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派传承】听柳少逸老师解宋方治痛风(2)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2-06 10:04:30

【按】

“痛风”一词,始于宋、金时期,如成书于北宋徽宗朝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的《和剂局方》,有“大醒风汤”主治“历节痛风,筋脉挛急”之证;成书于金章宗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的《是斋百一选方》第四门有“痛风”一目,有“大圣一粒金丹”主治“肾脏风虚,脚膝疼痛,步履艰难,偏风流注,一边屈伸不得”的条文。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在关节滑液的白细胞内可找到尿酸结晶,痛风石形成为其特点,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及痛风性肾实质病变(尿酸肾病)。

痛风、痛风石(含肾尿酸石)尿酸肾病,属中医“风湿痹痛”、“历节风”、“白虎历节风”、“痛风”、“淋证”、“水肿”、“脚气”范畴。

现已知痛风病者肾尿酸结石的发病概率为10~25%,形成尿酸结石的主要原因为肾排泄尿酸增多。

尿酸肾病是由于血尿酸增高致尿中酸排量增多沉积于肾脏引起的肾病变,肾病的严重程度与血尿酸升高和持续时间成正比。血尿酸>8mg/dl时,肾小管液中尿酸因过饱和而沉积肾小管引起肾病,沉积的尿酸盐刺激局部引起肾小管间质的化学炎性反应,晚期呈间质性纤维化肾萎缩及肾缺血所致的小动脉硬化和肾小球硬化,痛风引起肾损害现今报导不一,从尸解痛风患者中尿酸肾病者占100%。所以,业师柳少逸先生认为,在痛风病的临床治疗中,治疗和预防关节畸形、痛风石,同时关注肾功能损害等方面,亦是不可忽视的要点,即在临床中,一定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合切入“顾护肾功”的“治未病”思维下的中医辨证论治。

柳少逸老师临床工作50余年,对痛风和痛风肾病有着成熟的治疗经验,尤擅以方证立论下的宋方应用见长,常用于痛风治疗的宋方就达41首之多。自即日起,陆续分享先生的相关经验。

听柳少逸老师解宋方治痛风(2)

《局方》乳香应痛丸证(外感风寒,气血凝结证)

【临床表现】突发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常于夜间痛醒,遇寒加重,舌质淡润或淡滑,苔薄白,口不渴,二便自调,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温阳散寒,通痹止痛

【方药】《局方》乳香应痛丸易汤

【药物组成】龙骨15克,蜈蚣1条(研冲),赤小豆20克,狗胫骨(代虎骨)30克,白僵蚕12克,草乌头12克,白胶香10克,天麻10克,川牛膝10克,当归10克,全蝎10克,乳香6克,木鳖仁6克。水煎,去渣,温服。此药但临睡服尤效,忌湿、面、炙煿、鮓脯、发热、动风等物。

【方解】《局方》为主治“筋脉拘挛,或通身顽痹,走注疼痛”之证而设方。《本草逢源》称龙骨“其性生涩,而能入肝破结”。并认为“症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临床应用虎骨、豹骨、狗骨以其含骨胶,有消肿及较持久的镇痛作用。白胶香,《唐本草》称为“枫香脂”,《通典》称为“枫脂”,《儒门事亲》称为“白胶”,《本草原始》称为“芸香”,与“路路通”同源于金缕梅科植物枫香,苦咸辛平,有活血止痛,凉血解毒之功,合乳香、当归成活血通脉止痛之用;木鳖仁为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成熟种子,苦微甘、温,入脾、肾、肝经,具祛毒、消肿散结之功,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之证;《本草求真》称木鳖子可“治一切寒湿郁热而为痛风瘫痪、行痹、痿厥、脚气、挛症、鹤膝等病。僵蚕、全蝎、蜈蚣成息风止痉、解毒散结,祛风止痛之功;草乌为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之药;赤小豆性善下行,利小便有利湿行血消肿之功;《开宝本草》称天麻有“利腰膝、强筋骨”,主治“风湿痹,四肢拘挛”之用;牛膝滋肝助肾,有活血通经,舒筋利痹,引血下行之功,可用于肝肾不足之痹证,《本草便读》称“生者破血行瘀,盐炒酒蒸熟则强筋健骨。”故本方治痛风,为攻补兼施之良剂。

《是斋百一选方》有一类似方剂,名“龙虎丹”,又名“火龙丸”主治“五种脚痛”,适用于痛风间歇期和慢性期。方由地龙120克,元胡120克,松节60克,核桃肉15个,乳香12克,没药12克,蝼蛄14个,蜈蚣2条,草乌120克,全蝎14个。上药共为细末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10丸。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6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