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王永前:柳岸清新,山高水长——在柳少逸老师回馈家乡著作捐赠仪式上的发言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5-26 05:43:17

   【按】2018年4月15日,业师柳少逸先生回馈家乡,将自己的三十余种三百余册著作捐赠故乡栖霞,栖霞市副市长及文化馆、图书馆的领导出席仪式,我应邀发言介绍柳老师的业绩,兹为当时发言稿。   

    柳少逸老师(右五),左五为栖霞市人民政府卢国栋副市长


    柳岸清新,山高水长

    ——在柳少逸老师回馈家乡著作捐赠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卢副市长,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感谢栖霞市府领导让我来介绍柳少逸老师的业绩。下面我将我所见到的,及国家对他的认可,社会对他的评介,作一汇报。

柳少逸老师,受业于其父柳吉忱先生,1963年在栖霞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受业于其学师牟永昌先生6年,尽得两位老先生真传。并于1972年加入中共共产党。1973年调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工作。其间于1987年受山东中医学会委托创办中医教育;2010年创建莱阳复健医院,从事中医工作至今已逾56个年头。先后出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心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泰山医学院、济宁医学院教授。

柳少逸老师以教授育人和治病救人为己任,坚守“先生”的职业信仰,其医术和艺术成就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大医精诚,著书立说,为业界大医典范

柳少逸老师从医56年,善于总结临床经验,主要著作有《五运六气三十二讲》、《经络腧穴原始》、《<内经>中的古中医学》、《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柳吉忱诊籍纂论》、《牟永昌诊籍纂论》、《柳少逸医案选》、《柳少逸医论医话选》、《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伤寒方证便览》、《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推拿传承录》、《<扁鹊心书>灸法讲解》、《<内经>针法针方讲记》、《中医外治法荟萃》、《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少阳之宗》、《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中国象数医学荟萃》、《中医口腔病讲稿》、《金匮方证便览》、《成人推拿讲稿—医经派传承录》、《杏苑耕耘录》、《回春集录》、《柳吉忱<本草经>讲稿》、《柳吉忱<伤寒论>讲稿》、《柳吉忱<温病学讲稿>》、《柳吉忱<内经>讲稿》、《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系列6辑、《柳少逸书法陶刻集》系列等30余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系列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悦读中医之星评选活动“最受欢迎的十大中医药好书”,及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类二等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高级主任编辑肖培新先生如此评价柳教授。他说:“柳老师其学也精,其德也大,身为布衣,时刻为中医大业计,可敬!敬佩之心,十书可鉴。”并题联“医术广布有薪传,仁心大彰可褒扬。大医精诚!”

二、身体力行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医学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柳老师心系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倡导“医疗技术的提高,首先是学术水平的提高”的学术理念,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和举办中医学术活动。先后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莱阳市圣惠职业中专,先后培养各类专业人才5800余人。并于1992年开创了我市外向型教育之先河,为日本森竹医院成功带教中医研修生。因其对教育的卓越贡献,山东省政府授予其“民办教育先进个人”,并记“二等功”。烟台市民政局授予其“烟台民间模范”称号。烟台电视台专门制作专题片《中医柳少逸》,在中央电视台和美国62频道、北美卫视频道展播,以弘扬中医药文化。

作为中医学术带头人,受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的委托,先后主持召开了“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国象数医学学术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学术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齐鲁名医学术思想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疗法学术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学术发展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海洋药物与中医临床学术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保健学术研讨会”、“山东中医药学会地方中草药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等十次专题学术会议,及山东中医药学会半岛中医药专业委员会暨山东中医药学会中青年中医读书会十二次学术例会,为山东省的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古稀之年,仍然活跃在学术论坛上,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学术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前局长蔡剑前评介柳教授,“柳少逸,人长得大,心胸也大,有大格局,能成大事,大中医也。他对山东中医的贡献是巨大的。”。

三、创建中国象数医学学科,创立中医病机四论体系,发展柳氏医学流派。

柳少逸老师根据中医学的内在规律,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构建了以天人相应的系统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为学术思想的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并在太极思维的基础上,并通过大量的医学实践而建立了病机四论体系: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疾病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该理论是至今为止,中医认识和治疗慢性内伤性疾病的思辨纲领。

对此,原卫生厅副厅长张奇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少逸大夫幼承庭训,长有师承,加之奋志芸窗,尽得其父其师真传,从而形成柳氏学术思想体系,是柳氏医学流派集大成者。”

四、医术、艺术兼修,花甲之年投身助残献余热。

柳少逸老师的医学成就可谓登峰造极,国家级出版社近三十部医学专著公开出版发行,还有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并缔造出一个有影响的医学流派——柳氏医学流派,更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临床医疗基地;书法艺术虽为业余爱好,修为也不输专业;书法陶刻深得荣宝斋赏识青睐,书法与陶刻结集出版。对此全国著名书法家王登科先生给予高度评价,“柳少逸先生俨然集医者、教育家为一身的中医名家,且桃李遍布、著作等身、影响深远。能将几十年之书迹手泽及刻契之作结集付梓,此为流布文明,传承大统的大好事,正乃吾国文化愿景之所在矣。”

柳少逸老师不但注重医术、医术修为,更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责任,花甲之年应莱阳残联党组邀请出任康复中心主任,毅然为残疾人事业倾己所有。说道助残,烟台市残联于坤理事长说,“柳校长做的这些事和对社会的付出,说明柳校长不是一般的人,他是社会的宝,是国家的宝”。

