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推陈致新
岁末年初的日照海滨,冷冽中流露雅致,安谧中蕴含生机。小雪已去几日,过了“冬雪雪冬小大寒”,就是“春雨惊春清谷天”了。四季轮回,天道汤汤,“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人们都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但不经过寒冬的收藏,那得鲜花烂漫的春天?现在日照地区的最低温度仍在0︒左右,是否又是一个暖冬?冬季应该像《黄帝内经》上说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但河里仍没有结冰,而且室内暖气融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空调普遍使用,人为制造了“暖”的冬和“冷”的夏,离天道越来越远矣。冬三月是阳气封藏的季节,阳气的封藏是为了来年更好的生发,只有阳气收藏好了,才能保证春天的“精力充沛”。《黄帝内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精是阳气的封藏状态。“冬不藏精”是指冬天不够寒冷,阳气封藏不固,或不能顺时调养使阳气外泄,过于消耗,到春天阳气升发,本来就没能收藏好的阳气还得继续“工作”,这样,阳气的卫外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就会得温病。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谈到发陈,柳少逸老师经常讲,能发陈的药物就是柴胡,人们往往只注意柴胡的和解表里,疏肝,升阳。而恰恰忽视了柴胡的发陈致新的作用,教科书上更把柴胡列为解表药,从临床上广泛应用柴胡,也说明柴胡不是发表那么简单,用药要必本“神农本草经”。今人论药不言本经,独如言医不谈灵素。
柴胡药用,先见于《神农本草经》,谓“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生川谷。”寥寥数语,揭其要义。后有张仲景创小柴胡,大柴胡汤,少阳经主方由此而立。
推陈致新,陈与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陈”代表一种旧有的东西,旧有的状态,“新”当然就是一种相反的状态。将旧有的状态推翻了,建立新的状态,这是推陈致新;促使一个事物进行变化转换,以形成另一个事物,这也是推陈致新。观柴胡之用,惟推陈致新四字点到极处。柴胡排出糟粕或废水废血、邪气代谢废物谓之推陈,补充有营养温煦之功的津血谓之致新。《本草述钩玄》则曰:“柴胡升清阳,达胃气,推陈致新,宣畅气血,为肝之引经药。”又曰:“六气之郁,升降不前谁为之?惟柴胡能转其枢纽。”《章次公医案》中曾说柴胡“退热通便,稳当无比”,认为柴胡有“解热、祛瘀和泄下”的三大功用。只要实现了推陈致新人体才能健康。如人体里内的血液,不断的推陈致新人才有活力。难就难在旧的推不动,新的生不出,人体内部的环境经常处在粘滞状态。
《神农本草经》中能推陈致新的药物共有三个:柴胡、大黄、硝石。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对结气、积聚、瘀血、血闭有破决、通达作用。结气、积聚、瘀血、血闭就是人体五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隧道中的阻滞和障碍。古人云:但使五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人为什么会生百病,就因为五藏元真不通畅。而五藏元真为什么不通畅呢?因为阻滞了,障碍了。柴胡和大黄就是扫清障碍的良药。《黄帝内经》讲:“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维系生命,维系健康的关键。《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升降出入为什么会“废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升降出入的道路阻滞了,障碍了。道路不通,你怎么出入?怎么升降?从这个方面来讲,用好柴胡、大黄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但柴胡和大黄在清除障碍的方向上也有不同,柴胡善清升的道路上的障碍;大黄善清降的道路上的障碍。有些时候引起疾病是因升道的阻滞,有时候是因为降道上的障碍,而有的时候升、降两道都障碍了。升道上的障碍用柴胡,降道的问题用大黄,升降两道都有问题,那就柴胡、大黄一起上,大柴胡汤就是范例。如果这么理解,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的功用就很好理解了。小柴胡汤是解决升道的问题,而大柴胡汤则是解决升降两道的问题。
柴胡每于仲冬根生白蒻,而苗生于仲春,于仲夏时柴胡极为繁茂,而实成于仲秋。它随阳气始生而萌,至阴气既平而萎,其香彻霄,其质柔软,故古人认为此物最合乎少阳之义。少阳者,以游行阴阳表里之间,枢转气血,使阳有所依而阴有所用。由是阴阳之气不相失,相为用,其气归于和。故内主三焦与胆,外系一身之膜。三焦实为一腔之膜,就是指在人体的内外都存在着大量的网膜和腺体系统,是个非常大的区域。外而躯壳之腠理,内而胸胁腹腔,既不在皮肤之表,亦不在脏腑之里,是即半表半里也。亦得“游部”之名。故陈修园一言以蔽之曰:“‘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此乃少阳之位也。’与‘太阳内主膀胱,外主皮毛’,‘阳明内主肠胃,外主肌肉’,理无二致。”正是由于少阳病的病位较广,柴胡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数用柴胡,以柴胡为君的柴胡汤辈,启用千年。