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柳氏医经学派针灸术:听柳少逸老师用《周易》象数原理讲针刺手法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1-01-08 06:32:27

听柳少逸老师用《周易》象数原理讲针刺手法

    ——论三才法与九六法的综合应用

三才法与九六补泻法,是根据易学象数原理产生的针刺基本手法,又称单式补泻法。若二者合用,或结合其他基本针刺手法,又可产生众多的复式补泻法,即综合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

烧山火法,是在天、人、地三部,由徐疾、提插、九六、开合四法组成。首见于明·徐风《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乃取法于《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之理。以先浅后深,三进一退,紧按慢提、行九阳数,出针扪穴为操作要点。明·汪机云:“(烧山火)令天气入,地气出。”“三度出入,三次则成九矣,九阳者,补也。”其中天气即阳气,地气即指体内寒气而言。故杨继洲有“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的论述,说明了要达到阳气入内,实腠理的目的,就必须从阳(外)引阴(内),将天部所产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致阳胜于阴,阳气自回热感自生,从而达到温阳散寒作用。以治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之气不足之证而导致的肢冷脉伏,瘫痪痿痹,阳痿寒泻等病。

2、透天凉法

透天凉法,是在天、人、地三部,由徐疾、提插、九六、开合四法组成。亦首载于《金针赋》,乃取法于《素问·针解》篇“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之理。以先深后浅,一进三退,紧提慢按,行六阴数,出针开穴为操作要点。明·汪机云:(透天凉)“令地气入,天气出,热可退矣”。“一度三进三退,则成六矣,六阴者,泻也。”其中,天气应指阳热,地气即指体内凉感而言。故杨继洲有“虚者,气也……阴生于内,故出”的论述。说明了要达到阴气隆至,必须在阳邪已退,阴胜于阳的目的。即必须从阴(内)引阳(外),将亢盛的阳热之气,由地部逐层引至天部宣泄而去。则寒凉之感自生,阳热之邪尽退。从而达到清热泻火作用。以治邪热炽盛,相火上炎,脏腑经络气火有余之证而导致的风痰壅盛、中风癫狂、高热温疟等病。

3、进火补法

进火补法,是在天、人、地部,由徐疾、呼吸、提插补法,并结合摇法组成。首见于《针灸大成》。以“进火补,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也。”为操作要点。此法较烧山火刺激量轻,实际是烧山火的变法,其功效、主治与烧山火法基本相同。

4、进水泻法

进水泻法,是在天、人、地部,由徐疾、呼吸、提插泻法,并结合摇法组成。亦首见于《针灸大成》。以“进水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也”为操作要点。进水泻法比透天凉法刺激量轻,实际上是透天凉法简化而成,故功效、主治与透天凉基本相同。

5、阳中隐阴法

阳中隐阴法,是在同一穴位上先行烧山火、后行透天凉、补泻兼施、先补后泻的复习手法。此法系受《灵枢·终始》、《难经·七十六难》中有关补泻先后兼施原则启发而产生的。首载于《金针赋》,以“阳中引阴,先寒后热,自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先补后泻”为操作要点。《针灸问对》则加上针刺分寸。目前临床常以“二进一退”方法操作,以徐疾补法和提插补法、泻法组成“二补一泻”的形式。从而达到以补阳为主,兼以清热的作用。以治先寒后热,虚中夹实之证。

6、阴中隐阳法

      阴中隐阳法,是在同一穴位上先行透天凉,后行烧山火,补泻兼施,先泻后补的复式手法,此法同阳中隐阴一样,也是受《灵枢·终始》、《难经·七十二难》有关补泻先后兼施原则启发产生的。也首载于《金针赋》。以“阴中引阳,先热后寒,自深而浅,以九六之方,则先泻后补”,为操作要点。《针灸问对》则加上针刺分寸。目前临床以“一进二退”方法操作,以徐疾补法和提插补泻法,组成“二泻一补”的形式。从而达到以泻热为主,兼能补阳的作用。以治先热后寒、实中夹虚之证。

       7、青龙摆尾法

青龙摆尾法,是九六法结合针刺行气法组合而成的复式手法。首载于《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被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又称“苍龙摆尾法”,是以进针得气后,提针至穴位“天部”,针头朝病所;执之不转,左右慢慢拨动九次或二十七次为操作要点,因拨摇针柄状似龙尾摆动,故名。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具有通经络行气血的功效,临床适用于癥瘕积聚,瘿瘤瘰疬,关节痹痛等一切经络痹阻,壅滞不通诸证。

8、白虎摇头法

白虎摇头法,是由呼吸、提插法行“六阴”之数的复式手法。首见于《金针赋》。被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是以进针至“地部”得气后,随病人呼吸,插针时左转,一呼一摇,提针时右转,一吸一摇,以“六阴”之数计算(如6、18、36、64)为操作要点。因操作似白虎摇头之状,故名。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具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之功,临证适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热之证。

