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听柳少逸老师:解宋方,治痛风(1)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1-31 17:02:08

【按】

“痛风”一词,始于宋、金时期,如成书于北宋徽宗朝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的《和剂局方》,有“大醒风汤”主治“历节痛风,筋脉挛急”之证;成书于金章宗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的《是斋百一选方》第四门有“痛风”一目,有“大圣一粒金丹”主治“肾脏风虚,脚膝疼痛,步履艰难,偏风流注,一边屈伸不得”的条文。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在关节滑液的白细胞内可找到尿酸结晶,痛风石形成为其特点,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及痛风性肾实质病变(尿酸肾病)。

痛风、痛风石(含肾尿酸石)尿酸肾病,属中医“风湿痹痛”、“历节风”、“白虎历节风”、“痛风”、“淋证”、“水肿”、“脚气”范畴。

现已知痛风病者肾尿酸结石的发病概率为10~25%,形成尿酸结石的主要原因为肾排泄尿酸增多。

尿酸肾病是由于血尿酸增高致尿中酸排量增多沉积于肾脏引起的肾病变,肾病的严重程度与血尿酸升高和持续时间成正比。血尿酸>8mg/dl时,肾小管液中尿酸因过饱和而沉积肾小管引起肾病,沉积的尿酸盐刺激局部引起肾小管间质的化学炎性反应,晚期呈间质性纤维化肾萎缩及肾缺血所致的小动脉硬化和肾小球硬化,痛风引起肾损害现今报导不一,从尸解痛风患者中尿酸肾病者占100%。所以,业师柳少逸先生认为,在痛风病的临床治疗中,治疗和预防关节畸形、痛风石,同时关注肾功能损害等方面,亦是不可忽视的要点,即在临床中,一定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合切入“顾护肾功”的“治未病”思维下的中医辨证论治。

柳少逸老师临床工作50余年,对痛风和痛风肾病有着成熟的治疗经验,尤擅以方证立论下的宋方应用见长,常用于痛风治疗的宋方就达41首之多。自即日起,陆续分享先生的相关经验。

听柳少逸老师解宋方治痛风(1)


《局方》活血应痛丸易汤证(外感风寒,气血凝结证)

【临床表现】突发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常于夜间痛醒,遇寒加重,舌质淡润或淡滑,苔薄白,口不渴,二便自调,脉浮紧或沉紧。

【证侯分析】《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风寒之邪闭阻经络,气血凝滞,故关节疼痛,且痛有定处。本属寒证,故遇寒加重;舌淡润滑,苔薄白,口不渴,二便自调,皆属寒象;脉浮紧是寒邪外束之征,沉紧则为寒邪已入于经脉中。《灵枢·贼风》篇云:“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受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说明恶血内留,或气血凝结是痛风发病的内因;外受风寒,或跌仆损伤,则为痛风发病常见的诱因。《金匮要略》有“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的记载,说明气血虚弱,外受风寒,也是形成痛风的病因病机。

【治法】温阳散寒,通痹止痛

【方药】《局方》活血应痛丸易汤

【药物组成】 狗脊12g    苍术18g   香附20g    陈皮15g    没药6g   威灵仙10g  草乌6g。水煎,去渣,温服。

【方解】】此乃《局方》为“治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腰腿重痛,不能转侧”而设方。并云“常服活血脉、壮筋骨,使气脉宣流。”。

肝肾不足则易外受风寒,导致气血凝滞而致痹。

狗脊苦甘性温入肝肾,强腰膝,坚筋骨,利仰俯,除风寒湿痹。《本草求真》以其味“甘则能以益血”,气“温则能补肾养气”,“血补而能筋自强,筋强而风不作,是补而能走之药”。《本草便读》有“苦甘有强筋骨之功,肾肝并补,温燥能利机关之疾,痹痿皆廖”的论述,故为首药。

威灵仙《本草便读》称其“性急且温,味辛而散,微咸微苦,疏风邪走络通经,可守可宣,”有“治痹疾行痰去湿”之功;《本草逢源》以其“性善走下,通十二经”,“宣通五脏”,为“脚胫痹湿痛风之要药”,《肘后方》称其有“去众风,通十二经脉”之功。故尔威灵仙以其辛、微温,性善走,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任为辅药。

苍术辛、苦、温,归脾经,燥湿健脾,祛风湿。草乌辛温,功于祛风湿,散寒止痛,二药协威灵仙共为辅药。

香附、陈皮理气导滞,没药活血止痛,而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养血益筋,祛风胜湿,散寒通痹,活血止痛之功,故本方为治疗痛风之小剂。

【化裁】若痛剧者可加田三七、乳香;

痛在下肢,可加独活、牛膝;

痛在上肢加羌活、姜黄;

腰膝酸痛加杜仲、寄生、川断、木瓜;

气血亏甚,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当归。

穿山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对于风湿痹痛均有显效;

透骨草辛散温化,功于祛风胜湿,又具活血止痛软坚化结之力;

伸筋草具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之功,为治风湿痹痛,关节酸痛、水肿之要药。

三药(穿山龙、透骨草、伸筋草)命名均为民间俗名,亦为民间常用有效草药,痹证(含痛风)之关节痛剧者,为笔者临床必用之药。

据《贵州草药》、《长白山植物志》所载,柳叶菜科植物月见草根,性温,味甘,有强筋骨、祛风湿功能,多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者。故用其根、茎入药,对痛风病而见关节疼痛者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其子入药名“月见子”,现代药理研究能促进前列腺形成和平衡,同时有抗炎、抗酸、抗菌及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另外尚有抗血栓性心血管病作用。而在痛风及痛风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增加免疫机能、缓解肾衰过程,故视病情需要,或用其根茎,或用其子。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柳少逸医论医话选》“浅谈宋方在痛风及尿酸肾病中的应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