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抗癌系列谈(2)
【按】癌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柳氏医派创始人柳吉忱公即关注肿瘤的研究,并有《中药治疗食道癌胃癌的观察》及《黄药子酒治疗食道癌的临床研究》等论文。莱阳中心医院1973年扩建的中医科病房,在38张床位中设立了18张肿瘤床位。在先生的指导下,柳少逸、蔡锡英教授亦得以对肿瘤进行一定的研究。癌症病因复杂,机体反应差异很大。其发病规律,除共性外,也有其特殊性,且易复发和转移。初期邪正俱实,可任攻逐;实邪之伤,攻不可缓。中期邪实正虚,攻补兼施,扶正达邪。后期正气衰败,病邪渐缓,亟宜固守元气,匡扶正气。柳氏两代人在治疗肿瘤方面,积极研究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经验与思维积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防治肿瘤之大法,形成了柳氏特有的抗癌用药法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号立“柳氏抗癌系列谈”,分享柳氏医派的抗癌用药经验,以造福社会。柳少逸、蔡锡英老师合著的《柳氏抗癌用药式与药性解三十三讲》业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已于昨日跟读者见面。
柳少逸/蔡锡英:柳氏治癌之“理气导滞用药式”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概括起来是“气不和”与“气不通”。气不足或气有余是气不和的表现;气滞、气逆是气不通的征象。《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云:“忧思郁怒,气机不和,日久聚而成积。”说明了枢机不利,气不通是形成肿瘤基本的病理变化。
从临床角度看,肿瘤表现出来的各种“证”,常可见“气滞”、“气郁”之象。如胃癌、食道癌病人多见胸脘胀闷、嗳气、疼痛等症;肠癌病人多见下腹部胀痛、大便时里急后重等症;乳腺癌病人常出现肝区郁结、乳房胀痛等症;肝癌病人常见胁肋胀痛等,所以说气滞是癌症的基本“病因”和“病机”之一。
气滞为肿瘤的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气机紊乱的临床表现。因此,理气药的应用,是治疗癌症的大法之一。从表面上看理气药是在治疗肿瘤的“标症”,实际上是抓住气机紊乱致癌这一基本的病因病机,通过理气药物既能治癌,又能改善由癌细胞影响机体造成的多种紊乱状态。如乌药对小白鼠瘤180抑制率为44.8%;莪术前人谓之为“理气中之血”,现代研究证明对癌细胞核酸有一定影响,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肝癌的治疗中,理气药的应用范围更广泛。故此,在肿瘤治疗中,若能把握住气机协调程度,准确地使用理气药治疗肿瘤,名曰“理气导滞用药式”。
临床上常用的理气剂有:越鞠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半夏厚朴汤、乌药汤、枳实消痞丸等;理气药有:橘皮、青皮、橘叶、香橼、佛手、枳壳、香附、川楝子、大腹皮、玫瑰花、元胡、广木香、绿萼梅、九香虫等。
临床中又往往根据病情,予以适当的配伍,如气滞并血瘀者,伍以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气滞而兼痰凝者,伍以半夏、南星、昆布、海藻、象贝等化痰软坚药;气滞而兼湿阻者,伍以苍术、白术、苡米、茯苓等化湿渗湿药;若气虚兼气滞者,则伍以黄芪、党参、甘草、扁豆等健脾益气药。诚然理气药有化燥、伤阴、助火之弊,但配伍得当,则可防止上述副作用。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蔡锡英著《柳氏抗癌用药式与药性解三十三讲》。
另柳少逸、蔡锡英教授1993年合著的《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济南出版社,铅字,32k)本号尚有少量收藏,有意转让,有意收藏品读者联系本号,每册50元包邮(定价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