秦汉以降,历代医家效用柴胡之方不可胜数,宋之补中益气汤、明之柴胡琉肝散、清之柴葛解肌汤及柴胡羚角汤等,无疑已将柴胡之用发挥极至,历代更不乏以柴胡扬医名之“柴胡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柴胡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抑菌、抗炎、保肝、利胆、降血脂、增强免疫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证,对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咳嗽、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流行性腮腺炎及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鼻炎、多形红斑、扁平寻常疣、淋巴系统疾病、癌症发热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将柴胡作为主药治疗少阳病的就是著名的小柴胡汤了,少阳病为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而在半表半里的证侯。可由它经传来,亦可从本经起病。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拨转枢机之效,临证借其少阳枢转之功以愈其病,故清•王旭高称:“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半表半里涵盖的是除表与里之外的广大区域,三焦系统和大部分脏腑都在这个区域,各种疑难杂症也大多在这个区域。之所以疑难杂症多在半表半里,表病相对没那么复杂,病能出表即能向愈。偶尔长湿疹长疮,说明病能出表,毒出来了。现在长疮的少了,生癌的就多了。就是应用抗生素等苦寒药加之大量输液造成人体阴寒,陷入了阴证。“阳化气,阴成形”,苦寒之品损伤了人体的阳气,气的枢机不利,不能出表,造成阴性物质的堆积,痰、血、食和水等积聚而成疑难杂症。
邪从表进入半表半里的根源在脾胃。《伤寒论》云:“血弱气尽,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脾虚胃弱,能量化生不足,不能将病邪排出于体表,病邪就会入内。如果在半表半里这个区间僵持住了,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就产生了半表半里证。这时出现了少阳病的一个特点就是缠绵难愈,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人体抗病的能力就减弱,常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小柴胡汤治疗免疫失调的疾病就有很好的效果。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这类疾病都可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为病人的自我感觉。“往来”,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如妇女经前紧张证,就可以月经来之前,服用小柴胡汤,如果月经不调可加四物汤。同样道理,在二十四节气变换之际,也可用小柴胡汤来养生保健。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
“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个主证。“胸胁”是病位。包括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区域。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另外,胸胁的肿块可以归属于“胸胁苦满”,如乳房的肿痛、乳房的积块、乳头的分泌物,这些都是分泌失调的表现;再比如说腋下的淋巴结肿大,也是“"胸胁苦满”的表现,也是柴胡汤的使用指征。
“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肝、胆二经受邪,肝木乘制脾土,伤及脾胃致收纳运化功能失常,故神情嘿嘿,心烦喜呕,纳食不馨,称之为胆胃肠证。“烦”“喜”“默默”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
上述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和“嘿嘿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加之少阳病之提纲口苦、咽干、目眩,并称之为少阳病七主证,再参脉象弦其实是八大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就是少阳病的辨证要点。然而,小柴胡证除八个主证外还有六个“或然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从而说明柴胡证的覆盖面很广,咳可能是指呼吸系统、心下悸是循环系统、腹中痛是消化系统。“或然证”越多,这个方子覆盖面越宽。所以说柴胡证是一种涉及免疫系统、肝胆消化系统、淋巴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的病理性体质。柴胡证范围如此之广,如何应用?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就是“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讲,在临床上不一定主证全部出现,就叫做“柴胡证”,只要出现一、二个主要证候,就叫做“柴胡证”。或少阳证伴有兼挟的证候,但只要主证和病机属于少阳的范围,即可从少阳辩证,这就是涉猎很广的小柴胡汤及其变方应用的理论根据。例如:《伤寒论》101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系太阳病邪传入少阳,而表证未罢,出现上证,虽说不是典型的少阳病证候,但病情偏重在少阳,因“胁下满”是少阳病主证之一,虽身热恶风是太阳之邪未尽,但权衡轻重缓急,仍可和解少阳,故用小柴胡汤治疗。再如149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条亦属只有一个柴胡证。又如233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出。”此条说明阳明腑实未成,“胁下硬满”“而呕”等少阳病证仍是重点。故仍用小柴胡汤。这是具有两个主证的柴胡证。又如267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此条三个柴胡主证具备,自不必讲了。
