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访谈】王爱荣:医经学派针灸术治疗颈性眩晕
眩晕的概念: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所以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多是由于颈项部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等发生的问题,导致椎动脉血流障碍,大脑血供不足,从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患者的眩晕症状多在颈部或头部活动时诱发,发作时患者还可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对眩晕的概括:《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说法,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张景岳有“无虚不作眩”的理论。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角度阐发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并指导着临床实践。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病机比较复杂,但是归纳起来可分为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如肝阳化风、肝火上炎都可引起眩晕,这种情况以中年人为主要发病对象,因为这部分人工作生活压力相对较大,事情多,脾气大,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现肝阳化风、肝火上炎,引发眩晕。再一部分人就是脾胃虚弱的,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引起气血生成不足,使脑髓空虚引发眩晕,脾也为生痰之源,脾虚的人体内湿气大,湿聚成痰,痰湿粘腻阻碍清阳上升,也会引发眩晕,这种眩晕的特点就是眩晕的同时伴有头沉头大,头上像似被布包着的感觉。
中医对眩晕的治疗:中医对眩晕的治疗有很大的优势,方法也比较多,比如中药内服、外敷、推拿、针灸、艾灸、刮痧、拔罐、压耳穴等多种柳氏复健技术,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中指出急则治标。意思就是当病人出现了比较急、比较重的一些症状时,先治疗这些症状,这些急重症状缓解后,再治疗本病、原发病。如臌胀病人包括肝硬化腹水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难受,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的时候,先通利二便,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病人不遭罪了,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这就叫急则治标。那么对于眩晕的患者来说,特别是颈性眩晕,发作时也挺遭罪的,头晕眼花,不敢睁眼,恶心呕吐,耳鸣,出汗等。其实临床中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夜间发作的患者,有不少人都打120到医院进行急救。若自己能掌握一定的针灸推拿知识,或许就不会这样紧张和难受了。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今天跟大家介绍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大家首先记住两个穴位风池穴和列缺穴。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一个穴位,在风府穴外侧,当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内经》中有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的记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太阳经走表,是敷布阳气卫于外,所以为开;阳明经走里,受纳阳气以支援内脏,所以为合;少阳经在半表半里之间能转枢内外,所以为三阳经之枢。太阳的开,阳明的合,全赖于少阳的枢,枢机调达了,则开合有度,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所以在颈项部的少阳经的风池穴具有调达枢机、解痉息风、解热止痛的作用。针灸或按揉风池穴可以治疗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头晕、头痛项强。列缺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经穴,它的身份除了是五输穴中的经穴以外,还是肺经通往大肠经的络穴,还是肺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他更是四总穴之一,四总穴歌诀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意思是胃肠有病,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项部有病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颈性眩晕与头项寻列缺是相互对应的,所以不管是颈椎病难受还是头晕头痛,都可取列缺穴施术治疗。对于治疗颈性眩晕来说,列缺穴发挥的是远治作用,风池穴发挥的是近治作用。大家或身边朋友在生活中若突发颈性眩晕,不放试试这两个穴位,我在临床中遇到好多颈性眩晕的患者,辨证运用头晕刺方、清潜肝阳刺方、补气养血刺方、豁痰止眩刺方等大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针灸疗法大部分人还是可以应用的,但对于晕针的患者,或者对针特别恐惧的患者,不建议应用。因为过度紧张会影响疗效。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天突发颈性眩晕,我给他扎针的过程中,他对象就在旁边看着说,哎呀怎么我紧张得手都出汗了,你疼不疼啊,我朋友说,不疼,这个感觉还挺舒服的,比头晕不知强多少倍。你看他这种对治疗的顺从性,对疾病也是有益的。我们柳氏医派的针法与其他大部分学派的不同点是不留针,或者说是留针时间很短,很多学派的针法是留针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所以对患者来说,可能5分钟以前是别人扶着进来的,自己站不住,5分钟之后或者更短时间内头晕消除了,或明显减轻了。
【链接】王爱荣,中共党员,山东莱阳人。师承著名中医学家柳少逸、蔡锡英教授。副主任中医师,柳氏医派第三代传承人;执业中药师,康复治疗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理事,烟台市复健脑瘫科研所研究员;齐鲁医派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中医药特色技术主要传承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技术提升项目—“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术合柳氏膏滋方治疗儿童脑瘫”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