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柳氏医派学术传承人
柳少逸
一、柳氏医派的学术特点
柳氏医派的学术特点,概而论之,其一,是以“三必”(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为理论根基;其二,以“三知”(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为对疾病干预的医疗技术;其三,以太极思维、病机四论为架构的方证立论法式的临床应用体系。如何切入或如何传承呢?当然是要全面通读、学习“柳氏医学丛书”了。首先要“翻烂”二老的《纂论》,我的《医案选》、《医论医话选》,及《伤寒方证便览》《金匮要略讲稿》,一览柳氏医派临床之治验。这样可淡化你临床的“习惯思维″,或称“直线思维”。然后要形成你新的思维模式,即柳氏医派的太极思维摸式,较之“直线思维”模式,此模式又可称为“立体思维”模式。下面从“丛书”及某些文章来谈一下如何切入的问题:
1、可先从《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中,熟读“太极精微”、“病机四论”两节,尚可从“象数医学发微”一章中,读“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一文,可知阴阳的消长规律;而“从图数精微谈天癸形成的机理”,可知如何运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及“形与神俱”的理论,来破译“天癸至”的机理,仍属“理必《内经》”的法理。
2、“从太极模式解读十二经脉运行轨迹”一文,可从太极两仪的展开、开放与闭合、再开放再闭合的螺旋运行模式,及阴阳的上升下降运动与经脉运行轨迹的必然性,同时可看出“枢机论”及调达枢机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即调达枢机非但是“少阳之枢”、“少阴之枢”与胆、三焦、肾等脏腑功能的问题,而是通过调枢机而畅达整个经络系统,而达到调整整个人体的功能——安内攘外,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未病”思维。同时可结合学习《少阳之宗》之医案,可见古今医家运用柴胡剂的医案,习《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医案,可熟知本派应用柴胡剂调枢机之验案。同时,通晓了“益元系列方”,非但对疾病的干预是“虚损病”,同时可通晓“益元法”,非但促进了经脉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提供肾元的支持,使脏腑功能也得以正常的活动。
3、从“论三焦辨证与水肿病的证治”一文,及麻黄剂、桂枝剂、茯苓剂的应用,可知气化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明白了人体的气化活动,非但是气的升降活动,也是以三焦为通道,及以三焦为一大腑,广泛地联系到整个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是以太极的左旋右旋运动方式而促成的气化活动及生理活动模式,是立体的、网状的太极运动模式。同时可见到方证立论法式是其应用的规矩准绳。
4、“从卫气行谈肾在经脉运行中的作用”一文,其一,可窥见肾为“先天之本”,及在虚损论理论指导下,运用益肾法及其方剂在临床中的重要方法论的价值;其二,通过益肾对卫气行的能量支持,同样能达到对人体整个脏腑经络活动的有力支持;其三,根据脏腑经络活动的时间节律(生物钟),尤其卯时(平旦)的节点的诊断和方证的应用,均有中医的方法论作用。如“诊脉尝以平旦”、“阳旦汤”、“柴胡剂”的应用。他如“系统论方法在崩漏证治中的作用”一文,是以太极思维展开的、一个由肾为核心的与脏腑经脉及天癸为轴的立体网络系统,展示的是月经的生理及其与脏腑经脉间的关系、崩漏的病理机制,及益肾是“复旧”(扶正)为其本,而“澄源”、“塞流”是为标的“方证立论法式”临证大法。他如“阳和饮在哮喘病中的应用”一文,也是在气化论、虚损论指导下,运用阳和法、益肾法及其方证应对哮喘病的临床法式。
