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陶器,乃用粘土烧制的器皿,最早的文字记载,首见于《礼记·月令》:“陶器必良,火齐必得。”陶器代替石器,始于新石器时代,著名的“大汶口文化”,为始于公元前4500年的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除石器外,尚发现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等器皿。“龙山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故又称黑陶文化。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赞誉“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现。”
陶器,在中国发展史中有一个很盛行时期,大约相当于传说中的帝尧陶唐氏。古代中国东方有一个很大的部族叫夷,古代众多的发明,如弓箭、陶、铁的制造,均源自东夷部族。胶东半岛为东夷文化发祥地之一。莱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唐虞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侯国地;东周及秦时为齐郡东境;西汉时为挺、邹芦、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治辖今莱阳、莱西、栖霞、海阳、牟平等域。自古即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1956年发现了莱阳于家店古文化遗址,经鉴定上部土层遗物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下部土层造物年代近似大汶口文化时期。它如杨家疃、泉水头、西富山、韶格庄、胡城、中古城、昌山、前河前、蒿埠头均为古文化遗址。韶格庄文化遗址年代与栖霞杨家圈遗址相似,属龙山文化时期;杨家疃文化遗址,陶器有鼎、罐、鬲、觚和大口瓮残片,年代包括邱家庄和大汶口两个类型;胡城佛岩山遗址之陶器残片,以手制大沙丘陶为主,次为轮制熏陶(黑陶),年代为岳石文化时期。故“轮制熏陶”当为黑陶文化之源。由此可见,莱阳及胶东陶文化源远流长,为东夷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柳氏制陶及陶刻文简介
柳氏制陶及陶刻文技艺是继承了栖霞市臧家庄镇东林村的柳氏黑陶制造、陶砚制造及陶刻而创新的一种新的黑陶制造及陶刻文技艺。在历经三百余年数代人的传承,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五代传人把黑陶制造和陶刻文技艺传给柳少逸。历经半个世纪的练习、改进、完善、提高后,2014年,以柳少逸为所长的莱阳市圣惠陶文化研究所在莱阳成立,把一个民间技艺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层次,并创作出近千件黑陶、红陶器物,陶刻古代器物铭文上万言。
柳少逸先生通过对中国文字史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字进程中,有在殷商时期盛行的刻在贝壳甲骨上的甲骨文,有在战国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铭文,有秦代石鼓文,汉代木简文字及魏晋时期流传最广的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骨刻文、青铜铭文、石鼓文、木简文字、岩石碑刻文字,都得以后世系统的研究。而惟独陶刻文字,因其地域局限,尚又无直接证据表明陶文与甲骨文之间的必然联系,且甲骨文早已确定是中国古代最成熟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或书体之一,因此现在研究陶刻文的人少之又少。
目前已经发现的陶刻文字主要分布在山东莒县与陕西临潼等处,以东夷民族的活动中心——山东为主。在莱阳的前河前村出土的陶盉上,就有陶刻图案,象字非字。
柳少逸先生为进一步传承家族制陶工艺,将单纯的民间制陶,提升到陶文化研究层次,于2005年出资建窑,创建“制陶与陶刻文工作室”,对黑陶、红陶、灰陶、白陶、黄陶、彩陶等制作烧制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在柳氏祖传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从器型到种类都进行大的拓展,种类有陶砚、陶印、陶筒及各种写意器型等。
柳少逸书法擅长金文大篆、魏碑诸体,尤擅钟鼎文。其以书法体撰写自春秋时期至今历代名医64人之名言,辑录成书《名中医名言辑释》。2014年,在莱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莱阳市圣惠陶文化研究所”,将柳氏家族最初单一的黑陶制砚篆刻工艺,拓展到制作、陶刻文研究、陶文拓片等系列工艺,且做到技术精湛。柳少逸将制陶工艺与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柳氏陶刻文艺术。
柳氏制陶及陶刻文技艺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宝库,将陶制艺术、文字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体现,被田村先生誉为“迈锡尼文明泥板文字的中国版”,有着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2017年被柳少逸先生故里山东栖霞市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东夷文化之杰作。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故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黑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华夏文化之龙脉。而莱阳圣惠陶艺苑及“莱阳市圣惠陶文化研究所”的创建,弥补了近代胶东地区陶艺制作之空白,而“陶刻字文化”(简称“陶刻文”),则丰富了陶文化之内涵。
彩陶
黑陶、红陶
仿古陶
仿古陶
2008年,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院长柳少逸教授秉承东夷古陶文化之精髓,与鲁东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王树春先生一起创建“圣惠陶艺苑”。于2013年又成立了“莱阳市圣惠陶文化研究所”。先期的作品,主要是传承柳氏先祖陶印、陶刻文及陶砚作品,及复制东夷古陶,有红、黄、灰、白、黑五种;后期的作品,力求创新,陶器有红、黑两种。王树春先生书画之作雕刻于陶器之上,柳少逸先生将甲骨、钟鼎款识、石鼓文亲手雕于器上,意在以陶器与陶刻文字相结合,构建陶刻文化艺术园地。
高温陶瓶
红陶梅瓶
黑陶、陶刻
彩陶结晶瓶
蓝水晶瓶
【注】以上红、黑、白之陶器及陶砚,均用本地区之泥土做原料烧制而成,亦为“陶苑”近几年之新作。加之陶器刻字,以“陶刻文”为内容,开创陶文化研究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