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山林体书法欣赏】柳少逸书法作品
《中国名医名医辑释》
(五)
缪希雍【名言】
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则窒碍,虽诗书满目,于神不染,触途成滞,何由省人?譬如面墙,亦同木偶,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顾不难哉?故昔称太医,今曰儒医,太医者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外此则俗工耳,不可以言医矣。——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释文】凡是做医生的人,应当先读书,凡是想读书的人,应当先识字。文字,是文章的起始,不了解字的含义,怎么能理解文章的内旨呢?文章的内容不懂,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即使是到处都是诗书,但内心也不会有感触,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不停顿下来,怎么能让人明白呢?就好像前进时遇到了一堵墙,亦好像木偶人一样呆板,希望他拯救老百姓的疾苦,岂不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吗?古时的太医,当今所说的儒医,他们努力读书,精研医理,从自己的身心反复验证于临床,小心谨慎,追求诊治疾病符合医学道理,不确定的时候,不敢有半点随意性。除此之外,就是那些粗俗无知的医生了,不能与他谈论医学!
【附注】缪希雍,字仲淳,常熟人,明著名医学家。与张介宾同时代人,张氏守法度,尚温补;缪氏倡通变,多用寒凉。有《本草经疏》《先醒斋笔记》传世。《神农本草经疏》全书十三卷,为明代学术价值仅次于《本草纲目》的一部临床用药专著。
张景岳【名言】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
【释文】医生不能因治愈一些普通疾病而可贵,而是因能治愈疑难疾病而可贵;病家不因能请来医生而可贵,而是因能请到有真才实学的医生而可贵。
【附注】此言乃景岳阐明择医之要。张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人,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医学知识广博,造诣精深,在深入地研究《内经》的基础上,有《类经》之代表作传世,继撰《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尝有医学巨著《景岳全书》和《质疑录》刊行。景岳受宋代“喜温善补”学风的影响,从而成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景岳全书》共十四卷。该书择历代医家之精要,对临床各科之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众多新方,故书中有“新方八阵”,以翼“古方八阵”。该书较系统的反映了景岳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李中梓【名言】
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耳。——李中梓《医家必读》
【释文】古代圣贤以不违背人之常情为戒律,是要使学习医道的人思索它、慎重地看待它,而不被粗俗的习气所侵蚀。
【附注】此段名言乃宗《素问》“不失人情”的观点加以发挥,精辟的阐述“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的内涵,而有“不失人情论”的专篇。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人。其医学理论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从而成为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其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尝有《李士材三书》《颐生微论》《伤寒括要》《雷公炮炙药性解》等书传世。从而成为继薛己之后,与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一起,在中国医学史上,同为温补学派的重要医家。
《医宗必读》共十卷,卷一通论医理,卷二论脉法,三、四卷论本草,五至十卷分论三十三种病证,并附医案,为重要的中医入门之书。
喻昌【名言】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释文】医学这门技术,是仁慈的技艺,仁慈高尚的人,一定是十分重视情感的。重视情感,就会把病人看做是自己一样,为他们诊视疾病的时候,自然就没有不周到的地方。
【附注】喻昌,字嘉言,以字行。清代江西南昌新建人。因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年自号西昌老人。早期习儒,明末时局动荡,而选择了“良医济世”一途。因其博学多才,又精诚于医学实践,遂成为清初一代名医,以医德医术而名闻于世。其书作颇丰,主要有《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等。其宏扬仲景学说,规范辨证论治体系,赞同方有执“错简论”,著《尚论篇》,被称为“重订伤寒的临床家”。《医门法律》共六卷,法为法则,律是禁律,是书意在为医生临床诊治制定方法和禁律,即临床对辨证论治有所规范。
龚信【名言】
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病源须洞察,药饵要详施。当奏万全效,莫趁十年时。生死关系大,惟有上天知。叮嘱同志者,济世务如斯。——龚信《古今医鉴》警医箴
【释文】世界上最贵重的东西是人的生命,而世界上最难掌握的学问却是医学。疾病的本源须要诊察明白,药物要细心地施用。应当让处方发挥最大的疗效,不要让时光虚度。人的死生关系重大,只有上天知道。叮嘱医学同行们,为病人诊病务必像这样。
【附注】“上天”:即人们所说的“生命之神”,实是控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即人体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功能活动,是随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周期而盛衰的。此即《内经》中的“经脉流注”、“脏气法时”、“五脏逆传”、“五脏传移”,及“阴阳应象”五大规律,人称“中国钟”。医生只有掌握这些规律,探索各种“人体钟”的“危象点”和“最佳值”,方可言医。
龚信,字瑞芝,金溪人。明代太医,著《古今医鉴》十六卷,为综合性医著。内容有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及各科证治。
龚廷贤【名言】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称专门。五知气运,以明岁序,补泻温凉,按时处治。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今之扁鹊。七识药性,立方应病,
不辨温凉,恐伤性命。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剂,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龚廷贤《万病回春》医家十要
【释文】第一是心怀仁爱之心,就像是优良的针药,广泛地救济黎民百姓,没有比这个恩惠再深的了。第二是通晓儒家理论,通晓儒家理论的医生是历代宝贵财富,医学道理贵在明晰,很多书籍相互参考。第三是对脉理精通,然后分辨各种脉象,诊脉时指下能明确判断,危重疾病也是能痊愈的。第四是认识病机,病人的生死能判断出来,医生达到这个水平,才能称得上是专门人才。第五是懂得运气学说,来判明一年中五运六气的排列顺序,治法方药的运用,按运气处方治病。第六是通晓经络学说,认识疾病不出偏差,脏腑情况一下子就明了了,如当今的扁鹊在世。第七是懂得药性,所立的方剂与病症相符,如果不能辨别药性的温凉,恐怕会伤及病人的性命。第八是会炮制药材,炮制时的火候适宜,炮制药材太过或者不及,与病人的性命安危密切相关。第九是不要有嫉妒之心,因为人的不同,而产生喜欢和厌恶的心态,公理是明显可见的,应立即悔悟改过。第十是不要给病人多开药,应当有仁义之心,人虽然贫富差别很大,但在处方用药上不应该有不同。
【附注】龚廷贤,字子才、云林,金溪人,明太医龚信之子。先业儒,后随父习医,曾任明太医院吏目。除承家学外,更访贤请教,遂成一代名医。著有《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神杏仙方》《鲁府禁方》《云林神彀》《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等书。《万病回春》八卷,为综合性医著,书后附《云林暇笔》《龚氏家训》。
赵献可【名言】
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赵献可《医贯》
【释文】医学有医术、医道的不同,医术可短暂的在社会上流行,医道可流芳千古。
【附注】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人,明代著名医家。其“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其医以养火为主。”故为温养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医贯》《胎产遗论》《邯郸遗稿》等。
《医贯》,共六卷。“人之所以立命也,仙炼之为丹,释传之为灯,儒明之为德者,皆是物也,一以贯之也。”故名其书曰《医贯》。
高武【名言】
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可与言医者,斯周官之十全者也。——高武《针灸聚英》
【释文】针刺、灸法、药物三种疗法能同时配合运用,而后才能与他谈论医学,能与他谈论医学的人,这就是周朝时周官中的“十全”医生。
【附注】高武,字梅孤,明代鄞县人,通晓天文、律吕、兵法。嘉靖间中武举。晚年专研医学,尤精于针灸,先著《针灸节要》一书,后参阅历代针灸文献,著成《针灸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