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原始》阅读·第一天】张奇文《经络腧穴原始·序》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1-15 11:00:00

【《经络腧穴原始》阅读·第一天】

张奇文《经络腧穴原始·序》

    20世纪60年代,余与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柳吉忱先生同为山东中医学会理事,学术交往甚密。故其子柳少逸大夫执弟子礼问道于余。然真正成就师生之情,是在余从厅长的位置退下来,悬壶百寿堂时。作为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名誉院长和教授,余常去学校作学术讲座,而少逸大夫亦得暇来潍城侍诊,录余之诊籍,备撰《张奇文诊籍纂论》。

少逸大夫习医之初,吉忱公即以清·黄元御“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语训之。少逸大夫躬身杏林,治学严谨,以博学、精思、屡试为其要点。其于《伤寒论》的应用研究,有《少阳之宗》、《伤寒方证便览》付梓。其感于“业医难,习医尤难,教人习医更难,著医书而教人习医,尤为难乎其难”,一部《伤寒方证便览》历时二十余载,凡五易其稿,而于2006年付梓。其学研《内经》,有《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五运六气导论》、《经络泛论》三论之作。而《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一书,也早在1992年,其主持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象数医学研讨会”之前成稿。二十几年间,宗欧阳修“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之训,删繁就简,三易其稿。近几年又整理其父吉忱公、蒙师牟永昌公及余之诊籍,开始撰述《柳吉忱诊籍纂论》、《牟永昌诊籍纂论》、《张奇文诊籍纂论》。少逸大夫文字功底和国学基础深厚,其幼承庭训,长有师承,学验俱丰,故于2005年,余邀其共同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于是少逸大夫放缓了其它手头的工作。《续编》前后已出版了三辑,历时六年,内容之宏富,篇幅之巨大,可想而知。少逸大夫日间要忙于诊病、教务,余也忙于济世悬壶,文字均成于夜深人静时。殚厥心力,余因劳累曾多次住院,而少逸也患目疾,皆劳心耗神所致也。

癸巳之春,少逸来潍,带其《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五运六气导论》、《经络泛论》书稿,邀余为之序。阅其书稿,感其非寻常摘句凡俗之作,乃发皇《内经》之旨,汇古今医家之研,集己学研及临床应用心得而成。其著乃为尊经不泥古,创新不悖经的精细之作。

少逸大夫根据其学师陈维辉先生中国数术学的三大核心理论——太极论的道论、三五论的数论、形神论的象论,结合《内经》中已基本成熟的气(道)——阴阳——三才——五行的主体论思想,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并著有《中国象数医学概论》。1992年2月应邀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同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了“中国象数医学学术研讨会”,大会肯定了柳少逸关于中国象数医学的概念,及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为学术思想的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会后编撰出版了《中国象数医学研究荟萃》。

在此基础上,其又进而构建了“太极思维的临床辩证论治体系”。该体系,是其宗《内经》“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及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之理,在太极思维方法的指引下,运用医学系统方法,经广泛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的临床辩证论治思维模式。例如其著《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就是以太极中的阴阳燮理,分别推演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强弱、主客等矛盾的对峙转化关系,以计之哲理及所阐述的矛盾法则来指导肿瘤的防治,并立三十六用药式。

在上世纪60年代,少逸大夫在吉忱公的指导下,关注了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1980年完成了“五运六气学说浅谈”一文,该文在简要介绍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后,又从物候节律、气候变化、疾病流行情况和临床治疗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运气学说的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而钩沉其渊源,于1982年撰有“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一文。系统论是上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少逸大夫发现现代系统论的许多重要原则,几乎都可以在运气学说中找到其原始思想,于1983年撰有“浅谈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一文。其时则完成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内经》中医学的重要思想”的认识,有了萌发复归《内经》时代中医学,即后来被其名为“中国象数医学”的想法。关于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的临床研究,1983年有“试从运气学说探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规律”,1985年有“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等文,从而表述了《内经》中的“脏气法时”、“阴阳应象”、“经脉流注”、“五脏传移”、“五脏逆传”等规律,就是在有意地运用“中国钟”的节律,以探索各种“人体钟”的“危象点”和“最佳值”,为人们提供了祛病健身的知识。在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教学中,曾进行了“五运六气”的讲座,于是有了《运气学说三十二讲》的讲记。在此基础上,附以其部分运气学说的论文,冠名《五运六气导论》。此书是其从医几十年的心血结晶,也是其学研《内经》秉承家学之作。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络学说的论述,首载于《内经》,且以《灵枢》为详。它不仅是针灸、推拿、药物外治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宋·窦材《扁鹊心书·当明经络》篇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症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之论。所以少逸大夫重视《内经》及《难经》中关于经络的内容,潜心于临床实践,且多有发挥,而有《经络泛论》结集。该著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提出了在经络系统中“存在内、外两大络脉系统”。如内络学说对胃肠型感冒及紫癜型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辩证施治的依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隋唐,针法失传,故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只有灸法,而无针法。少逸大夫学研《内经》,破译《内经》针法,而立针方。《经络泛论》的付梓,自此填补了针灸无方的空白。唐·孙思邈尝云:“知针知药,故是良医”。少逸大夫又熟谙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精研药物外治法,熔内治、外治法于一炉,而有《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外治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付梓。

