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翰墨缘

周颖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0-12-05 09:39:18

【学道】《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

翰墨缘

“唯述古今学,不享车马荣”、“历作宝尊彝” 均是柳少逸60岁所作的钟鼎文书法。前者出自大盂鼎集联,后者出自历盘铭文。这些钟鼎文清逸处有灵动,沉厚处润沧桑,圆融潇洒,古趣盎然。

自称“布衣郎中”的柳少逸,在其父柳吉忱的影响下,不仅精于医,而且还游于艺,自幼爱好金石翰墨。小时“写仿″,是柳公权的《玄秘塔》,及长又习汉隶、魏碑。在中学阶段,其父又让他临习甲骨文、钟鼎文。柳少逸因喜欢郑板桥“乱石铺街”书体,父亲又给讲解其书法特点。其父本身有着很高的书法艺术修为,其早年的门诊处方、随笔记录均以毛笔记述。可以说,柳少逸的书法启蒙、如国学、医学一样,均是父亲柳吉忱的培养。

自上世纪70年代,柳少逸见龙口名宿、著名书法家山之南先生赠其父诸体书法作品,故喜他之甲骨文、钟鼎文书法艺术,而研习之。也有几次有缘目睹山老之作书。

1983年元旦,经表兄范志敏引荐,柳少逸与师兄王树春一起拜访山之南。他们订了文字交,结下了翰墨缘。山老亲自传授钟鼎文、隶书之法技艺,并将钟鼎文示范之作赠予柳少逸。那时山之南已近80岁,已经闭门谢客有年,其夫人患类风湿也卧床十余年。故其后,柳少逸再未打扰老人家。

此后,凡见到山之南的作品,柳少逸非常珍惜,或复印,或拍照。对搜集到的十余幅作品,均留心学研之。不久,时任龙口画院院长的表姪范存刚送柳少逸一本《山之南书法艺术集》,于是他得以系统研究山老的书法艺术,至重学研其钟鼎文、甲骨文书法。

他勤勉好学,能举一返三,本着进德修心养性为初心,遍临三代古器铭文。他以“散盘”、“毛公鼎”、“秦公簋”、“大盂鼎”为基础,探寻源流和上古书法童韵,并日积月累研修和临摹。从医任教55年里,无论公职如何繁忙,柳少逸皆不辍临池润笔书写。

如今,柳少逸以毛笔书写出甲骨文、钟鼎文,尽显其原始文体的外象和神韵,又不失自己笔墨风采。甲骨文苍劲又具铁笔韵味,钟鼎文力求“方圆中求奇拙”的逸趣古风。他不仅流畅地书写上古钟鼎铭文,还能解读其中部分内容。而且他自身的书法,因受上古书法影响和郑板桥“乱石铺街”书体启发,能将真草隶篆众书体融于笔端,通篇结构像山林一样错落有致;笔划如树林枝条一样伸展自如、游刃有余。其书法古朴刚健,疏朗自如,精致大气,被业界人士赞誉为“柳氏山林体”。故荣宝斋出版社才破例为“业余”书家出版了《柳少逸书法集》。

著名书法家、荣宝斋书画院院长王登科赞道,少逸先生以“散盘”、“毛公鼎”、“秦公簋”、“大盂鼎”为筑基,深究笔法,探寻源流。随顺自然,化成万有。其作品涉猎书法、绘画、篆刻、制陶等领域,且能将其融汇贯通,宛若天成。

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2010年,柳少逸之《中国名中医名言辑释》由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该书由鲁东大学王树春教授书法“名言”原文,柳少逸书法“名言”释文和医家简介。

王树春教授在“序言”中写到:“柳少逸先生对金石学颇有研究,执笔书写金文大篆,古拙刚毅,点画透出似在三千年前器物上的大篆一样,精、气、神皆备。”

在柳少逸笔下,无论是甲骨文、钟鼎文,还是篆书、行书,以及隶书、魏碑,都能蔚然成型,力透纸背,颇具古朴苍劲与俊雅文秀之风。在张张宣纸上,他不拘泥于一笔一画的个体经营,而是营造一种回归自然的文化场景,将智慧学养、个人情怀、性格特点、气度境界一古脑地尽兴挥洒,可见其奔放的壮志豪情以及多年积累的书法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柳少逸临伯鱼敦铭文:伯鱼作宝尊彝)

他撰写的甲骨文“竞龙虎,识凤鸡”,笔画有软有硬,粗细不一。或是参差错纵,疏落有致;或是密密层层,浑厚粗重。象形会意,图画感较强,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如“龙”字腾云驾雾,“虎”字张牙舞爪,“凤”字展翅翱翔,“鸡”字翩翩起舞。篆书“桃花源记”行笔圆转,有繁有简,形态多变,对称性强,彰显肃穆端庄、壮伟宏放之气,特别是与行书释文对比,一圆润劲拔,婉约飘逸,一简洁瘦长,流利优雅,形成两美合一的风格特点。行书“古文观止”疏密相间,排列整齐,线条匀净而长,给人以纯净简约之美。

“写写字,刻刻陶,涂涂抹抹似放马南山,也算潇洒;成篇稿,出本书,舞文弄墨似刀枪入库,也算收获。”从柳少逸书法的实践之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灵性和悟性,正如他在为医、为师、为管理者的一生中不断探索那样。寻找水墨语言,展现个人才华,这个过程也如同蝉的蜕变。因此,77岁的他每天都在努力,从医任教55年,练书法55年,一天也不辍笔,只为离自己的理想抱负更进一步。

柳少逸的书法坚挺纵放,挥洒自如,古朴遒劲,字里行间温文尔雅,端秀中内藏刚毅之气,形成了自成一家的书法风貌。通篇章法醒目,字形大小参差,款款书来自然,一如一股清泉从山间缓缓而下,读来如行云流水,既有古趣,又有时趣。

这极像他的名字一样,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凝聚自己的个人力量与魅力。也像他的为人一样,不事权贵,不恋名利,“开门应诊,闭门读书”,默默无闻做自己的事。书法对于柳少逸,与其说是济世救人之余的个人嗜好,不如说是他人生、艺术、禅修的有机结合,是修心修为的结果,也是他心灵境界的升华。

就书法艺术而言,柳少逸传承了山之南遗风,注重传统,注重技法,注重对文字历史流变的探索。虽说未能全面承袭山氏一脉书法艺术之精髓,然而做为一名集中医学家、教育家为一身的一代名家,能达到如此境界也实属难能可贵。这也许就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高级编审肖培新主任称赞他为“大医鸿儒”的根由之一吧!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2020年12月第一版。

(柳少逸临散氏盘集联:祖业相传以德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