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蔡锡英:永在心中涌动的黄垒河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5-21 09:56:33

      【按】作者蔡锡英老师,女,1954年生,柳氏医派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与柳少逸先生共同发展完善了柳氏医派的理论和学术架构、医派文化和学术思想,是柳氏医派的领军人物。从医近半个世纪,活人无数。蔡老师对妇儿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病等疑难病尤为拿手,经她调治的不孕不育夫妇多能实现孕育产子的梦想,更为可贵的是从不用一粒激素药!蔡老师的助孕经典处方,被学生们称为“产蛋方”,疗效卓著。蔡老师擅长疑难病的论治,倡导“大辨证、辨大思维,将太极思维发挥到极致,广泛运用到疑难病的临床辨治中,本号推送的文章“莱阳行记”中,“助孕如种地论”,作者汉敬德曾有切身的记述。蔡老师对各类肝病、过敏性疾病、糖尿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多出有制之师,疗效满意,有无数肝硬化乃至腹水、肝癌的病人经蔡老师调治后获得新生。蔡老师特别强调:临床慎用激素、抗生素、止痛剂! 

       蔡老师的座右铭是“为患者真诚奉献每一天”。近古稀之年仍每周坚持三次(每周一三五上午门诊医疗和临床带教,有《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少阳之宗》《杏苑耕耘录》《回春集录》《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柳氏抗癌用药式及药性解三十三讲》《蔡锡英医论医话选》(待版)等结集出版,被业界誉为“当代鲍姑”。

       蔡老师不但精于医,文学功底尤为深厚。既精通古汉语,也熟谙现代文学。散文、小品文有感而发,如信手拈来。读蔡老师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总能不知不觉进入到文章意境中。正如其高中同学所言,“(读蔡锡英老师的文章)使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暖春沐浴春风中。如同长江水一样清净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对家乡的爱是真诚,对青葱岁月的记忆如此的清楚,都是满滿的正能量。读后如大热天吃了根冰棍一样舒服。”

        故而分享蔡老师近作回忆家乡黄垒河的文章,以飨读者——        

(黄垒河)

永在心中涌动的黄垒河

作者:蔡锡英

       黄垒河,在我的故乡文乳交界处,河东是文登,河西是乳山。我的家乡东浪暖就坐落在黄垒河东岸近黄海处。

       我虽然离开故乡至今已近五十个年头,但是每每想起那故乡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那故乡的黄垒河,心中总会涌动着思乡的波浪,泛起记忆的涟漪。

       风舞水面起暖浪,黄垒河畔好风光。

       家乡的黄垒河,虽然比不过长江的气势恢宏;也没有黄河的波澜壮阔。但是她是我儿时温暖的陪伴;又是深刻在我脑海里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常久记忆。

      小时候,黄垒河水清净透彻,一望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着;蟹儿,扎堆成行,在河边自由地爬来爬去;微风吹来,河水波纹涟涟,使倒影在水中的岸景和河边的洗衣女们,摇摆不定,让人产生神秘感。那真是一副刻画在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图画。

       记得小时候,坐在河岸边妈妈常用来搓洗衣服用的石头上,把脚伸在水里驻足不动,不一会儿那些可爱的小鱼儿,就会悄悄的亲吻你的小脚。使人痒痒的,那个中滋味,从脚底传导到心里,宛如入仙境般的舒服。

      当站在浅浅的水中,脚边的沙子被河水冲走后,在你的脚边脚底就会有许多小河蚌被冲涮出来。那绿色的小河蚌,常常让我爱不释手,手捧一会儿,看一会儿,恋恋不舍的再放回水中。小心里想着,我做了一件善事儿,顿时对自己起了敬意。

      黄垒河的水,是富水。记得那时候父亲每个中午都能从河里摸回来许多又肥又大的河蟹和河鱼。那时候,特别是夏季麦收后丰水期,爸爸在劳作之余,带回来的河产,差不多让我们全家每天都可吃到美味。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包的鳝鱼饺子,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妈妈制作的蟹酱,是我今生吃到的最美味的东西。

      制作蟹酱,其过程比较麻烦。妈妈先会把河蟹放在一口大水缸里养几天,等它吐净肚子里的脏物后,就和着一定比例的黄豆,在水磨上磨细,然后撒上盐,在缸里捂着,等着蟹酱发酵。夏秋季用不几天那香味就从缸里溢出,放学回来,满院子香味扑鼻,馋得就想马上吃到。

