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李萍: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在哮喘病中的应用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3-16 21:22:43

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在哮喘病中的应用

李  萍[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柳少逸教授在小儿推拿中治疗哮喘病的临床经验。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的肺部疾患。哮喘,是哮证与喘证的合称。哮是指呼吸急而喉间有痰鸣声;喘,主要指呼吸迫促。其发作严重时均可见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大凡哮证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哮喘包括心、肺多种疾病;狭义的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本文所要表述的系指后者而言。盖因素体肺、脾、肾三脏不足,气化失司,痰饮留伏而发病,故有肺气虚弱、脾气虚弱、肾虚不纳三证。

【关键词】哮喘;肺气虚弱;脾气虚弱;肾虚不纳。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不能平卧为特征。《医学正传》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故称哮喘。本病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初发年龄以1~6岁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起病。哮喘发作有感触外邪或冷热刺激等明显的诱因,以冬春季节气候变化时发作为多。本病经积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获痊愈。但若失于防治,可反复发作,甚至遗患终身。

古代医籍对哮喘记载甚多,金元之前,多列入喘门。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喘论》中首先记载了哮喘的病名,谓“哮喘专主于痰。”并提出哮喘的治疗病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则以攻邪气为急。《幼科发挥》指出:哮喘“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认识到本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

1、病因病机的认识

小儿哮喘的发病原因是外有诱因,内有伏痰。体内伏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诱因多为感受外邪,接触异物,饮食失调。

内因:素体肺、牌、肾功能不足,导致痰饮内伏是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小儿时期,若素体肺气不足,不能正常宣散敷布津液,留滞肺络则为痰;脾气不足,运化失司,则聚湿为痰;肾气不足,不能温煦气化水液,同时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土虚不运,皆致水湿停聚,凝而成痰。因此,素体肺、脾、肾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而为痰,痰饮内伏,形成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

诱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饮食失调,是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气候骤变,小儿衣着不慎,寒暖不能自调,感受外邪,肺失宣降,其气上逆与痰搏结;或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酸咸,或接触花粉、尘埃、油漆、绒毛、煤气等异物,刺激气道,均可使气机升降失常,引动伏痰,诱发本病。

2、本病在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治疗中分为肺气虚弱、脾虚气弱证、肾虚不纳三证。

2.1.肺气虚弱

临床症状:喘鸣有声,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语音低微,倦息乏力,自汗出,形寒肢冷,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证候分析:《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咳喘。”“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关于其致病之由,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云:“肺居五脏之上,升降往来,太过不及,或六淫七情之所伤,或食饮碍气之为病,是由呼吸之气,不得宣畅而生喘。”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谓。综观此证之病候,皆因肺气虚弱,肃降失司所致,诚如清·何汝夔《伤寒原旨》所云:“喘家其肺气必虚。”

治法:补肺固卫,豁痰平喘。

处方:清肺经,揉运膻中,摩肺俞、膏肓俞,运内八卦,揉天突、丰隆、中脘。

病重者,尚可加用“列缺膻中平喘方”。

方解:清肺经,揉运膻中,运内八卦,有清宣肺气、利胸快膈、降气平喘之功,以解哮喘之候;摩肺俞、膏育俞,揉天突、丰隆、中脘,可化痰结之证。

“列缺膻中平喘方”,由揉摩列缺、膻中、肺俞、丰隆、中脘、尺泽组成,可益肺平喘,化痰止咳,为治肺虚失宣而致哮喘病之效方。

2.2.脾虚气弱

临床症状:呼吸急促,喘鸣有声,咳而痰多,脘痞纳呆,面色欠华,大便不实,形体消瘦,倦息乏力,舌淡苔少,脉缓而弱,指纹色淡红。

证候分析: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云:“脾胃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云:“脾虚而失生化之源则喘。”盖因脾虚不能生气,则化源不足,故面色欠华,形体消瘦,倦息乏力。脾失健运,故见脘痞纳呆,大便不实。古人云:“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源。”运化失司,则聚湿成痰,痰浊上泛,故痰多而咳喘。

