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喑煎证案
孙某,女,6岁。1963年5月16日。
患儿素体禀赋不足,一周前,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咳嗽、咽痛、声音嘶哑,予西药治疗,发热咳嗽诸候愈。唯喑哑之症未除。症见声嘶日久,咽喉干燥,喉痒,咽微痛,干咳,痰少,心烦,查咽喉粘膜干燥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风关指纹赤。
证属肺肾阴虚,火郁咽喉。宜滋养肺肾,降火清喑之治。予通喑煎。
处方:川贝12g,核桃仁6个,款冬花10g,共研细末,入蜂蜜60g,放碗内蒸熟,分4次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
经治2日,诸症豁然,续用一周,病告痊愈。为固疗效,予以《伤寒论》猪肤汤调之。
处方:猪肤一斤,以水500毫升,煮取250毫升,去滓,入白蜜30g,米粉50g,熬煮,和令相得,温分之服。(柳吉忱先生案)
柳少逸先生解读:喑,病症名。为瘖的异体字。因喉部疾患而致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失音者,故称喉喑。对此病历代医籍皆有记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烦躁”“暴喑”的记载;《灵枢·憂恚无言》篇有“人之卒然憂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之问,答案是:“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诸病源候论》仍宗此说:“风寒客于会厌之间,故卒然无音。”此皆“风寒致喑”说。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若风邪热毒,在于脾肺,则阴阳不和,气道否涩。上焦壅塞,风热之气,上冲咽喉,攻于会厌,故令肿痛,语声不出也。”金代刘完素也认为“暴喑,属于火”;张子和也认为暴喑为“热气所致”。此皆为“风热致喑”说。至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将中风舌不转之症,称为舌喑,劳嗽失音者,称为喉喑。故风寒外袭和风热犯肺成为喉喑之两大病因病机。大凡病邪急者称急喉喑;因肺脾肾虚损致喉厌受损而声音不出者为慢喉喑。
此案之小儿素体禀赋不足,肺肾气虚,抗病力弱,复因外感,因嗽致喉喑,故公有“通喑煎”之用。方中川贝母苦泄甘润,微寒清热,善能润肺止咳化痰,又能清泄胸中郁结之火气,清利咽喉,而开喉喑之症;核桃仁甘润,功于补肾敛肺,润喉通喑;款冬花利咽快膈,为润肺止咳之良药,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皆可用之;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功于健脾滋肺润肠之功,故有润喉之用。四药成煎,则以养阴清热,利喉清音之功,而愈喉喑。本方不论急、慢之喉喑皆可用之。
《伤寒论》之“猪肤汤”,乃医圣张仲景为少阴病阴虚咽痛而设方。公用之为愈后之调,方中取猪肤润肺肾之燥,解虚烦之热;白粉、白蜜补脾润肺生津,三药合用以其清咽润喉之功,而防喉喑再发。
【注】本文摘自柳少逸著《柳氏医派家传方治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