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前局长蔡剑前教授:少逸大夫非但是一位方药应用的大家,而且也是一位针灸、推拿疗法的行家。如对经络学说及针灸、推拿学的研究也多有建树,从其著《经络腧穴原始》可见端倪。其一、在该著中提出了在经络系统中存在内、外两大络脉系统。如内络系统对胃肠型感冒及紫癫型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辨证施治的依据,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二,破译了《内经》针法、灸法,而立针方、灸方,故尔自此书的出版针灸学有方了。并引伸到推拿按摩学中而立摩方。其专著尚有《<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医经学派推拿术讲稿》、《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扁鹊心书>灸法讲解》,及其对小儿脑瘫的临床综合研究,有《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讲稿》。
关于灸法的研究,柳少逸大夫尚有《<扁鹊心书>灸法讲解》出版。他认为:作为灸法灸方专著,当首推南宋以“三世扁鹊”自誉的窦材了,其著有《扁鹊心书》传世。阐明“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之奥蕴,传“黄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尽管其法“周身用穴”仅有26处,然其施于临床的疾病谱,有122种之多,具有取穴少而精,方简力宏,执简驭繁的学术特点,即可将复杂证候,概括为一穴一法,尤便于基层医务人员掌握与应用。
近闻少逸大夫有《柳氏医派灸方四讲》结集,邀我作序,阅其书稿,内容分四个章节表述。第一讲,从脏腑经络论灸方;第二讲,从经穴功效论灸方;第三讲,从临床证候论灸方;第四讲,从辨证施治论灸方。其中第一、三讲,是探求《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阐发《内经》的灸法、灸方;第二、四讲,是其传承吉忱公“理必《内经》,法必仲景,穴必《甲乙》”之庭训,更重要的是其有所创新,建立了灸方体系。于是完善了柳氏医派集药方、针方、灸方、摩方于一体的“四方交融”的施治体系。
——节选自《柳氏医派灸方四讲》蔡剑前序
腹痛灸方
腹痛,病证名,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腹部发生疼痛症候的疾病。最早的医学文献首见于《内经》,如《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并提示了因脾胃虚寒而发腹痛。腹部内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手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若因外邪侵袭,或内伤所致,必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气留闭而发腹痛,本节所论多系内科的腹痛,而外科、妇科疾病不作赘述。
1、《素问》腹暴满灸方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暴”:《甲乙经》卷九第七“暴”字下有“痛”字,本条经文说明了腹部急痛胀满,且按之痛不减。
取手太阳经之络穴支正,胃经之募穴中脘,膀胱经之背俞肾俞。施以灸术,名“《素问》腹暴满摩方”。
支正乃手太阳经之别络,内注手少阴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曰正;支者离也,离小肠而入络于心之正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取支正乃入络心经解痉止痛之治;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又为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故具较强的健脾和胃,通腑除胀之功;肾俞乃膀胱经之腧穴,又为肾气敷布之处,具培补命门之功,取之乃“火旺土健”之治。故三穴相须为用,乃腹部急痛胀满候之治方。
2、《灵枢》腹痛天枢气街灸方
《灵枢·杂病》篇云:“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盖因足阳明之脉,从膺胸而下挾脐,入气街中。腹痛者,乃阳明经之经气厥逆也。
足阳明经之天枢穴,乃足阳明经脉气所发之处,又为大肠经之募穴,穴当脐旁,为上下腹之界畔,通行中焦,有斡旋上下,职司升降之功,于是以其通达腑气之功而解腹痛之侯,故有天枢之治。若“不已,取气街。气街,又名气冲,为足阳明经脉气所发之处,乃经气流注之要冲,为治“水谷之海不足”之要穴。故二穴相须为用,今施以灸术,名“《灵枢》腹痛天枢气街灸方”。
俾阳明之气出入经脉内外,环转无端,无有留滞,则为逆为痛之候得解也。
【注】摘选自柳少逸著《柳氏医派灸方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