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经学派灸术】
【按】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病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为研究痛经奠下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为探索痛经的辨证规律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固其大法也,然有气血本虚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于经前亦常有此证,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胶东柳氏医派要求弟子具有“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的学术架构,故而针灸、推拿诸疗法广受重视,2020年柳氏医经学派针灸术等六项特色中医药技术被市政府纳入非遗传承保护。自即日起陆续分享柳氏医经学派灸术在常见病中的治疗,以飨同道。
五、柳氏灸术治疗肝肾虚损型痛经
临床症状: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做痛,腰部痠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或耳鸣,脉细弱,苔薄白或薄黄。
证候分析:肝肾不足或亏损,则冲任俱虚,精血本已不足,经行之后,血海空虚,胞脉更失濡养,故经后小腹疼痛绵绵,经量少而色黯淡,质稀薄。肾虚故腰痠耳鸣。阴虚生内热,可见潮热,苔薄黄。脉细弱为精血有亏之象。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处方:1、冲阳三太调经灸方:冲阳、太冲、太白、太溪、血海。
冲阳乃足阳明胃经之原穴,乃阳气必由之要冲,故有促进胃之受纳腐熟水谷之功,而成培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大补气血、调和营卫之功,并助先天之功得续;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腧穴,具补气、养血、荣脉之功。因其能引血归经,似导洪入江河之要路,故名。二穴相伍,一脾一胃,一阴一阳,增其健脾胃、调冲任、补气血、培补后天之本之功。辅之养肝阴之太冲、补脾阴之太白、补肾阴之太溪,以成大补肾精阴血之功,故对诸穴施以灸术,名“冲阳三太调经灸方”。故为肾虚、脾虚、肝虚证之治方。且以健脾胃、养肝肾、调冲任之功,而为调经治带之良方。
2、谷阴太冲通经灸方:合谷、三阴交、太冲。
该方实为调气活血之“《盘石》谷阴血气痛灸方”加太冲而成。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具养肝血、疏肝气、调冲降逆之功。故合谷、三阴交、太冲三穴相伍,施以灸术,名“谷阴太冲通经灸方”,主治与“血气痛灸方”同,然因增太冲一穴,而效倍增。
【注】本文摘选自柳少逸著《柳氏医派灸方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