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经学派灸术——六腑咳灸方
1、胃咳灸方
《素问•咳论》云:“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长虫”:即蛔虫。盖因脾与胃合,又胃脉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故脾咳不已,胃受之也。胃寒则呕,呕甚则肠之腑气逆上,若肠有蛔虫,故虫出。
其治以“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为大法。
胃咳者取足阳明经之合穴足三里,浮肿者取该经之经穴解溪,施以灸术名“《素问》胃咳灸方”。
因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健脾胃,补中气,调气血,通经络之功;解溪为足阳明经之经穴,有和气血,解痉通脉之效,故二穴相伍,乃胃咳之治方。因脾咳久之而邪移于胃腑,故行“胃咳”之治同时,可伍以脾之输穴太白,肺之输穴太渊,亦名“《素问》胃咳灸方”。
2、胆咳灸方
《素问•咳论》云:“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盖因肝与胆合,又因胆之脉从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故肝咳不已,胆受之。胆气好逆,故呕胆汁。
其治宗《素问》“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法。
取胆经合穴阳陵泉,咳兼浮肿者取该经经穴阳辅,施以灸术名“《素问》胆咳灸方”。
阳陵泉乃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具调达气机,疏泄肝胆,舒筋通络之功;阳辅乃该经之经穴,亦具调达气机,疏肝利胆之用。故二穴相伍,乃治胆咳之治方。因“肝咳不已,则胆受之”,故尚需伍肝经之输穴太冲,肺经之输穴太渊,亦名“《素问》胆咳灸方”。
3、《素问》大肠咳灸方
《素问•咳论》云:“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甲乙经》“遗失”作“遗矢”。盖因肺与大肠合,又大肠脉入缺盆络肺,故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为传导之腑,故因寒则腑气不禁,而遗矢。
宗《素问》“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之法。
取大肠经合穴曲池,兼浮肿者,取其经穴阳溪,施以灸术名“《素问》大肠咳灸方”。
曲池乃手阳明经之合穴,又为该经之本穴,具汇聚转输手阳明经脉气之功;阳溪乃手阳明大肠经之经穴,具通调气血,疏经通络之效。因“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故尚需伍肺经之输穴太渊,亦名“《素问》大肠咳灸方”。
4、《素问》小肠咳灸方
《素问•咳论》云:“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盖因心与小肠合,小肠脉入缺盆络心,故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小肠寒盛,气入大肠,咳则小肠气下奔,故失气也。
宗《素问》治咳之大法。
手太阳小肠经合穴小海,若咳而浮肿者,取小肠经经穴阳谷,二穴相伍,具通达手太阳经脉气之功而愈病,施以灸术名“《素问》小肠咳灸方”。
因“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故尚需伍以心经之输穴神门,肺经之输穴太渊,亦名“《素问》小肠咳灸方”。
5、《素问》膀胱咳灸方
《素问•咳论》云:“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盖因肾与膀胱合,又因膀胱脉从肩转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为津液之腑,是故遗溺。
宗《素问•咳论》治咳之法。
膀胱之合穴委中,若咳而浮肿者取该经之经穴昆仑,施以灸术名“《素问》膀胱咳灸方”。
委中、昆仑具激发、承接、转输足太阳经脉气之功,故二穴相伍乃膀胱咳证之治方。因其病机乃“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之因,故尚需取肾经之输穴太溪,肺经之输穴太渊,故亦名“《素问》膀胱咳灸方”。
6、《素问》三焦咳灸方
《素问•咳论》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此处言三焦者,“聚于胃”,中焦也;“关于肺”,上焦也。
“久咳不已”,邪犯上、中焦,则病如是。
取手少阳三焦经之合穴天井,若咳而浮肿者取该经之经穴支沟。
二穴相伍,以其通利三焦,宣肺止咳之功,而愈三焦咳证,施以灸术,今名“《素问》三焦咳灸方”。诸咳皆因邪犯肺经,故尚需伍肺经输穴太渊,亦名“《素问》三焦咳灸方”。
【注】摘选自柳少逸先生著《柳氏医派灸方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