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氏金水相滋平喘方在哮喘病中的应用
莱阳复健医院 李萍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不能平卧为特征。《医学正传》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故称哮喘。
本病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初发年龄以1~6岁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起病。哮喘发作有感触外邪或冷热刺激等明显的诱因,以冬春季节气候变化时发作为多。本病经积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获痊愈。但若失于防治,可反复发作,甚至遗患终身。
一、病因病机的认识
小儿哮喘的发病原因是外有诱因,内有伏痰。体内伏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诱因多为感受外邪,接触异物,饮食失调。
内因:素体肺、牌、肾功能不足,导致痰饮内伏是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小儿时期,若素体肺气不足,不能正常宣散敷布津液,留滞肺络则为痰;脾气不足,运化失司,则聚湿为痰;肾气不足,不能温煦气化水液,同时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土虚不运,皆致水湿停聚,凝而成痰。因此,素体肺、脾、肾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而为痰,痰饮内伏,形成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
诱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饮食失调,是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气候骤变,小儿衣着不慎,寒暖不能自调,感受外邪,肺失宣降,其气上逆与痰搏结;或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酸咸,或接触花粉、尘埃、油漆、绒毛、煤气等异物,刺激气道,均可使气机升降失常,引动伏痰,诱发本病。
二、柳氏金水相滋平喘方
组成:太渊、太溪、鱼际、肺俞、肾俞、膏肓俞、足三里。
方解:太渊为八会穴的脉会,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是肺经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具有补益肺气,调畅气机之功效。太溪: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肾经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具有补肾益精,纳气定喘之功效。二穴合用培补肺肾二脏真元之气,体现金水相滋之功,可调肺肾之气,纳气定喘。鱼际:手太阴肺经之荥穴,止咳化痰,肃降肺气。与太渊穴合用起到标本兼治之功效。肺经之背俞肺俞,肾经之背俞肾俞,无所不治之膏育俞。可培补上焦肺气,使得气有所主,同时培补下焦肾气,使得气有所纳,肺肾气充,则上有主,下有纳,气机升降有序。“人以胃气为本”,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健脾胃,调气血功效。有了后天之本相助,生化之源充沛。使水谷之精微上归于肺,而肺气充盈,体现“培土生金”之效。以上诸穴合用,补肺益肾,纳气定喘。[1]
三、验案举例
冯××,男,3岁,2020年9月26日就诊。
患儿家属代述,患儿近半年来频繁的出现感冒咳嗽,1月前感冒后一直咳嗽不断,伴有喘促、喉中痰鸣,活动量略大,出现明显喉中痰鸣伴喘促、气短,于莱阳中心医院诊为哮喘。现患儿喉中痰鸣较为明显,患者面色黄暗无光泽,身体瘦弱矮小,头发稀疏,饮食差,夜晚睡眠时盗汗、遗尿。右手指纹青紫。
辩证分析:肾元亏虚,肺失宣肃,五脏失和。
诊断:哮喘
治法:益元荣肺,益肾平喘。
处方:金水相滋平喘方化裁。
太渊、太溪、鱼际、肺俞、肾俞、膏肓俞、足三里、清肺经、膻中、推脾经、四横纹、板门、捏脊。
四、按语:此病案患儿肺、脾、肾三脏功能均不足,导致痰饮内生,每感触诱因,导致痰气交阻,阻塞气道,而反复发作。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失司,不能正常宣散敷布津液,留滞肺络则为痰。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水液不能正常不散,则聚湿成痰。肾气亏虚,摄纳不足,气逆而上。
给予金水相滋平喘方,补肺益肾,纳气定喘。清肺经,揉运膻中,有清宣肺气、利胸快膈、降气平喘之功,以解哮喘之候;推脾经、四横纹、板门,健脾益气,温阳化痰,以杜生痰之源;配合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