,脉神形色俱起,肾气摄纳有机,仍宗原意,上方加补骨脂12g。    

9月25日:续进10剂,喘促已定,咳痰见多,上方去阿胶腻滞之品,加入竹沥10g,化痰而生津。    

10月2日:继服5剂,诸症悉瘳,上方为末,炼蜜为丸,每丸10g重,早晚各服1丸,服用3个月,以资善后。    

按:肺主气,肾乃气之根,肾虚气不归原,孤阳浮于上,故治当纳气归原。“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此案呼多吸少,为肝肾不足之象,故加补骨脂伍核桃仁。    

案例3
  
唐某,女,31岁,教师。1978年2月22日。    

咳嗽喘促日久,每发于冬,曾服二陈、四君、定喘、三子诸剂,至今未愈。气喘不能卧,吐痰清稀,咳喘频作,暮剧晨汗,小便短数,肢体浮肿,形寒肢冷,纳食呆滞,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    

辨证:下元不固,气失纳摄。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化饮。

处方:熟地30g,肉桂6g,炙麻黄6g,鹿角胶6g(烊化),白芥子6g,五味子6g,乌梅10g,地龙10g,补骨脂12g,菟丝子15g,山药10g,茯苓10g,葶苈子10g,车前子10g(包),炙甘草6g,核桃4个。水煎服。    

3月25日:连进10剂,喘咳递减,浮肿悉除,仍宗原意,上方加炙杷叶10g。    3月31日:续进5剂,诸症悉除,惟感短气,上方加枸杞12g,姜枣各10g,续服5剂。    

按:《诸病源候论》云:“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肤而身体肿满,流散不已,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浮则气上咳嗽也。”此案喘而兼肿满咳嗽,为本虚标实之证,故主以阳和饮补肾纳气,温阳化饮,则喘、咳、肿、满悉除。三诊时,因气短加枸杞、姜、枣者,乃取《圣济总录》枸杞汤治气短之法也。      案例4
  
张某,女,48岁,社员。1980年7月24日。    

患哮病2年余,伴咳嗽,动则喘甚,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面赤烦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自汗出,口苦,纳食呆滞,舌暗苔白,脉虚。    

诊断:支气管哮喘合并肺气肿。    

辨证:肾阳虚弱,孤阳浮越,火不归原。

治则:补肾纳气,引火归原,豁痰定喘。

处方:熟地30g,肉桂6g,附子6g,白芥子6g,鹿角胶10g(烊化),白果仁10g,沉香2g(研冲),菟丝子10g,故纸10g,五味子6g,葶苈子10g,桑白皮15g,地龙10g,炙杷叶6g,竹沥10g(冲),核桃仁10g,炙甘草6g。水煎服。    

8月5日:连进5剂,喘咳渐平,夜寐尚宁,微咳,吐痰不多。仍宗原意,守方继服。

8月26日:上方又服5剂,诸症悉除,惟劳则短气,予以阳和饮易丸,续服两个月,以固疗效。

按:此案乃肾阳虚弱,孤阳浮动,表现为上热下寒之证。方中桂、附引火下行归于肾中,熟地、五味子补阴而收敛,俾虚火不再上行,则上热下寒诸症悉除。方中伍沉香者,乃从阴引阳,急须镇摄之义也。

【注】本文摘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师承纪事》202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