治法:健脾胃,司气化,化痰湿,止咳定喘。

处方:推脾经、四横纹、板门,摩中脘、食窦,揉脾俞、肺俞、丰隆,运内八卦,赤凤摇头,飞经走气。

方解:推脾经、四横纹、板门,揉脾俞,健脾益气,温阳化痰,以杜生痰之源;摩中脘、食窦,运内八卦,以除痞消胀,利肺气,而解“膹郁”;揉丰隆、肺俞,施赤凤摇头、飞经走气法,以除痰壅作喘之候。

2.3.肾虚不纳

临床症状:呼吸急促,喘鸣有声,甚则张口拾肩,难以平卧,面色晄白,形寒怯冷,下肢欠温,脚软无力,动则心悸气促,大便澄澈清冷,或夜间遗尿,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证候分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云:“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虛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恽铁樵演讲录》云:“肺肾同源,哮喘之证,多由肾不纳气,故宜温肾。”盖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出纳失职,则肺气宣降无力,肾气不能摄纳,故见哮喘;肾为元气之根,肾阴亏乏,不能濡养筋骨,故腰膝酸软,下肢不温;肾阳不足,故见面色晄白,形寒怯冷;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心气亦不足,精血同源,肾阴不足,亦必心血不足,故见心悸气促;肾主二便,肾虚则大便澄澈清冷,膀胱失约则遗尿。

治法:补肾固本,纳气定喘,佐以化痰止咳。

处方:补肾经、肺经,揉肾俞、膏肓俞、肺俞、心俞、膻中、丰隆、小天心,摩脐、丹田,运内八卦,合阴阳,苍龙摇尾,飞经走气,赤凤摇头。

方解:补肾经,揉运肾俞、膏肓俞,摩脐、丹田,运内八卦,施苍龙摇尾,以益肾元而达纳气定喘、固二便之功;补肺经,揉肺俞,揉丰隆、膻中,行飞经走气、赤凤摇头之术,以除痰壅咳喘之候;揉运小天心,合阴阳,揉心俞,以宁心定志。

若见肺肾气虚之哮喘者,尚可施以“金水相滋平喘方”。方由摩太渊、鱼际、太溪、肺俞、肾俞、膏肓俞、足三里组成,以成补肺肾、化痰浊、止咳平喘之功。

3.病案举例

史××,男,4岁,2020年8月14日就诊。

患儿家属代述,患儿自3周岁入园后开始出现频繁感冒咳嗽喘促,逐渐每次感冒均出现喉中痰鸣,平素活动量略大,出现喉中痰鸣伴喘促、憋闷,7月24日出现感冒流涕,喉中痰鸣,次日出现喘促加重,随即于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诊为哮喘。症状缓解后出院,出院后患儿活动量略大,仍出现喘促、憋闷,夜晚睡眠中伴中喉中痰鸣。患儿身体瘦弱,身材矮小,面色暗无光泽。右手指纹青紫。

辨证分析:肾元亏虚,肺失宣肃,五脏失和。

诊断:哮喘

治法:益元荣肺,宣肺止咳,益肾平喘。

处方:补肾经、清肺经、推脾经、四横纹、板门,运内八卦、揉膻中,揉肾俞,肺俞、膏肓俞、捏脊。

按语:此病案患儿肺、脾、肾三脏功能均不足,导致痰饮内生,每感触诱因,导致痰气交阻,阻塞气道,而反复发作。清肺经,揉运膻中,运内八卦,有清宣肺气、利胸快膈、降气平喘之功,以解哮喘之候;揉肺俞、膏育俞,可化痰结之证。推脾经、四横纹、板门,健脾益气,温阳化痰,以杜生痰之源;补肾经,揉运肾俞、以益肾元而达纳气定喘之功。配合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常见身体的功能。

 


[1]李萍,胶东柳氏医派柳少逸中医传承工作室成员,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