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任帅花:柳氏交会八穴摩方治脑瘫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6-12 22:53:06

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术“交会八穴摩方”

在治疗儿童脑瘫中的应用

任帅花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根据脑瘫的临床表现不同,可以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混合型的临床表现是两型或者两型以上,比如: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痉挛型与共济失调型等。在20122013年我国通过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对分布于中国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的12//自治区320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脑瘫发病率为2.48‰,各类脑瘫中痉挛型占55.45%,不随意运动型占9.28%,强直型占2.25%,肌张力低下型占14.05%,共济失调型占6.27%,混合型占12.67%。我国青海省脑瘫患病率最高为5.40‰,山东省最低为1.04‰。

脑瘫的康复治疗除了现代医学的运动、作业、言语、感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技术以外,中医适宜技术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术辨证分四个证型分型论述。除此之外还从六个证型辨证施药;根据运动障碍的不同,从15个临床兼证施针。除此之外还有灸治法、罐治法以及药物外治的熨、渍、熏、膏摩等治疗方法同用。今天主要介绍的是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术中的“交会八穴摩方”在治疗儿童脑瘫中的应用。交会八穴摩方适用脑瘫病的任何证型。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在临床上这类腧穴多有治疗所交经脉的病证。而今天谈的交会八穴是指八脉交会穴,是古人根据腧穴的主治特点,认为在四肢部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它们具有主治奇经病症的作用,临床中,既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比如督脉的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可以取通督脉的后溪穴。同时也可以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可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阳维维于阳”,维系所有阳经;“阴维维于阴”,维系所有阴经;带脉“约束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诸经脉;督脉“总督诸阳”,任脉为“阴脉之海”等。同时,可以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而且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八个穴位对治疗疾病各有特点,并且在本摩方中,每两穴配伍在治疗各型脑瘫中各有特色,简单介绍一下: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

1)公孙伍内关:

公孙: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循行上至头,下至足,贯串全身,能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冲脉与胃、肾二经关系密切,也就是与先天、后天均有关联。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厥阴心包络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脉可“维络诸阴”。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两穴相伍有调心脾作用,用于脑瘫肌张力低下患者。

2)足临泣伍外关:

足临泣: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足少阳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约束纵行诸脉。

外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

两穴相伍,有调达枢机,疏肝利胆,通利三焦作用,适用于手足徐动型、震颤型及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

3)后溪伍申脉:

后溪: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申脉: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为阳跷所生,为八会穴之一。二穴相伍,为头痛,痉病,痫证常用方,同时用于痉挛型、强直型脑瘫患儿。亦适用于痫证昼发、易受惊吓的患儿。

4)列缺伍照海: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列缺有宣通肺气,育养阴脉作用。

照海: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穴,为阴跷脉所生,有维络诸阴的作用。

列缺伍照海,有通营卫,运气血作用。而且两穴又分别通于任脉、阴跷二脉。两穴配伍,是治疗咳喘,肺痿,肺胀,肺痈的常用方,也适用于肌张力低下型、手足徐动型及震颤型脑瘫患儿。同时适用于痫证夜发者。

八穴合用,达到通达奇经,调补气血,疏经通络,止痉定搐,起痿除痹的作用,除了适用于各型脑瘫外,还可以用于痿证,痹证,痫证,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