谈到柳老师,国家卫生部赵来喜处长对我说,“你们柳老师,既是一个中医学家,又是一个书法家、艺术家、哲学家,更是一个大学问家。他既是中医人的骄傲,更是你们山东人的骄傲!”。

中国中医药报社主任记者周颖称赞柳老师,“其学养、视野、境界、人格、气度让人不能望其项背;熟稔经史子集,深谙传统文化;扶贫济困积德行善,淡泊名利培育后学;无怨无悔挖掘中医宝藏,我行我素开创柳氏体系新路。求索创新砥砺前行,创出中医领域多个第一;好学静思墨染流年,多篇著作填补行业空白;难忘父亲和师长养育教诲之恩,整理出版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饯行孝道。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保持一颗淡然、坦然的平常心。”

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个将患者、疗效、管理,与生命、生活、责任完美结合,诠释行业的匠人精神和不懈追求的栖霞人,一个将传统文化、专业标准、细节品牌,力求至善至美的栖霞人!一个具有不同凡质和独特魅力的栖霞人!

谢谢!

                莱阳复健医院   王永前

                  2018年4月15日

【链接】背景故事


       柳少逸老师是山东栖霞东林人,出身于耕读世家,13岁随父外出求学,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回到栖霞,在县医院工作了7年。其父亲柳吉忱曾是栖东县医院院长、栖霞县医院业务院长,又是先生的老师;栖霞县医院中医科主任牟永昌老先生,是先生随师6年的学师,先生一直感念他们把终生所学悉数相传,先后将老师们的病案、教案整理出版:计有《牟永昌诊籍纂论》、《柳吉忱诊籍纂论》、《柳吉忱<本草经>讲稿》、《柳吉忱<内经>讲稿》、《柳吉忱<伤寒论>讲稿》、《柳吉忱<温病学>讲稿》等。

        1970年,响应毛主席6·26指示,同县医院一班人,到亭口分院工作了3年,并于1972年光荣加入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医院党支部书记高志远、院长于清两位老同志。至于这两位老人我无缘相见,但先生经常提起,也算耳熟能详了。但凡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提供过帮助的人,先生总是念念不忘,总以谋求回报于人。

        “栖霞的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栖霞的党组织培养了我!这些往事一生在我脑海里永不晦暗!”这句话是先生由自内心发出。因此朋友圈熟识他的人对先生的评价是:大义、大孝!

        先生是一个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的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栖霞的山青,栖霞的水甜,栖霞的人好,走遍天下,不如老家栖霞!”是他对家乡融入血液的情感。1992年应日本国邀请赴日讲学,对方许以高薪留日,先生不为所动,毅然回到家乡!当大家问起这件事,“你怎么回来了”时,先生说“回国是件很正常的事,因是国家和党培养了我。俗话说树往上长,根朝下扎。我的根在中国,中医事业的根在中国,只有扎根在祖国,才会根深叶茂”。

        先生大忠之人也!忠于家乡、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

        医生治病救人,教师教书育人。先生既是一个医生,又是一位教师。先生说,在中国古代这两个职业是同一个称谓——“先生”,“先生”是一种职责与担当。

         先生一生恪守家训“认真读书,老实做人”,职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著书立说,作学问。几十年来的辛勤耕耘,收获颇丰,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其出版发行了“柳氏医学丛书”,其所建立的中医学科和医学流派,也被业界称为“柳氏医学流派”。这个学术体系和流派的根就在其家乡栖霞,源头就是其蒙师柳吉忱、学师牟永昌两位前辈的学术传承,和先生在栖霞从事中医工作十年的学术积累。

上山采药、识药、辨药,是先生每年的必修课。泰山、蒙山、沂山、峄山、鲁山、牙山、方山、崮山、凤凰山、昆嵛山,他几乎跑遍了山东大大小小的山。山上的一草一木在先生的眼里都是宝贝。

        先生的诊室里挂着各种常见常用药用植物的图片。每逢处方中的药物可就近采集时,他总会告诉病人照着图片上山去采点。先生的这种做法,有些人能接受,有些人并不愿意接受还嫌麻烦,还有的人感觉这个老中医有点“怪”,开医院这样做怎么赚钱呢?

        其实对于先生的这一做法我最能理解。在先生的眼里,从事医疗工作其终极目的绝对不是赚钱,毛泽东老人家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理念先生高度认同。所以复健医院的办院宗旨就是毛爷爷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也是先生亲自确定的。

        先生经常对我们讲起他早年从医的一些经历。早年他在家乡栖霞县医院工作时,一天适逢赶集日,病人比较多,他中午下班时就接近一点钟了,在取药窗口遇见了上午排在一、二号看过的两位老年病人。早早看过病了怎么这么晚才取药?先生满满的疑问,遂向前询问。原来这两位老人都是手头经济不宽裕,先看完病处方后,再到集市上卖口粮、卖鸡蛋筹钱后再回医院抓药的。

        早年的这段经历深深的烙印在先生的心上。以至于他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中极少使用贵重药。为他侍诊的医生都知道,处方开就后,先生总是反复斟酌,精简到“少一味不行,多一味也不行”的严谨程度。

        先生大仁之人也!

因此,就有了2018年五月,先生将自己的著作三百余册捐赠家乡一事。

柳少逸老师的陶刻钟鼎文作品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