5、至于“有形痼疾的痰瘀论”如何广验于临床,大凡从验案、或文章,从“丛书”中均可见之。如“妇科癥瘕证治”、“脑囊虫病证治大要”、“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栓性静脉炎证治”等文均属之。而更多的验案,展示的是四论相互联系的复杂的病因病机,如“冠心病的证治”、“胃脘痛的证治”、“泌尿系结石的证治”,均是以“方证立论”为法式的“同病异治”法的临床应用;又如“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一文,既是病机四论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又是“鳖甲煎丸方证”下,集众多病因病机所致的众多“子证”及其方药,于是形成了方中有方的“合方”的应用,充分显示了寓“病机四论”与“方证立论法式”于一方的临床模式。
二、谈“习惯思维”、“太极思维”与中医临床。
这个问题,当首先从柳氏医派的学术特点说起。
1、“太极辨证思维”与“习惯思维”。如对阴阳关系的理解,多为对立的思考,少于对立统一的思考。寓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定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见《<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再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辨证关系到临床的治疗大法,就可理解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的临证太极思维大法。它如从天子卦的阴阳变化规律、从肾元与脏腑经脉的关系、从经脉的交接、从卫气行看肾元的作用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均发现“太极辨证思维”在中医学理论及临床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书本知识的“活化”,是解决“习惯思维”变为“太极思维”的一个要素,即解决由直线思维到立体思维的关键。
2、从气、血、痰、食单一思维的“小病机四论”,到立体的“柳氏疑难病的大病机四论”。仍然要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相互联系太极思辨模式,即系统论的辨证思维。它关注的是“内生五邪”、关注的脏腑功能异常变化而造成的疾病的病理、病机因素。自然要解决从直线的“习惯思维”模式,过渡到“太极思维”。即立体的、网格的开放、闭合、再开放的太极模式。
3、关于“方证立论法式”。是要有“三必”的根基,及对太极思维的感悟、和对病机四论的解读,方可达到“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的境地。即“出神入化”、“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在吉忱公业医时代,西医尚未占领主阵地,而且医疗机构尚未“污染”,西医无办法的疾病,请吉忱公、永昌公医治,这从二《纂论》的医案中,可见其“神奇”之治。我们现在的医疗进入市场化了,其“乱象”就不去评说了,“新冠肺炎”在中央的力挺下中医介入,是“现代版”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我见到的几个病人,有的多达二、三十个诊断,医院推手了,来找我医治,已成“朽木”矣,何来的“神奇”?扁鹊在世,也难有回天之术。
4、关于“家传”、“师承”,与“院校培养”。这三种均是中医的传承模式。各种培养模式没有高低之分,我均称之为中医的“小学”教育,是打基础。书本也好、教材也好,好比是砖瓦厂、木材加工厂,出品是“材”,不是“器”,是基础教育,有如经过建筑公司,或木器厂,或造船厂的职能,才是楼房、器物。这个由“材”到“器”的过程,是要有师父带的。底子厚、悟性好的成才就早,于是就有了“治病工”的上、中、下工之分了。某些疑难病如同破烂树木、树根,又如同破铜烂铁,大匠们凭其功底和灵性,便可能有“化腐朽为神奇之笔”的杰作,此即“规矩必从巧中得”的道理。“运巧”就要打破“习惯思维”。再者,“习惯思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违背规律”,或“因陈守旧”,或惰性,当然还有在“读书”、“做人”这个问题上出了问题。
三、如何突破方证立论法式的运用瓶颈。