在上述的研究和医疗实践中,其秉承家学师承及个人所研,构建了独具柳氏学术特色的“中医复健医学体系”。该体系是由复健内治法和复健技术两方面组成。复健内治法,是在病机四论体系、太极思维临床辩证论治体系指导下,经反复临床实践,而形成的对脑性瘫痪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残障进行辩证治疗的一系列有效方药;复健技术,是在柳氏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外治法、非药物疗法两部分组成,是运用独具柳氏特色的针法、灸法、推拿法、罐治法、刮痧法、膏摩法、药浴法、食疗法、音乐导引法、情志疗法,以及现代康复手段,对脑性瘫痪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残障,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的实用技术。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台湾多名研修生,师从柳少逸大夫,来中国学习柳氏复健技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其先后主持召开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的“中医外治法”、“中医非药物疗法”、“中医康复疗法”、“中医复健医学”等学术会议。著作除《荟萃》三集外,尝有《脑瘫的中医复健技术讲记》,为中医复健医学体系的建设,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

《内经》病机十九条,是从“六气”的变化加以分析归纳,由博返约地提出了一种随症求因和分析病位、病理的方法。然少逸大夫认为其不能概函内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现代医学目前尚未认识其病因病机,且无良好办法的疑难顽症。于是在《内经》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又建立了“内伤性疾病的病机四论体系”。该体系是由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病变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组成。病机四论体系是其解释慢性、顽固性内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是治疗慢性内伤性疾病的思辨纲领。故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有《少阳之宗》、《伤寒方证便览》、《杏苑耕耘录》等著作付梓。

关于世医的概念、渊源、形成的条件,及世医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余关注的课题,并于2011年成立了“齐鲁世医传承研究会”。从少逸大夫的业医规迹及学术成就,可窥见“柳氏医学流派”或称“柳氏医学体系”的全貌。柳氏医学体系,是由“中国象数医学体系”、“内伤疾病病机四论体系”、“太极思维临床辩证论治体系”及“中医复健医学体系”组成。少逸大夫之父吉忱公,师承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先生;蒙师牟永昌公,师承其父晚清秀才儒医牟希光先生;学师陈维辉公,师从儒医徐养浩先生,由此可见少逸大夫之师承脉络和世医形成的学术渊源。《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玄注云:“自祖至孙。”少逸大夫世医也。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注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决》。”明·宋濂云:“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决》。《脉决》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辩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少逸大夫三世之医也。明·倪士奇《两都医案·韩序》云:“世复有不三世(自祖至孙)而自得也者,又率皆有天启神授之妙。若此者,何必三世?”扁鹊师承长桑君而传医经学派之术;张仲景师承族兄张伯祖而为经方之祖;李东垣上承易水学派祖师张元素之术,下传弟子罗天益,而成补土派一代宗师。故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有三代以上师承脉络之医,亦世医也。少逸大夫之父吉忱公、蒙师牟永昌公亦世医也。

阅少逸《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五运六气导论》、《经络泛论》书稿,不啻为“理必《内经》”精心之作。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的严谨学风,医道精诚,学有所成的奋发进取精神,又让人们耳目一新。从少逸大夫的医学建树,又让人们看到了一条世医形成的轨迹。此乃余是为序的意义,非矜门人之成也。 

张奇文癸巳年孟春于鸢都百寿堂

柳少逸(左)·张奇文(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