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趺阳诊法
柳少逸
脉诊,即切诊,是祖国医学的诊断方法之一,它与望、闻、问,被合称为“四诊”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诊断体系,《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内容。
中医学的脉诊法,源远流长,其记载不绝于书,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难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演绎于《脉经》,发展于《濒湖脉学》。
古代诊法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及寸口诊法之分。考之《素问》有“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的记载;《灵枢》有十二经脉盛衰,都可在“寸口”、“人迎”、“少阴”(太溪)、或“趺阳”脉之的论述。由此可见,在《黄帝内经》时代,诊病要切众多的动脉脉搏,极不方便,因此后世便舍去九候,只诊三部——寸口、人迎、趺阳脉搏极明显的部分,即“脉之常动者也”。
今天我们所应用的脉诊法,即古代的“寸口诊法”。亦源于《内》、《难》二经。如《素问》有气口(即寸口)独为五脏主的阐述;《难经》有“十二经脉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的说难。尤其是《难经》还把寸口再分为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实际上与《内经》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了。至晋·王叔和《脉经》问世,寸口诊法更趋于完善,使脉学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且为历代医家奉为圭臬。这种诊桡动脉的切脉法,历经沧桑,沿用至今,百家慕奉,且著述不休,说明了它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价值,堪称一种行之有效的诊脉法。从理论上讲,上溯至《内》、《难》已有专论;从实践上讲,它检查便利,兼之几千年来对于寸口脉诊法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是值得继续对它进行研究的。
但是应当指出,寸口诊法在切脉中,不是唯一的切脉法。上面已经谈到,在汉以前,与之并行的还有遍身诊法和三部诊法。因封建社会和旧礼教的束缚,其它诊法则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故对其他切脉法的研究,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因此,家父吉忱公在课徒中,重视对趺阳脉法的传授。并以医圣张仲景语警之:“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故尔自20世纪60年代,我在吉忱公的指导下重温仲景三部诊法,验诸临床,认为“趺阳脉法”在临床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撰文“趺阳诊法在脉学中的应用”并由公批阅修正之。
1、趺阳诊法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医林尊为医圣,是集古代医经、经方两派理论与经验之大成者,世人称之为经方之祖。其传世之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经典文献之一。其中脉学部分亦有很大的成就。他诊全身性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例如伤寒、中风等病;诊杂病有关脾胃部分,则注重诊趺阳脉;诊有关妇女病,则多诊少阴脉,复杂的病则诸法兼之。其在《伤寒论》中批判了那种“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医疗作风,说明了仲景是重视三部诊法的。
“趺阳”在什么地方,古今学者意见颇有不同。多数学者认为趺阳诊法,即诊足背动脉,非指足太阳经之跗阳穴。如成无已云:“趺阳者,脾胃之脉”。陆渊雷云:“趺阳即冲阳穴所在,在足背上,去陷谷三寸,动脉应手,属足阳明胃经”。仲景诊脾胃病变,多用趺阳诊法,这是由于足阳明胃经过足背属胃络脾的关系。冲阳乃足阳明胃经之原穴,原即本源,原穴是人体原气作用表现的部位。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精气淫于脉。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脏,故王冰云:“候胃气者,当取足趺之上,冲阳之分,穴中脉应手也”。
2、趺阳诊法的应用规律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趺阳诊法共25条。其中《伤寒论》中12条:《辨脉法第一》3条,《辨脉法第二》8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1条;《金匮要略》中13条:《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条,《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条,《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2条,《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条,《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条,《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2条。从这25条经文中可以看出,仲景诊脾胃病变,多用趺阳诊法。趺阳诊法常见的脉象有如下几种:
(1)迟而缓:趺阳之脉,以侯脾胃之气,故见迟而缓,当视为常脉,不可作病脉论。
(2)浮而涩:脉见浮而涩,证分三端:一为“脾约证”,予脾约丸,以通肠润燥;二为脾胃不足,证见脘冷腹胀,食入运迟,完谷不化,予建中汤、理中汤类可愈病;三为胃反证,乃脾胃不足,胃气虚之候,治宜温阳健脾,降逆和胃,大半夏汤主之,丁香透膈散亦主之。
(3)浮而数:诊得浮数,一见于中消,为胃热亢盛,耗伤津液之候,治宜清胃泻火,主以调胃承气汤;二见于妄投攻下,伤胃动脾,邪气呈内陷之候,予以清热益阴之法,主以玉女煎化裁;三见于热留于内,与水相搏的水肿症,治宜分利湿热,主以疏凿饮子。
(4)浮而芤:脉见浮芤,示荣卫衰伤,宗气式微,皮肉脂髓失其滋养。验诸临证,痿证者,多见此脉,而糖尿病并发末鞘神经炎者尤为明显。宗《素问》“治痿独取阳明”之旨,或和营卫,或滋津液,或养肝肾,均赖脾胃之气的不断补充。
(5)浮而紧:脉见浮紧,乃胃气虚,脾胃寒之下利候。法当温补脾胃,涩肠固脱,理中汤或真人养脏汤主之。
(6)浮而滑:此乃历节之病脉,浮为风犯,滑为内热盛,汗出当风,或汗出入水中,而发历节病。
(7)浮和滑: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虚,乃胃气虚竭也。趺阳脉滑,多见哕病。以上二脉常见于治疗不当之患者。
(8)沉而数:沉主里,数为热,主胃中蕴热。
(9)伏:趺阳脉伏而不起,乃脾胃衰弱之候,证见水谷不化,大便骛溏,精微失运,水湿浸淫,肌肤发为水肿,可予实脾饮治之。
(10)伏而涩:“关格”一证,系指胃气伏而不输,中焦关格之候。气机壅滞,故吐逆,水谷不化。涩则脾气涩而不布,邪气拒于上焦,故食不得入,启膈散主之。
(11)当伏反紧:有水邪趺阳脉当伏,因胃阳为水湿阴寒所固闭,故阳明之脉伏而不出,今反紧,说明了水盛于里,而寒盛于中,当用温化,不可用苦寒攻下之剂。宜苓桂术甘汤,或苓桂甘枣汤。
(12)当伏反数:有水邪趺阳脉当伏,今见数,说明脾胃有邪热,水与热互结不利,有发生水肿的可能。
(13)数:主胃热耗津所致中消证。
(14)滑而紧:脉滑为胃实,紧为脾强,一实一强,两相搏击,脏腑自伤而作痛。
(15)大而紧:主为胃中虚寒下利,难治。
(16)微而紧:若短气而见此脉,为中焦虚寒之候,即补中益气汤、健中汤之证。
(17)微而弦:脉微是脾胃虚弱,脉弦属肝,主寒主痛,脾胃虚寒,厥阴之气上逆,而发腹满,当用温药,大建中汤主之。
(18)微而迟:主气血不足而兼寒之候。法当调和营卫,温经通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19)紧而数:紧脉主脾寒,数脉主胃热。胃热故能食善饥,脾寒则运化不健,湿自内生,于是脾湿胃热,蕴蒸而成谷疸。
(20)脉不出:脾胃为荣卫之根,脾气虚衰,生化之源不足,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达于外,故趺阳之脉不出。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硬者,荣卫不濡也。临床多见于脉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阴痹证者。多予阳和汤化裁以愈其病。
综上所述,仲景用趺阳脉象解释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充分体现了趺阳脉的变化,同样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一部分,其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医者应当在运用寸口脉诊法的基础上,结合仲景趺阳诊法提供的宝贵经验,验诸临床,并引申之。否则,这一古老诊法,大有日趋湮灭之虞。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师承纪事》202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