       黄垒河,河沙像金样黄,没有一点杂质。只因是被黄垒河水,冲洗了几生几世,才冲洗净的。我喜欢把湿了的脚,犁在河滩上的沙子里,顷刻即可干净利落地穿上鞋子,比毛巾擦拭还快还干净。

       晴天白日下,在黄垒河边,那些一面聊天,一面洗衣服的浣妇们,将洗好的衣服放在沙滩上,用不了吸一支烟的功夫,就可以收拾起已晾干的衣服回家了。

       黄垒河的两岸,那更是风景无限,美不胜收。

       春天的河滩,一片葱绿。记得最有趣的,是孩子们在草滩上拔“宅人”。至今弄不懂这个茅草根的花穗为什么叫宅人。可能是这个活动叫“摘英”吧。那“宅人”嫰的时候,里面那毛茸茸的花絮很甜有汁,老了就不好吃了。孩子们有的拐着小篓子,有的干脆就揣在口袋里,真的是又开心又饱了口福。至今看到那“宅人”,还是忍不住要拔起来,能不能吃,都会填到嘴里嚼几下。那感觉就像又回到了儿时。

       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小花,开遍草滩。其中,那金黄花蕊艳丽五瓣的玫瑰花,一大片一大片地在春风里盛开。那香味,三里远都可闻到。

       蜜蜂,匆匆忙忙地飞舞在花丛中,勤劳地采着花粉。那情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会让人心醉。

       玫瑰花蜜,是我吃过的最香甜的蜂蜜。那也是偶然所得仅此一次,不记得是几岁时,咳久不愈。东邻的风桓老爷爷家里养着蜜蜂,慷慨地给了一些蜂蜜,妈妈用这蜂蜜冲了蜜水,喝了几次咳疾就好了。那蜜中淡淡的玫瑰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以后,也试着吃了民间和名牌厂家的很多种蜂蜜。再也没有找到那时的感觉,再也没有吃到那样甜美的蜂蜜。

       儿时与玫瑰结下的玫瑰情结,直到今天不能淡忘。去年搬了新家,新家的门口什么所谓的名贵花草也没栽,全部栽上了从老家表叔院子里移过来的玫瑰花。这不仅是儿时的玫瑰情结,也是家乡的味道,是最美的记忆,是黄垒河的牵绊。

       夏天的草滩上,更是百草繁茂,百花争艳。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一望无际的苇子,繁茂的生长在黄垒河两岸。东南风吹来,绿波荡漾,那苇子的花穗,比“宅人”大,味道堪比“宅人”。

       夏天的晚上,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吃了晚饭天擦黑的时候,黄垒河那大草滩上,就开始回响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一种叫“地黄”的小生物,成了我们的战利品。孩子们有的手里拿着一截树枝,有的拿着扫把笤帚,哪里有地黄飞起,哪里就有开心的喊叫声。

       那里啊,笑声和喊叫声此起彼伏,响彻大草甸子的夜空。

       每天晚上大家都会收获满满。把捉到的地黄拿回家,让妈妈在锅里给炒熟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就能享受到美餐了。

       离开家乡至今,打听过很多人,在别的地方从没听说过这种生物。可能是在那个物质贫乏营养不足的年代里,上天对黄垒儿女的特别眷顾吧。

        秋天,黄垒河的大草滩上,芦苇擎着狐狸尾巴一样的芦苇花,在秋风中摇曳着。那白絮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在大草甸子上空飞舞着,慢慢地飘向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冬天来了,经过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黄垒河畔的植物,到了收割的季节了。全村的人,聚集在大草滩上,挥舞着镰刀,分割着大自然馈赠给黄垒人的礼物。小的杂草,补充燃料的不足;有一种叫“被草”的宝贝,用它做的屋顶,抗腐保暖,是建造老房子和修缮老房子不可多得的优质建材;还有那大片的像小竹竿似的苇子,是老家建造房屋内部屋顶的唯一选材,几百年,久经风雨,不烂不腐。我走了很多地方,再也没有见到像黄垒河畔那样大片的苇林。

       空闲下来的时候,我常想,我常想为什么黄垒河畔的姑娘,长得白皙漂亮;为什么黄垒河畔的小伙,都健壮英俊?答案:那一定是黄垒河水和黄垒河奉与的美味,给润泽滋养的结果!

       哦,东浪暖,我爱你,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黄垒河,我爱你,我那心中涌动的母亲河!

       无论我在哪里,无论第二故乡如何美好,我都永远不会忘记,我是黄垒河的女儿!

                                             (2021年5月20日写于莱阳)

2016年4月14日文登同学莱阳聚会·蔡锡英老师(右一)

2016年4月14日文登同学赏梨花·蔡锡英老师(前排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