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柳老师讲】小儿指纹三关应用的意义探源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0-10-30 19:00:00

小儿指纹三关应用的意义探源

小儿指纹是指虎口直至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的第一节部位为风关,即掌指关节横纹向远端至第二节横纹之间;第二节为气关,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第三节为命关,即第三节横纹至末端。“指纹三关”在中医儿科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凡望少儿食指“三关”的络脉,称“望指纹”,在其部分上施以推拿术,谓“推虎口三关。”

脉诊,古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后世多以寸口诊法为主,并从脉的位、数、形、势分类脉象,以查知身体内部的病变。然而古代医家对二、三岁内的小儿,是用看指纹来代替脉诊。盖因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尤其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历代医家把这种现象称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诚如《灵枢·逆顺肥瘦》篇所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正是因小儿“血少”、“气弱”,故五脏六腑的虚实很难从脉象上表现出来,于是有了诊小儿食指三关络脉的诊断方法。

《灵枢·九针论》云:“人之所以生者血脉也。”《灵枢·五味论》云:“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意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是依赖中焦气血的不断补充,详而论之,诚如《灵枢·营气》篇所云:“谷入胃,乃传入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于经隧,常营于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表述的是脾主运化,即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输布于全身的生理功能。《素问·刺法论》云:“胃为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灵枢·海论》云:“胃者水谷之海。”《灵枢·五味》篇云:“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表述的是胃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将饮食物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表述的是小肠主受盛和化物的功能,受盛是接受、以器盛物也;化物,是消化、化生的意思。《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表述的是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后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的部分精微物质,余者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由此可知,小肠的“受盛”、“化物”,大肠的“传导”、“变化”,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同时也与肺的肃降功能有关。诚如清·唐宗海《医经精义》所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综上所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由胃的受纳腐熟、小肠的受盛化物,大肠的传导变化来完成的。也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精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于是,有了《灵枢·经脉》篇“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之论。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五藏者,皆禀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至于手太阴肺,必因于胃乃至于手太阴也。”《素问·五藏别论》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太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即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即寸口、脉口。上述经文意谓五脏之脉气不能自行到达手太阴寸口处,必须依赖于胃腑水谷之气,故胃为五脏的根本,此即诊寸口脉法的机理。《灵枢·邪客》篇云:“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之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表述了鱼际为诸阴络交会之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鱼络血者,手阳明病。”盖因鱼络在鱼际之下,阳溪列缺之间,手阳明大肠之脉行此,故谓“鱼络有血者,手阳明病”也。此即诊鱼际络脉之由因也。《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其支者”即从“腕后”列缺穴分出,沿掌指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处,交于手阳明大肠经。《周氏经络大全》云:“或曰:肺止于少商矣。”又曰:“支者,接次指而交阳明大肠不又止于商阳乎?曰:少商在两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肺经已终,而商阳在两手食指外侧亦去爪甲角如韭宽,大肠经脉之穴由此起,而原发于少商,下之别支联太阴列缺。”说明了大肠手阳明经之络脉发源于手太阴之少商。综上所述,食指内侧络脉,即诊小儿指纹,与诊鱼际络脉和寸口尺脉,是同出一辙。此即诊食指三关络脉的意义。

鉴于“肺合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大肠经与胃经同属阳明经,且“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从食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推,称“推大肠”,若从食指尖桡侧缘经商阳至虎口成一线,即侧推食指三关,名“侧推大肠”,又名“推虎口三关”。正是由于脏腑经络之间的络属关系,故此法具健脾胃、和肠腑、宣达心肺、安和五脏之功,故为小儿祛病健身之常法。

【注】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