小柴胡汤药仅七味,但药简而力专,配伍则刚柔相济,寓意尤深。 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柳少逸老师在《少阳百病此为宗》中曰:小柴胡汤独治阳枢,故曰‘小’”,是与大柴胡汤“阴阳二枢并治,故称曰‘大’”比较而言。以其禁汗、禁利小便、禁利大便,而《入门》又称其为“二禁汤”。《伤寒论方解》因其禁发汗、禁泻下、禁催吐,又称为“三禁汤”。在临床应用上,只要方证相符,则往往效若桴鼓,故此方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如清代唐容川,于仲景言外之旨别有会心,其在《血证论》中尝云:“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乃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实;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气机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唐氏所论,提示了小柴胡汤由三组药物组成,即:苦味药:柴胡透达少阳之表邪,黄芩清泄少阳之里热。二药合用,一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之证。二协辛味药,除心烦喜呕等胃肠之候。辛味药:半夏、生姜二药,具有和胃降逆之效,而主治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之证。并协助苦味药解寒热往来证与胁胸证。此二类药物相配,乃辛开苦降、升清降浊之伍,其寓意是很深的。甘味药:参、枣、甘草,有生津液,和脾胃之功。其效有三:其一,协合苦辛诸药解除各证;其二,补养元气,扶正固本;其三,调和药性,甘补之性,以调苦寒克伐之偏;甘润之体,以制辛燥耗液之弊。诸药合用,则枢机得利,三焦以通,胆气以达,而诸证悉除。且此方之验,除“辛开苦降”之伍,又妙在参草两味,《医宗已任篇》云:“养汗以开玄府,犹之参苏饮之人参,助肺气以托邪;桂枝汤之甘芍,和营血以发卫;补中益气之参芪,助升提以散表。”“少阳主三阳之枢,邪入其经,汗、吐、下三法,皆在禁例。然则邪何以祛之,必转其枢机。俾此经之邪,从阴来还之于阴;从阳来还之于阳,以分溃也。然转枢机必赖中气健运,中气健运,其资于人参甘草。”
小柴胡汤是临床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张处方,其运用范围极其广泛。灵活运用小柴胡汤就必须对小柴胡汤进行相应的化裁。原方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肋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柳少逸老师在论小柴胡汤加减法时曰:观仲景的加减法,确实做到随病灵活用方,从中可以悟出很多道理,对我们灵活应用小柴胡汤,教泽甚深,且大有裨益,归纳三点,可作为临床加减变化之规矩准绳。其一,看是否准少阳证,或有兼证。如兼太阳、则加入解表药,就加入药物而论,固然要适合从证,但不能碍其主证。其二,是否药证相符。如柴、芩轻清苦寒,参枣滞腻甘温,二组药有左右方剂寒热之性,尤其芩、参、一惊一温,关系很大,故证实不用参、证虚不用芩。其三,利用药性,补偏救弊。如姜、夏辛味药,善于止呕,但又能耗津助呕,而甘味药能防其耗津,苦味药可防其燥热,故可随证调之。又如生姜性热,干姜尤烈,对于调寒热之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必要时,可干姜易生姜。再如加入咸性药物,可减轻甘性。后世诸贤踵事增华,运用此方,往往独出新意,体验尤深。
如元•危亦林,用“小柴胡汤治中暑燥热口干”之证;以“小柴胡汤治伤暑发疟,热多汗少,或但热不寒,咳嗽烦渴,小便赤,每服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麦门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不拘时候,热盛大腑不通,加大黄、枳壳各一钱,一服立效”;治腹痛,以“小柴胡汤加白牡蛎粉研碎,枳壳取穰切片各半钱”;“治胃中挟热烦惊,聚结涎,水入即吐,或因冒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每服三钱,加人参、乌梅、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疗噫气咳逆”,以小柴胡汤加柿蒂三个;“治嗽久瘥身有烦热,啜冷水而暂止者,加桑白皮北五味枣子煎。不拘时候,烦热加麦门冬,嗜卧减食,加白术煎”;“治服热药过多,或身有烦热作喘,数服即安”,“治下痢赤白,心中烦躁,潮热,加赤芍药、地榆、麦门冬、淡竹叶煎效”;“治伤寒阳结,能食而大便不下”;“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内蓄为淤血及鼻衄、吐血不尽,余血停留,致面黄大便黑”;“治血热颠狂,加生姜、生地同煎,日三服,须服百余服即安”;及以“小柴胡汤治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之证的记载。如明•周慎斋认为,“左胁痛为肝气有余,宜小柴胡加四物。右属肝属血,痛为肝气有余,有余便是火,火郁则血凝,故以小柴胡泻肝气,四物和肝血”。今名“柴胡四物汤”。清•王孟英用治疟疾,以“呕吐胁痛,畏寒不渴,舌苔微白者”为辩证要点;治黄疽,以“腹满而吐,脉弦胁痛,少阳未罢”为辨证要点;治产后郁冒,以“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为其辩证要点。清•徐灵胎用“小柴胡汤,治伤寒温热,患身热恶风,头痛项强,四肢烦疼,寒热往来、呕吐痰食,及治中暑病疟”等证。日人•中川成章在其《证治摘要》中,若“因腹候”所致“呕吐反胃膈噎”“颠狂”“健忘惊悸不寐”“痰饮咳嗽”“头痛”“齿痛”“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等证皆用小柴胡汤。同时,对“诸黄腹痛而呕者”“寒疝腹痛者”“大逆上气,咽喉不利者”“耳前后肿者”“咳嗽后耳聋者”“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经闭、胸胁苦满者”“疳疾有热者”,疔疮“患处化脓后,荏苒寒热往来者”,或加连治“诸失血、胸胁苦满者”也广泛地应用小柴胡汤。