9、苍龟探穴法

苍龟探穴,是由徐疾补泻法和针刺行气法组成。首见于《金针赋》,若“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故名。被列为“飞经走气”第三法。以直刺进针得气后,自“地部”退至“天部”,扳倒针身,向上下左右四方分别按“一进三退”原则针刺为操作要点。具有推行经气,利关节、运气血的功效,适用经络壅滞、痹闭不通诸证。

10、赤凤迎源法

赤凤迎源法,是由徐疾补泻和提插,捻转二行气法,在天、人、地部操作的复式手法。亦首载于《金针赋》。若“赤凤迎源,展翅之仪”,故名。是以先进针至地部,再提至天部,待针得气自插,插入人部,在人部上下左右捻转一捻一放为操作要点。具有疏通经络,通利关节,运行气血之效。适用于一切经络壅滞、痹闭疼痛诸病。

11、五脏交经法

五脏交经法,是由子母补泻与青龙摆尾二法组成的复式手法。首载于《针灸大成》。以按子母法配穴行针布气,然后施用青龙摆尾法行气为操作要点。具有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脏腑病的功效。

12、通关交经法

通关交经法,是以青龙摆尾和白虎摇头法结合使用的复式手法。首载于《针灸大成》。通关,即通过关节;交经,即使气与经相交,故命。此法通经活络、和血导滞之功尤甚、适用于关节中邪气壅滞、气血不行诸证。

13、龙虎交战法

龙虎交战法,是由九六、捻转二补泻法组成。首载于《金针赋》,左转乃青龙方位,右行白虎方位,故名。以用捻转补泻法,先行补法龙行左转施九阳数。后行泻法虎行右转施六阴数,一补一泻反复施术为操作要点。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住痛移疼功效。故主治一切痛证及疟疾。

14、龙虎升降法

龙虎升降法,又名龙虎升腾法。是由捻转、提插、九六等三种补泻法组成的复式手法。其操作要点:先针入天部,向左360°捻转一周,边用紧按法插入人部,慢提至天部;再将针向右360°捻转一周,边用上法然后至天部。如此反复九次,行青龙纯阳之数,引天部阳气深入,称为龙降。然后插针至地部,先向右360°捻转一周,边用紧提法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再将针向左360°捻转一周,方法同上。如此反复六次,合白虎纯阴之数,以引地部阴气外出,是为虎升。如是则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达气机、补泻兼施之功,主治营卫失和、枢机不利、失降失司及气血壅滞之症。

15、子午捣舀法

子午捣舀法,是由九六、提插、徐疾、捻转四法组成。首见于《金针赋》。其操作要点: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法,每次三进二退,如此三度,计九入六出。进针时分三部,每部用紧按慢提法行老阳数;出针时分二部,每部用紧提慢按法行老阴数,提插时并结合左右捻转。具有导引阴阳之气、通行经气、壮阳以制水之效。用以治水湿泛滥所致的水肿、鼓胀等症。

16、进气法

进气法,是以九阳数的提插补法。如载于《金针赋》。操作要点:针针九分处,紧按慢提九次行九阳之数(或27、49、81次),待针下气满,稍提针尖向病所,针身横卧,令病人吸气五口,催气上行。具有催气、行气之功,补气助阳之效。适用于营卫失和、阳虚阴盛之痛证。

17、运气法

运气法,是由九六,提插二补法和呼吸、针刺二行气法组成的复式手法。是由进气法衍化出来的一种手法。操作要领:直刺人部,慢按紧提六次行六阴之数(或18次),待针下气满,便向病所,卧倒针身,令病人吸气五口,使气至病所。本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导滞、住痛止疼之功,故适用于一切痛证,以实尤捷。近人亦有将进气法与运气合并,统称运气法。

18、纳气法

纳气法,是由九六、提插二补泻法和呼吸针刺、提插三行气法组成。首见于《金针赋》、《针灸大成》又称为中气法。是进气法与运气法的深化。以先行运气法,或先行进气法,待气病所,扶针直插,使气血不能返流为其操作要点。具有疏通气血、消除积聚之效。适用于一切痿痹偏枯,积聚癥瘕。

19、关节交经法

关节交经法,是使气至关节处后施行纳气法的一种复式手法。出自《针灸大成》。是反复使用纳气法,使气血过关节而不返流为操作要点。具有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效。主治痿痹偏枯及关节中气血不足之证。

20、提气法

提气法,是由九六,提插补泻组成的复式针刺手法。首见于《针灸聚英》。操作要点:针刺先在人部紧提慢按六阴数泻法,可行6、18、64次不等。待针下气满,再捻针数圈,向上略提,催行经气,使经气隆至,致营卫之气汇于针下。

21、留气法

留气法,又称流气法,是由九六、提插、徐疾三种手法组成。首见于《金针赋》。操作要点:先运针内入七分,紧按慢提九次,行九阳数(也可27、49次),待气至深入一寸,紧提慢按六次,行六阴数(也可18次),此法具益气温阳、消积散瘀之功,适用于气血瘀阻之癥瘕积聚。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周易》象数原理在针刺手法中的应用”一文。

柳少逸老师施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