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秋采
周颖
2018年的秋天,山东半岛的胶东大地,油画般的绚丽色彩,让人怦然心动。天际下,秋水间,天蓝云飘;雁过长空,层林尽染;山野人家,村舍整洁;丘陵田园,硕果累累;遍地的庄稼,已成长为沉甸甸的禾谷,五彩斑斓的胶东大地,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绚烂的秋色,是自然万物生命圆融的底色,也是人生缤纷的成色。踏着秋色的落叶,迎着秋风,一位身材健硕、相貌仁慈儒雅的老者,与伴着他的同仁和学生来山中采集中草药标本。这是柳少逸从医55年里,每年必做的秋采活动。
其实,从小柳少逸对药柜上标明的中草药名称颇感兴趣,时常饶有兴致地浏览。父亲柳吉忱见状就对他说:“清朝名医赵学敏对中草药有这样的论述:‘一曰贱,药物不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去疾也;三曰便,山林僻邑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栖霞地处‘胶东屋脊’,境内群山盘桓颠连,沟壑跌宕纵横,中草药资源丰富,大可广采而用之。大凡病人,请医买药,花销较多,甚至债台高筑,人财两空。因此,历代名医皆强调‘医者仁心’,凡患者能采到的中草药,应尽量让其自备,减少开销。”柳少逸牢牢记住。
之后,柳少逸在国家医院工作了32年,1995年沉潜社区也有23个年头。在基层工作的这么多年,他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上世纪60年代,基层百姓普遍比较贫困。柳少逸体谅民情,每逢集日老早上班,忙不迭地处理病号,到中午快十二点才下班。
一次,他从中药房门前路过,发现一早就来看病的农村老大娘,还在窗口取药,感到有点纳闷。一问,才知道大娘当时没有钱拿药,看完病到集市上卖完20多个鸡蛋,换了七八角钱,才来医院拿了三剂药。
还有一次,一位大爷也是看完病不直接拿药就匆匆离去,单等中午临近吃午饭才回来拿药。撮药的职工越急着回家越要忙活,自然就不高兴。经柳少逸询问,方知其中缘故。原来大爷囊中羞涩,只好卖完半袋地瓜干,筹得近一元钱才急急返回取药。
柳少逸顿生恻隐之心。童年时代随二叔毓川公上山采药,又见证了父辈采用中草药用于临床,用偏方让患者少花钱、不花钱的做法仍记忆犹新。于是,他时常不让贫困患者挂号就看病,开处方时,凡是农村能找到的药物,就让他们回去寻找,就不用多花钱了。同时,他有了应用当地中药材治病的习惯。在基层工作的几十年,他坚持去采集中草药,走遍了山东的山山水水,一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是做成标本供教学所用。
他对病人融情入诚,病人对他尤为敬重。这使他充分体验到《物理论》中的“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用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的涵意,因之愈发尽心尽责救死扶伤,不让病人失望,每年的山中秋采就是其中之一。
“野外采药云为伴,良方度世心自闲。”从医后,柳少逸一直遵循清·赵学敏之训和父亲教诲,利用节假日,到崂山、昆嵛山、泰山以及栖霞境内的牙山、艾山,采集药草500余种,考究其功效主治,致力于地方中草药的临床应用研究。
他从药物的生长习地把握住其性能特点,以便恰到好处地用药。比如黄精这味药,过去用药模棱两可,有的用作补阴,有的用作补阳,孰是孰非,难下定论。他经过实地考察,见此药草大多生长在向阳坡,有抗衰老作用,就把它列为补气药。玉竹一直用作滋阴,原来他们大多生长在背阴坡。
有一次,他在栖霞亭口山上采药,一瞥眼,见前方有一片紫滢滢的山花,定神一看,哟,居然是罕见的大叶飞燕草。柳少逸知道,这味药对治牙疼有特殊疗效。这在胶东半岛属首次发现。此时,他已被稀有的中草药吸引,并沉浸在喜悦中,竟然忘了“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的古训,不慎一脚踩空,顿时身体滑向百米高的土崖下。幸亏没有大碍,只是衣服被撕破了。后来,他扯了根葛藤才下山。
柳少逸在从医的半个多世纪里,走遍了山东的山山水水,采集了数以万计的中草药。他将这些中草药制成蜡叶标本、中药饮片标本、生态药茶标本等,陈于一室,构成了中药文化展室,从而烘托了该院中医药文化的浓郁氛围。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2020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