日人•龙野一雄在《汉方入门讲座》中,认为“小柴胡汤有缓解胸胁至心下部充塞的作用”,“胸胁至心下之充塞,在该部有压迫感、压重感、痞塞感。胸痛、心痛、心下痛、腹痛等实的症状;有食欲不振、呕吐、黄疸等消化器症状,有微热、驰张热、往来寒热等发热症状,并有心烦、神经质易怒、肝积、洁癖等神经症状”。并认为“急性传染性热病、结核、细菌感染、胸部疾病、消化器疾病、妇科疾病、腺病质、神经质等是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牟永昌先生,在治痹证过程中,插用几剂小柴胡汤,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少阳乃初生之阳,属半表半里,能使表里间阳气转枢出入,由于枢机不利,表里间阳气不能转枢通达,导致阳气不能鼓动邪气外出,致痹证不解,故用小柴胡汤治痹证,非出臆造,乃牟师深究博览,运用古方,独出新意之处。近窦钦洪用小柴胡汤加葛根以治鼻渊,“一则散风消热,一则疏利少阳枢机,风热去,枢机利,上窍得通,津液得下,肺气宣,鼻窍畅而痛即止”。
《伤寒论》中提到“热入血室”这一特定概念,后世医家把小柴胡汤作为治疗热入血室的专用方。《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所谓“热入血室”,是指妇女经期外感,表现为寒热往来,甚则神志变化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特定病证。后世医家多用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通常加用活血调经之品。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治疗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地黄汤。附案如:“辛亥中,寓居毗陵,学官王仲礼,其妹病伤寒发热,遇夜则如有鬼物所凭,六七日忽昏塞,涎响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疾势极危,召予视。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云:月经方来,病作而经遂止。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从昨日来,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热入血室证也……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当先化其涎,后除其热。予急以一呷散投之。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黄汤,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济阴纲目》云:“经水适来适断,或有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和之。薛新甫治一妇人,耳内或耳后项侧作痛,寒热口苦,月经不调,此肝火气滞而血凝,用小柴胡加山栀、川芎、丹皮治之,诸病悉退。”
临床上治疗热入血室,表现出柴胡汤证的,但见一证便是,以小柴胡汤为主,所加活血调经药仅为佐使之品,不可以以血药为主。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从另一角度强调:“如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调治之。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而由于瘀血所致寒热往来、神志异常不在此例,清代医家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论及《伤寒论》第143条、第144条时指出:“前后妇人中风两条,仲景虽分言之,以互相发明其义,而学人当合论之以悉其旨可也。但前以七八日而脉迟身凉,此以七八日而续得寒热,皆热邪已入之变症,又示人以热入血室之见症颇有不同,无一定之式,未可执泥以生疑二也。但不揣愚昧,意谓仲景氏虽但曰小柴胡汤主之,而汤中应量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其脉迟身凉者,或少加姜、桂,及酒制大黄少许,取效尤速,所谓随其实而泻之也。若不应用补者,人参亦当去取,尤未可执方以为治也。”
小柴胡汤在很多人眼中仅仅是作为感冒发热药和肝炎药来使用的,实际上只把小柴胡汤当成了抗病毒的药物,限制了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伤寒论》言少阳病的病机是“血弱气尽,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从病机而论,小柴胡汤能提高人体的正气,也就是人体的免疫力,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小柴胡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实,病毒侵犯人体造成伤害,是通过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起作用的。日本学者发现爱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汤三个月以后,T淋巴细胞开始增加,说明小柴胡汤预防爱滋病有效。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小柴胡汤就是天然的干扰素,加猪苓茯苓就是中药的“猪苓多糖”;而对于象胃癌、淋巴瘤等肿瘤来说,小柴胡汤就是中药的胸腺肽和白细胞介素Ⅱ。当我们把小柴胡汤作为免疫调节剂来看待,那么这张千古良方在今天的临床运用中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小小柴胡,说其小就是一棵小草和被人当柴烧的柴火,言其大,成就无数名中医。
汉敬德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作者汉敬德野外中药资源考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