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原始·阅读第二天】总论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1-16 18:17:00

总 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说明了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有着系统的生理、病理内容,自成体系,反映了人体的系统整体观和古代贤哲的太极思维方法。所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中医理论组成了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中医学,必须重视这一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它主要阐述了人体内存在一个运行“气血”的经络系统。对此,《灵枢·经水》有“经脉十二者,外和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荣之,合而以治”的论述。由此而见,经络遍布全身,并紧密地联系身体各个部分,“气血”在经络系统中周流不息,从而使整个机体很好的进行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对此,《灵枢·经脉》又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论述;《灵枢·卫气》有“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的记载。可见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记载首见于《内经》,且以《灵枢》为详。《灵枢》古称《九针》、《针经》,为阐发经络、针刺的专著。书中有《经脉》、《经水》、《经别》、《经筋》、《脉度》、《根结》等专篇。《素问》亦有《脉解》、《皮部论》、《经络论》、《骨空论》、《调经论》、《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等阐明经络理论体系,和介绍临床应用针刺技艺的《诊要经终论》、《刺热》、《刺疟》、《刺腰痛》、《刺要论》、《刺齐论》、《刺禁论》、《刺志论》、《针解》、《长刺节论》、《髎刺论》、《四时刺逆从论》、《刺法论》等专篇。而《难经》对经络学说亦有所阐发,尤以对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尤详。其后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实践对经络学说亦多有著述,诸如《甲乙经》、《铜人针灸图解》、《十四经发挥》、《奇经八脉考》等医籍,这些著作对经络学说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络学说来源于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从而形成和发展成了我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敷贴、导引等,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逐步上升到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它不仅是针灸、按摩、药物外治、导引等中医学科的理论基础,并对中医临床各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只有经络学说同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基础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法。鉴于此,历代医学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人之经络,循环于身,左右表里皆周遍,若气血调和,不生虚实,邪不能伤。”宋·窦材《扁鹊心书·当明经络》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症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经达其处,方能奏效。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它如明·王绍隆《医灯续焰》有“人身之有经络,犹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捕贼不知界分,岂能无诛伐无过之咎乎”的论述。而清·屠道和《本草汇纂》有“制方者,必须腹笥渊博,方能取用不竭,应手奏功。尤须经络熟通,而后能直达病所,不至路绕岐径,坐失机宜”的记载。

【注】摘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经络腧穴原始》2015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