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简括歌
柳吉忱
浮沉指下分轻重,迟数至息来分清,
弦紧必需力中寻,洪滑形态要细分,
促结代脉均歇止,细小短弱如蛛丝,
沉弦无力微小短,均以久病虚弱论,
脉显细小气息弱,气血双亏身体虚,
浮而无力为濡脉,湿著肌腠不得越,
洪大触指体热壮,寒邪束表正气亢,
肝强脾缓是正理,洪脉热盛阴液伤。
注释:正常现象,脉来缓和,不浮不沉,一息四至,脉分三关(寸、关、尺),又分九候(浮、中、沉),即每部脉中在切诊时分轻按、中按及重按三种取脉之法,故俗称谓之三关九候。诊病时主要脉证合参,切勿忽略从事。
【注】本“脉象简括歌”及注释选自《柳吉忱中医诊疗俚言歌》,为柳吉忱公遗著。经考证,系先生为课徒需要而编诀。包含了“脉象简括歌”、“脉法指掌四字诀”、“寸口脉象口诀”、“辨舌口诀”、“经络七字诀”等内容。最后汇辑时间为1981年5月,先生时年73岁。
【链接】
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简介
柳氏医学流派是由李兰逊、柳吉忱、柳少逸、蔡锡英等及其门生几代人经过近二百年的辛勤耕耘,深究博采,融合会通,传庚接续,不断总结完善发展起来的医学派别。该流派发源于山东栖霞,成熟于莱阳,以烟台为主辐射全国。其理论体系完善、临床方法成熟、知识结构全面(“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
其传承脉络清晰有序。以流派集大成者柳少逸为主线,其业师(即其父)柳吉忱,师承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其蒙师牟永昌,师承其父晚清秀才儒医牟熙光;其学师陈维辉师从儒医徐养浩,有着世医形成和师承脉络双重特点的学术渊源。
其学术特点具有“天人相应、崇尚经典、内外并治、针药兼施、临证以方证立论”五大学术特点。有取法乎上,筑基国学;以道统术,谙熟经典;天人相应,形与神俱;古今贯通,中西兼容;四诊合参,首重色脉;三“辨”合一,治病求本;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杂合以治,四“方”交融八大亮点。
其学术思想概括为“三观”、“四论”、“一法则”。“三观”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四论”即老年、退行性病变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病变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一法则”即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
其学术架构由“中国象数医学体系”、“内伤性疾病病机四论体系”、“太极思维临床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复健医学体系”及“柳氏方证立论临证体系”等五大创新性体系组成。
中国象数医学:以医道——医术——医学(狭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内伤性疾病病机四论体系:由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病变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组成;
太极思维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是宗《内经》“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及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之理,在太极思维方法的指引下,运用医学系统方法,经广泛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的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中医复健医学体系:由复健内治法和复健技术两方面组成,复健技术又包含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术、医经学派成人推拿术、脑瘫病中医治疗康复技术体系、医经学派灸术、医经学派针术等。
柳氏方证立论法式:即以证统方,以方类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其代表性著作:见柳氏医派医著题录选录、柳氏医派学术论文题录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