1、关于方证:我曾发何谓“症”、“证”、“病”,及何谓“辨症”、“辨证”、“辨病”。知此,方可在病因病机复杂的疑难病中,正确地实施方证立论法式,方可体现“用药如用兵”之大道。如通过症(症状)而知病因、病机,这叫“识症”,又叫“辨症”。再通过识症而知其“证”,这叫“辨证”,于是就有了立法、选方、用药之法式,于是就形了“方证立论法式”的应用过程,当然这个“法式”不是机械的套式。盖因复杂的病因病机,故临床上会出现众多的症候群,于是就有了几组症状形成了多个“证”,从而就相应地有了众多“方证”,也同时有众多“处方”。于是有了“合方”的临床处方的结果,这种方中有方的应用,在兵法中这叫“连环计”,又称“连环套”。而以主要病症、或主要病机核定病名,这叫“辨病”。如对疑难大病,一个病人西医可几个、或十几个、或几十个诊断,所以中医就不是常规的一、二个方证可应对的。一部中医发展史,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而出现不病症,而有了相应的的方剂,这些宝贵的经验,在《实践论》中叫间接经验。我们“学而时习之”,在临床中就有了很大的习用空间。这在《伤寒论》中就有了“合方”的应用法式。如,有小柴胡证,又有桂技汤证者,于是就有了“柴胡桂枝汤”之方证应用。再如后世方“柴苓汤”,是具有经方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之用;柴胡四物汤是具有经方小柴胡汤和时方四物汤两个方证。再如在抗击“新寇肺炎”中取得良效的“清肺排毒汤”,我们可称其为“清肺排毒汤证”。方有二十几味药,官方的解读是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化裁而成,我细辨析之,有十八个小方证之多。所以方证的几多,用药的多少,是由病因病机的多少而决定的。如仲景方中有一味的“猪肤汤”,有两味药组方的“栀子豉汤”、“桔梗汤”、“猪膏发煎”,还有二十几味的“鳖甲煎丸”、“薯蓣丸”。有的病人有病看西医,重病又被西医“推手”了,让出院回家。家人想到了中医,有的病人住院有二十、三十几个诊断,就是“神仙”也无回天之方,错失中医介入的最佳时机,也是些可悲的事。
2、关于柳氏医派临证大法:“柳氏方证立论法式”在临床应用中,尽显“大开大合”之宏观气势!用蔡剑前局长的话说:“大气!有大局观。”综观其处方用药布局,一味药之方不显少,如独参汤、丹参散、都梁丸;而几十味药之剂不谓大,如鳖甲煎丸、薯蓣丸、益元系列方。均展示其理、法、方、药井然有序,尽现其辨证论治之机杼慎密,机圆法活而尽显灵动,而又中规中距不落俗套,此即有其病必有斯方之谓也!所以习本派之术者当为之规矩绳墨。可阅《柳氏方证立论法式与临床》(待版,已进行过讲座)。
3、关于“病机四论”临证应用:当然“病机四论”是要放在“内伤性疾病”或“内生五邪”所致疾病的范畴。若六淫所致外感热病及外伤等不内外因所致之疾病就当“另有别论”了。“虚损论”先是从肾元为主轴的系统观展开,即肾阴(肾精)、肾阳(肾气)与其它脏腑及经络的关系,即相关性或谓相互联系的原则来选方用药,方可达到“用药如用兵”的深度、宽度和高度,即“韩信用兵多多宜善”的效果,而不是相类药物的堆加。对柳氏医派之处方,或单味方、或合方(复方),要有“三必”和“方证立论法式”根基的人方可解读。此亦是同学们跟师学习之要点。有“三必”和“方证立论法式”的根基,方可达到“机圆活法”的境界。这种“灵气”,或称“灵感”,是在大量的知识思维的积累和“活化”方可产生的,所以当是医者一生永无完结的修为。而求其次只能是学柳氏医派之家传方、师授方了。若只是注重了后者,则难成大器。方药的应用是如此,而针灸推拿也是如此。
四、结语
我这人好象从远古几次“穿越”到今天,丢不了“三礼”(《周礼》《礼记》《礼仪》)“三行”(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的教条,既做“经师”著书立说,释难解惑;还“好为人师”,很少对大家表扬!话说你传承的怎样,这在于你自己的学识,评判的话语权在“处方知”,我尚不具“神奇”之技,所以从未说过“包治”什么病!尚有众多的“未解”、“未别”、“未明”、“未彰”的医学知识,所以学无止境,这也许是家父吉忱公从未对我表扬的原因吧!
以上表述,虽是以“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柳氏医派学术传承人”为文,实则也是表述了我从医的一些感悟,也许对同学的学研和临床医疗有所启悟。这也是为文的期盼。
202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